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二元经济发展内在机制,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中国面临的二元经济问题最核心的就是在公有制条件下突破刘易斯二元发展模式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本文的思路是在借鉴国外二元结构转型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制度条件,通过建立城乡就业、户籍和土地利用制度的联动机制来构建二元结构转型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一个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考虑土地要素流动对二元经济转换的影响。因此,可以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分析技术,通过构建一个考虑了土地、劳动力两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模型来发展二元经济理论,并据此针对我国现实给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理论 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1953年出版的《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描述了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存续状态:传统部门与资本主义现代部门并存,且二者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方面存在巨大差别.  相似文献   

4.
刘易斯理论中劳动力流动的第二转折点隐含了以农业劳动力转移为牵引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最终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建设的基础逻辑。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框架下,引入新古典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实现农业发展进而达到第二转折点状态的路径,并根据现阶段国内产业间劳动生产效率差距较大的经济事实,在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实现不但要优化农业劳动力规模和实现资本积累,更要加强农业生产中技术投入并制定有益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最终通过农业发展缩小农业和非农产业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保证劳动者在城乡产业就业中能够等同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一致的回报,完成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当前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的关注程度和研究热度也因此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基于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发展的梳理和分析,概括性地阐述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正>发展经济学中经典的"刘易斯二元模型",主要是基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特别是城乡土地制度有别、土地市场不完善,陈雪原提出了同时考虑劳动力和土地两种要素的"双刘易斯二元模型"。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存在两个转折点相对应,农村集体土地的非农使用也存在两个转折点,体现其由充裕到稀缺的转折性变化和价格的不断上涨。该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对转型经济的发展过程做出更合乎实际的解释,更在于为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享受土地增值收益、实现"带资进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意味着发达的工业部门与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同时并存,也意味着在农村地区将长期存在一定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在利用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战略,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结合实际引进适用技术和国外资金,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等措施,最终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不发达国家中,现代工业部门技术比较先进,生产效率比较高,传统农业部门技术比较落后,生产效率低,是以实物自给为目的。由于农业边际生产效率低于人均收入,农业部门大量存在隐蔽性失业的剩余劳动力。如何把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中去,是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二元经济理论认为:这种转移在客观上是可能的,因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一般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可以使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逐渐被吸收,直到将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刘易斯关于二元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模型1 95 4年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 (W·A·LEWIS)在《曼彻斯特学派经济和社会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 ,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型。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 ,存在的不是单一的经济或单一的部门 ,而是两种经济或两个部门。刘易斯在文中指出 ,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中 ,一种经济 (或一个部门 )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 ,生产率高 ,工资率高 ;另一种经济 (或另一部门 )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 ,生产率低 ,劳…  相似文献   

10.
剑桥学派认为:经济增长是在收入分配恶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这种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中强调: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如果对经济进行"早熟"的再分配,还会造成抑制经济增长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志伟 《农村经济》2013,(1):99-103
刘易斯转折点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结构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段,而阶段产物-人口红利则带来经济增长契机。本文在综合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尝试揭示两者的一致性,进而结合中国国情,从工作年限入手,对传统的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和验证。结果表明:现行城市化发展体制是制约进城务工年限的主要因素,通过其工作年限的适当延长,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来临可以延长10-15年,并由此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演进及其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宏观数据入手,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分析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及演进过程。认为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并且呈现区域二元化、城乡二元化的特点,农村经济产业和农民消费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笔者以发展金融服务为切入点,提出发展金融服务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农业生产的链式投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陈浩 《农业经济》1998,(5):20-21
合理发展农村劳动力外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陈浩一、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其二元经济的观点中指出:在二元经济中,传统部门的收入与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会有较大的差距。一般来讲,在工业化时期,工业劳动生产率要比农业劳动生...  相似文献   

15.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发展过程一般的描述表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从以农业为主体到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的演进,其核心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一过程又被称为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这种转换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这个阶段中,中国的农业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农业  相似文献   

16.
剑桥学派认为:经济增长是在收入分配恶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这种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中强调: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如果对经济进行“早熟”的再分配,还会造成抑制经济增长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徐寒晶 《农村经济》2004,(12):74-76
根据刘易斯的理论模型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是要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要求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废除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各种限制性措施。从根本上说 ,就是要求政府进一步转换角色 ,有步骤地开放劳动力市场 ,同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共同共有"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时无法对集体资产进行有效处置,只能以劳动力身份转移到城市,难以跨越市民化的高成本门槛。加之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对农村集体土地利用的歧视导致集体土地利用低效,集体资产规模不能得到快速增长。本文认为,加快农民市民化进,完成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任务,当务之急是让农民"带资进城"。为此,本文把农村集体土地要素纳入刘易斯二元模型,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同时研究劳动力市场与土地市场的变化,提出—般均衡框架下的"双刘易斯二元模型"假说。本文分析发现,在转型经济中,不仅劳动力供给存在刘易斯转折点,农村集体土地供给也存在一个由充裕到稀缺的转折性变化。最后,本文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了让农民"带资进城"的可能路径设计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二元经济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当前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表现在城乡、东西部和行业之间这三个方面。本文试就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一、二元经济与我国二元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元经济”最初是伯克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他当时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二元经济的一种单纯的描述。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刻画了后起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特征:在一…  相似文献   

20.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测度了1981~2012年间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运用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分析了城乡资本配置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并分阶段考察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30年间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而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在样本期内呈波动变化;1981~2003年,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对城乡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资本存在从边际生产率高的农村地区向边际生产率低的城市地区非逐利流动的现象;2003年以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促进了城乡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缩小,给农村资本回流带来了显著的正效应,中国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