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在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影响下,我国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最终导致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问题日益突出,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的“二元经济”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农村问题,实现我国二元经济向一元化转换,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规划层面上的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现阶段二元经济现状入手,探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矛盾,最终给出实现一元化转换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测度了1981~2012年间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运用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分析了城乡资本配置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并分阶段考察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30年间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而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在样本期内呈波动变化;1981~2003年,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对城乡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资本存在从边际生产率高的农村地区向边际生产率低的城市地区非逐利流动的现象;2003年以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促进了城乡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缩小,给农村资本回流带来了显著的正效应,中国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典型的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国家。通过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素质的提高及劳动力转移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类二元经济"的概念是一个新鲜事物,现有对它的研究很少。本文尝试利用新的视角,结合现有二元经济理论,探讨中国城市的"类二元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五十年代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指出了一条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学界尤其是发展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讨论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成因,发现刘易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核心思想不仅没有消除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反而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固化的根源。由此得出结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结果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是其发展的典型特征,由此产生的劳动力流动问题与其经济发展并肩而行,本文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特征,以及如何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二元经济发展内在机制,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中国面临的二元经济问题最核心的就是在公有制条件下突破刘易斯二元发展模式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本文的思路是在借鉴国外二元结构转型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制度条件,通过建立城乡就业、户籍和土地利用制度的联动机制来构建二元结构转型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区域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和区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差异相互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和促进区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游斌 《农村经济》2023,(10):114-123
要素流动是城市和农村两大部门经济存在二元反差的结果,要素流动方向、速度和规模将重塑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劳动力、土地、资本三种要素流动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机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和土地从农村流出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资本从农村流出在全国层面,以及东部和东北抑制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由于中部和西部的农村存在资本抑制与资本排斥,资本流出产生促进作用;劳动力和土地从农村流出产生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当流动率超过门槛值后,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呈现“促进→抑制→促进”的变动态势,土地流动的促进效应得到显著强化。基于此,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在保障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促进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有序流动,成为城乡融合机制建构的重要路向选择。  相似文献   

11.
刘帅  张桂文  张华 《农业经济》2013,(11):30-32
辽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曾经为共和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形成了较强的二元经济结构,破解二元经济结构成了辽宁更加繁荣发展的最大障碍。本文通过用二元对比系数进行实证分析,提出辽宁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不能走单一发展道路,必须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城市化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  相似文献   

12.
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当前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的关注程度和研究热度也因此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基于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发展的梳理和分析,概括性地阐述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刘易斯关于二元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模型1 95 4年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 (W·A·LEWIS)在《曼彻斯特学派经济和社会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 ,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型。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 ,存在的不是单一的经济或单一的部门 ,而是两种经济或两个部门。刘易斯在文中指出 ,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中 ,一种经济 (或一个部门 )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 ,生产率高 ,工资率高 ;另一种经济 (或另一部门 )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 ,生产率低 ,劳…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共同特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就是消除经济上的二元性,逐步实现从以农业为主体到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的演进。这一过程又被称为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是实现工农并举,农业持续、快速、均衡增长的结构基础和制度基础。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二元结构的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国农业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怎样保证农业持续均衡增长。本文通过对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发展过程的分析,从宏观和长远角度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元经济理论,说明只有将农民转移进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以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作为分析手段,从影响农民进城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两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真正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低迷状况的问题分析入手,认为区域性特有的二元结构和制度供给是县域经济水平差异的深刻原因。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低迷状况在于体制转换的偏移、市场化的偏移、产业关联的偏移和城镇化的偏移。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于激活体制、消除二元结构、推行省管县行政体制和全面建设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缓慢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缓慢,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结构发展过程中的二元性,行政体制调整,工业扩张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因此,本认为,应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推进城乡管理体制创新,实施以工补农、城乡平等就业等措施确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对策,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自身的发展步伐对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二元经济结构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是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基于二元经济发展理论与我国二元经济转换实践,探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动力。本文认为,二元经济转换的发展过程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变迁进程;工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市民化的宏观动力;比较利益的改变构成转移主体的直接经济动因;市民化的有序推进需要提供机会均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动力。面对目前的困境,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形成市民化的整体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0.
陈桢 《农业经济》1998,(11):29-30
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经济特征是传统落后的乡村农业与现代先进的城市工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悬殊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我国的经济特征属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经过了几十年发展,我国已建立起民族的完整工业体系,一些城市工业现代化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另一方面,广大的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严重滞后,许多地区农村经济仍处于以劳动投入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受制于大自然“靠天吃饭”的传统落后状态。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消除农业部门的”瓶颈”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