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征地中安置补偿标准不合理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范辉  董捷 《农村经济》2004,(10):25-27
针对现阶段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安置补偿标准不合理问题,本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征地中安置补偿标准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用地存在巨大的正外部性和界定这些属性的产权存在的困难或成本过高以及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虚位,并从在土地权属中庙宇新的权利和界定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微观经济问题,还可以解释土地承包制度变迁等宏观经济问题。土地承包制度变迁涉及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大部分文献只是从其中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研究农民负担过重、土地调整、征地冲突和农地确权等问题。文章运用"不完全契约—剩余控制权"分析框架,能够将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民三者结合起来研究。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承包制的不完全契约特性导致农民没有农业生产剩余的控制权,造成农民负担过重;村集体控制了农地调整所产生的剩余导致土地被频繁调整,造成农民承包土地产权安全性较低;承包制的不完全契约特性导致土地流出者和流入者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都承担着风险,不能完全控制土地流转产生的剩余,从而限制了土地流转速度和流转规模;政府和村集体控制了征地所产生的剩余,造成农民利益在征地中被剥夺,引发了激烈的征地冲突。农地确权清晰界定了政府、村集体和农民的土地权利边界,提高了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剩余控制权,限制了地方政府和村集体对土地的剩余控制权,降低了农地的交易费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承包制的不完全契约问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检验征地补偿标准刚性调整机制对征地规模的影响,论证其诱发地方政府突击征地的机理。研究方法:基于2004—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1)刚性调整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在征地补偿标准调整前大规模征收土地,从而维持自身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体系的运行;(2)为防范风险的演化和失控,中央政府会默许、甚至支持地方政府的突击征地;(3)作为被征收土地的主要构成,农用地亦是地方政府进行突击征地的主要载体;(4)西部的地方政府具有更强烈的突击征地动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研究结论:征地补偿标准刚性调整机制诱发地方政府的突击征地行为,变相损害农民权益,应当成为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查明三峡库区现行承包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设计改善流转的新政策建议,安排新政策执行所需相应配套政策。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股份合作模式是"破解"库区承包地流转滞后和设施投入受阻的新的首选政策取向,涉及三大模块:转入方(大户、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转出方(移民)和生产资料;尝试两大模式":(承包经营权+生产要素)入股+分红"集中式股份合作经营和"(保护产量+保护价)收购农林产品+分红"分散式股份合作经营;实现流转参与的三大转变(经营权变股权、移民变股东和收益靠分红)、承包地具有的三大作用(承包地换社保、承包地换工作和承包地换储蓄)和流转发生的三大规范(流转市场规范、流转利益共享和流转用途多主体参与)。同时,配以正收返租、规模补贴、融资拓宽、以奖代补等合适政策安排,将承包地的转出方与转入方"捆绑"起来,移民就不再游离于流转后的土地使用之外而是共同参与。研究结论:三峡库区移民后扶阶段承包地流转的股份合作模式,可在流转双方间建立有效的链接和纽带,是"破解"承包地流转滞后和设施投入受阻的新的首选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审视承包地集体内部征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分析矛盾焦点和司法回应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指导征地纠纷的解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和判决书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湖南省承包地集体内部征地补偿费分配形成了以“人”和以“地”为核心的两种分配方式,不同分配方式下的矛盾焦点存在差异,司法回应重点也不同。(2)以“人”为核心分配方式下的矛盾十分突出,聚焦于成员资格认定和独生子女要求多分;法院司法判定大致形成了户籍、事实,以及户籍+事实的三种认定标准。(3)以“地”为核心的分配方式下,矛盾则围绕土地承包经营权属、面积,青苗和地上附着物权属、补偿标准等内容;司法判定是以土地确权登记的权属证书等正式书面材料为依据,同时参考其他证明材料或现实情况。研究结论:应确立“户籍+事实”的成员资格认定标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以减少承包地集体内部征地补偿费的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垦国有农用地资本化引发粮食安全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为防范农垦国有农用地资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风险提供法律制度建议。研究方法:法解释学、法经济学。研究结果:(1)农垦国有农用地资本化最大的风险是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之一是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即土地用途管制被突破;二是土地被过度利用或者被污染后土地生产能力下降,修复治理责任难以追究。(2)风险的主要成因在于农垦国有农用地资本化后权利主体多元化,以及现行法律对各权利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的不清晰。研究结论:在法律制度中,应创设新的权利模式,区分“国有农用地所有权行使人”、“国有农用地使用权人”和“国有农用地经营权人”,明确权利指代及各方在农垦国有农用地资本化风险防控中的权利和义务;此外,增设农垦国有农用地开发权,探索建立农垦国有农用地开发权交易制度,均衡国有农用地权利人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7.
