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一个经济过渡地带,伴随着我国城市郊区化与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本文从城乡结合部的范围界定与特征入手,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的地域与功能──城乡交错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相互作用的不断加强,在城市与乡村地域之间逐渐了一个特征,结构及功能十分独特的新型地域实体。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对该地带的认识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城乡交错带来命 过渡地区较为科学,并结合北京市的实例,对该地带的划分原则与方法进行探索,就城乡交错带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3.
城乡结合部是农村向城市过渡的边缘地带,也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前沿地带.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是其自身模仿、融入城市,以及城市扩散辐射效应嵌入的双向互动过程.北京市海淀区北坞村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通过城乡结合部改造,推动海淀区城市化进程,适应了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新形势,符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近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大中城市周围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郊区化”的扩散地带,城市中心的人口、工业、商业与住宅要素不断向周围地区迁移和扩展,直接侵吞着城市附近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和乡村景观。在城市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地区相互连接部位,出现了一个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异于农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结合交汇区域。也就是说,位于城市中心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具有城市与乡村双方面特征的过渡带,即城乡交错地带。受区位条件、土地级差收益和城市经…  相似文献   

5.
城市市郊是城市向乡村过渡的地带,是城市化最为直接的地区,因此它在土地利用上具有其特殊性;从荆州市郊区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的矛盾入手,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城市郊区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下一步工作中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具体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及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而土地则 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当前日益拉大的城乡发展差距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城乡统筹 中的土地利用研究基础上,从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城乡关系,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城乡统筹研究现状 等4个方面对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从城乡土地利用与规划,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城乡 土地利用模式与政策等3个方面对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研究概况进行了分析,并简要讨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 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土地城市化及其度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通过对土地城市化过程和特性的研究.探索建立土地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度量土地城市化的指标体系应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和土地资本投入变化等方面的因素;利用研究构建的指标对北京市典型城乡交接地带各乡镇的土地城市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基本符合实际.研究结论:土地城市化水平及其度量对于掌握和控制土地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形成演变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纵使北京市实际情况,从经济发展的年轮效应、工业化的先导作用、空间区位的边缘效应、城市扩展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催化效应、政治及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的作用等8个方面分析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上土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其形成机制与作用过程,为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内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综述国内有关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文献。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国内学者在有关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特点、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的模式和预警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还存在研究深度不够、部分问题认识不清的缺陷。研究结论:城乡结合部为土地问题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对城乡结合部土地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则是认识和解决该区域土地利用问题的不二路径。  相似文献   

10.
陈雪原 《南方农村》2011,27(4):47-50
本文就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开发建设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从开发方式上总结了五种典型模式.对各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1.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初探——以广西兴安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土地利用模式,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实施土地利用集约化等措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结合广西兴安县的实际情况,以环境友好理念为指导,以城镇、乡村、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利用有机结合为主体,以土地的开发整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提出建立"三位一体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结合部是城乡交流的过渡地带,城乡管理体制交叉重复、配套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公众权利观念与公共责任感不对称等问题日益影响城乡结合部公共空间的和谐与发展。通过对宁波市城乡结合部的实证研究,梳理城乡结合部的人口特征和公共空间现状,从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科学设计生态系统、制度保障、重点治理和意识引领等视角开展城乡结合部公共空间生态治理的路径研究,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力争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化最直接、最敏感的地区,在土地利用上具有特殊性,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保障措施,这对于缓解城市压力、改善城市地域结构、搞好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以及提高城市周围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牧交错区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农耕和放牧混合交错的地带,是西北草原与东南农业区之间明显的生态脆弱和敏感的过渡地带。正因如此,这一地区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向之争。是退耕还林还草?还是继续开垦荒地?尽管政府部门的政策对土  相似文献   

15.
北京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对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社会接受性、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适应性三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型,对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在北京市1999年和2010年两期LandsatTM数据支持下,提出并验证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假设和动态指标界定城乡交错带边界的新方法。研究方法: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由城市核心区到外围腹地,土地利用动态度具有先缓慢增加,至城乡交错带内缘时发生突变、急速升高、局部可能发生震荡,到城乡交错带的外缘发生突降至较低水平的特征;(2)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界定城乡交错带实证分析认为,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内缘大部分在三、四环路之间,外缘西部贴近五环路,北、东、南贴近六环路。研究结论:所提出的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假设成立,采用动态指标界定城乡交错带边界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拓宽外延挖掘内涵灵宝市已形成四种土地利用模式陈五岳,杨文科近年来,灵宝市随着科技兴农、兴工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城乡各地千方百计拓宽外延、挖掘内涵、形成了四种形式不同、内容各异的土地利用模式。──依据海拔区分带谱的梯级利用模式。灵宝市现有的土地,依据海...  相似文献   

18.
<正>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农村土地整理义不容辞。本文结合农发行北京市分行营业部在支持北京市农村及县域土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乡土地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土地结构格局,确保城乡发展用地以及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本文从土地价格、土地征用、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土地规划和土地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其对城乡土地一体化利用的影响与作用,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和变化的聚焦地带。对城乡结合部地价进行调查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城市化过程的地价水平和变动规律,也可以透过土地市场和价格的研究对城市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探索,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导向和政策建议。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变动规律,以及土地价格的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行讨论,并试图揭示城乡结合部地价的变动规律及其对土地市场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