王杨  孙蕊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10):20-26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经营权性质和担保形式,对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法律制度提出完善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1)现行法下土地经营权的法律属性为物权,融资担保形式为抵押。(2)地上农作物原则上不纳入抵押权效力范围,但农业设施等其他地上构筑物除外。(3)土地经营权抵押采用登记生效主义更能确保交易安全。(4)合理限制承包方对流转合同的单方解除权可以保障抵押权稳定。(5)通过执行程序实现抵押权时,价值较小的土地经营权不宜坚持拍卖优先原则;增加强制管理这一实现方式,并允许与拍卖程序并行。研究结论:土地经营权是农地财产归属与利用相分离的结果,基于权利结构与权利客体的特殊性,其融资担保制度不能被一般规则所涵括。在未来出台的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立法中,应当在给予土地经营权人更多法律保护的基础上兼顾其他主体利益,并针对不同特点的土地经营权采用相适应的担保权利实现方式,促进融资担保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呈现2016土地经济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研究重点,进行国内外比较,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1)国内外学者都关注土地价格、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土地市场中参与主体行为、土地市场化进程,但关注点各有偏重。(2)国内外学者在土地制度研究方面都关注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以及土地冲突,但国内学者更注重制度设计和权利保护,而国外学者的研究更趋细化,且侧重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结论:土地经济研究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土地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效评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平等保护,妇女与男子土地权益平等,土地股份制,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制度安排,“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土地发展权的定义及流转问题,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权利界定、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地产权体系的静态解构和动态演变路径分析,厘清“三权分置”实质及现实制约因素,就如何充分放活土地经营权提出政策优化建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政策文本分析。研究结果:(1)从农地产权体系的静态解构来看,集体所有权是“三权分置”政策的法定起点,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实际起点,土地经营权是落脚点;目前,“三权”体系框架已较为明确,“分置”的规则及秩序也基本确立,以立法为核心的正式制度为实现土地流转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2)农地产权体系正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阶段的半开放式系统向“三权分置”阶段的复杂半开放式系统演变;从集体到农户再到经营主体,权利主体的复杂身份属性,以及土地经营权通过非单一、非直线型的方式在多种权利主体之间实现流动,使农地产权体系形成了现实中复杂的多元主体网络格局。(3)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有序分离和经营权的自由流转,是“三权分置”的核心路径,而农民不完全参与市场及其预期不确定性,以及包括价格发现、进入和退出机制、要素配置在内的土地经营权市场尚不完善,是制约农地产权市场体系演进的关键。研究结论:充分发挥农民自由选择权、完善可替代性收入和保障体系、加快公平有序的土地经营权市场建设和放松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金融约束或应成为现阶段政策优化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条例第二条所称的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是指以出售或者其他方式有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不包括以继承、赠与方式无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第三条条例第二条所称的国有土地,是指按国家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第四条条例第二条所称的地上的建筑物,是指建于土地上的一切建筑物,包括地上地下的各种附属设施。条例第二条所称的附着物,是指附着于土地上的不能移动,一经移动即遭损坏的物品。第五条条例…  相似文献   

11.
土地文化与文化土地内涵丰富。土地文化类型多样,具多元性、技术性、实用性、美学性等特征。文化土地建设迫在眉睫,其建设遵循的是自组织系统观、多元价值观和高品位审美观,目的是体现土地的真实价值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平均地权思想回顾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回顾100年来平均地权思想的发展,探讨其对中国现行土地管理的启示和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00年来,平均地权思想不仅在旧中国,也在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正在变得日益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结论:中国大陆的土地管理急需确立一项更为明晰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应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平均地权思想:界定土地公权力,明晰土地产权,细化土地使用权;改革地价体系和税收政策;强化对土地财产的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土地功能研究进展与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对国内外土地功能研究主要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及思路,供深入开展土地功能研究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功能概念与内涵尚待形成共识,土地功能分类正在积极探索,土地功能评价有了初步分析框架并在尝试应用。研究结论:土地功能研究已有良好基础,发展趋势和前景看好,应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深化实践应用,不断创新,支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土地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议研究方向包括:完善土地功能概念与内涵知识体系,创建土地功能研究框架;完善土地功能系统分类;深化土地功能形成要素的特征尺度研究;加强土地功能研究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郑振源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23-27,83
研究目的:现行征地制度的最大弊端是土地补偿标准过低,如何合理确定土地补偿标准仍是征地制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旨在厘清地价形成和分配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和物权法的法理,对三种主要的地价形成和分配理论进行了讨论:(1)土地增值是由于土地用途的转换;(2)土地的外力增值不应归土地所有者,应归之于社会;(3)土地开发权属于国家或全民,开发收益应收归国家,由国家分配。研究结论:应当以当时当地土地正常的市场价格作为土地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类型划分,将各省域划分为3大类8个基本类型;基于省域单元对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等的利用效益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了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收益还原法为基础,定量分析了土地使用权年限和还原利率、地价评估误差以及土地纯收益间的关系,通过实际计算与分析,得到了不同条件下、不同用途土地的适宜出让年限.并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对土地实际使用过程中因土地使用年期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总结2015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5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土地市场与土地制度、土地管理、土地权属、土地政策与法律、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保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及现代测量技术、土地信息技术和土地整治工程等方面的重点进展研究。(2)2015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研究更多关注土地市场结构、土地财政与税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用途管制、土地督察、规划体制改革、现代测量技术等方面问题;国外研究则侧重在土地产权边界、土地制度演化、土地利用冲突、土地管理方式及机构设置、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属性与规划原则、土地测量方法优化与对比、土地信息获取技术优化等。研究结论:2015年土地科学问题研究在实践推动下,研究面有所拓宽,学科体系研究得到加强,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与基础理论、土地经济关系与市场机制、土地制度改革与管理体制、土地政策体系与法律制度、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土地工程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东北部农用地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生态健康评价原理,选取土地肥力和相关污染指标对土地健康进行评价,为区域土地利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东北部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内土地质量样点实验分析,得到土地肥力和污染物相关指标实验数值,以此为依据计算土地健康综合指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地质量综合指数居中等以上,土地健康状态良好。研究结论:研究区土地健康综合评价指标较为合理地反映了土地利用、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自从我国2002年推行经营性用地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以来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工业用地仍然采用协议出让的方式.通过土地出让模型比较不同出让方式的效率,分析工业用地协议出让所产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在工业用地的出让中推行招拍挂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在工业用地招拍挂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的自身的特殊性,汲取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经验和教训,从宏观和微观上完善招拍挂制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土地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财产性土地财政的现实问题与改革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进而研究过度依赖财产性土地财政所引发的问题,并探讨用税收性土地财政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思路。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国层面2003—2008年平均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为16.32%,平均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为11.35%。东、中、西3大经济带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分别为15.63%、16.99%、18.15%,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为13.13%、11.11%、10.27%。(2)财产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受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明显,而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前者小。(3)目前中国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过小。研究结论:依靠财产性土地财政满足地方财政支出会造成地方财政的不稳定性,故不能依靠其解决地方财务问题。中国税收性土地财政贡献度较小,应该在完善税制体系的基础上依靠财产税体系来合理分配土地收益,走长期可持续的税收财政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