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公共产品的优化供给是改变我国农村长期落后、农民生活贫困的有效手段之一.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整体数量较少与质量较低并存已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文通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的调查,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多元化战略,以期为政府有效破解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2007年初至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历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农村物价水平也经历了持续的上涨。相关研究表明,受到物价变化影响最大的往往是低收入人群和贫困家庭。本文基于物价变化具有的结构性差异以及贫困与非贫困人口之间存在的不同消费结构,分析了物价变化背景下通行的农村贫困线调整方法可能存在的偏差,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研究表明,相比基于农村CPI的贫困线调整方法,用反映农村贫困人口实际消费结构和综合价格水平的农村贫困CPI进行贫困线调整,能更加准确地测度贫困人口受物价变动的实际影响,且有效地降低贫困线调整和相应的贫困度量方面的误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4—2013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本文构建了目标导向型多维贫困指数以测度收入、健康、生活、教育和资产等目标导向的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了农民创业对农村多维减贫中的影响以及区域差异性。研究发现,中国农村的收入导向型多维贫困改善明显,但生活、资产和健康导向型多维贫困则改善较为缓慢;农民创业对收入、健康、生活和教育导向的多维贫困指数均存在显著的减贫效应;农民创业仅在东部和东北地区会促进农村多维减贫,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减贫效应不显著。未来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心应是教育、健康和生活等非经济收入领域;充分发挥创业在农村多维减贫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鼓励农村创业企业为所雇的农民提供商业保险,更好地预防农村的健康导向型多维贫困。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相对贫困的概念和内涵,发现相对贫困具有动态性、主观认知性、难以度量性等特点,表现为区域相对贫困、农村相对贫困和农民相对贫困。当前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相对贫困标准、统筹城乡发展、强化人力资本和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建立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深入推动相对贫困治理,从而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末我国农村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不能也不允许丢下贫困地区。如何在不到6年的短暂时间里,尽快缩短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逐渐拉大的发展差距,在农村大面积达小康的2000年,使绝大多数贫困农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少数特贫困农民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完成农村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就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上急需研究决策的重要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要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螺旋形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农村改革同样出现了事物变化的这种质的规定性。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农村遇到的问题,是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社会进步基础上出现的新问题。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不是自然灾害的原因,也不是农村政策和工作指导上有什么问题,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反映。”“阶段性变化”一语,既通俗又深刻地反映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特点,不啻是我们深化农村改革的一贴清醒剂。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总体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不能自由流动和迁徙。它虽然是以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实质却是权利的贫困。正是农民在一系列权利上的贫困,才导致经济上的贫穷。农民的这种权利和经济贫困,又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形态被固化,加剧了城乡原本存在的不平等和差距,阻碍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的供求关系已由余缺调剂逐步向品质调剂转变。因此,如何搞好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是摆在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合作制属生产关系范畴,它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研究合作制的完善和发展,首先必须分析农村生产力的现状。中国农村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劳动者素质)并没有因联产承包而发生根本变化。近年来,对农业投入减少,5%的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农民对政策有一种不安全感、不稳定感、能人止步不前,出现自抑现象,等等。因此,不能认为中国的农村已由穷变富,不能认为农村主要问题巳由开发生产力转移到消灭贫困差别,不能过高地估计农民的富裕程度,更不能忘记历史上单纯追求理想化的社会目标和欲速不达的沉痛教训。保护生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农村劳动力流失与老龄化的背景下,摸清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多维贫困状况,找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的有效路径,为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共计2086份有效样本数据,运用AF方法从健康、经济状况、生活标准和社会参与4个维度来测量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程度,并通过SPSS 17.0进行二元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实证研究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健康、生活标准、社会参与对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高,其中健康维度中的慢性病指标影响最大,而经济状况方面的剥夺程度最低。在地区差异上,中部地区在健康和生活标准方面存在较深的剥夺,西部地区则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参与方面存在较深的剥夺。拥有在世子女、社会支持和村委会关心对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具有正向缓解作用,但是具有孤独感、在世子女数量越多或者对子女关系不满意的农村空巢老人陷入多维贫困的可能性更高。[结论]为缓解农村空巢老人多维贫困,在关注其收入贫困之外,一方面要重视改善其生活保障机制和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更要增强人文关怀和提升老人社会参与感。  相似文献   

11.
贫困是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还不充足,人均纯收入低于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农村改革,以崭新的形式和优惠的政策,给了亿万农民摆脱贫困奔向富裕的入场券,然而,目前我国还有8000万农民不能进入富裕的殿堂。本文,拟就贫困的原因以及扶贫的对策作以深层剖析,试图对扶贫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我国农村扶贫战略的推行,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现有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严重边缘化,传统的区域性开发式扶贫受到了挑战,迫切需要一种比区域性扶贫战略更加精确的瞄准机制来帮助他们脱贫,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便是最适宜的制度选择。农村低保制度是对年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它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对于缓解农村居民贫困,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有所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我国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征地补偿这个问题上,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这有点公式化、机械化,很不适应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保障的需要,必须进行积极的摸索和尝试。当前,应该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比征地前不降低,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适当提高补偿标准的前提下,实行多元化、多形式的补偿。过去一次性补偿到位的方式,具有很大的风险和盲目性。在失地的情况下,农民更容易走上贫困的道路,这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容易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而且,由于一次性补偿,增加了投资者的负担,也不利于投资者的发展。在招商引资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以下八大难点:(1)农民缺乏完全的经营自主权。有相当部分的农民不是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的政府部门仍然依靠行政指令组织农业生产,逐级下达种植计划,并用指令性计划购销产品。(2)农产品价格不能随行就市。不能体现农产品的价值,严重违背了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不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3)农村市场发育缓慢。目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农村贫困标准为865元1.新时期农村贫困标准根据以上考虑,我们利用农调总队农村住户调查最新资料对新时期农村贫困标准进行了研究和计算。具体结果是:按1998年价格计算,新的农村贫困标准是880元(现行贫困标准是635元)。按1999年价格计算,新的农村贫困标准是865元(现行贫困标准是625元)。  相似文献   

16.
国家统计局曾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度量指标作了规定。也就是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多少作为划分农民生活水平贫困和富裕程度的标准。规定标准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为贫困生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减贫效果研究:1987—20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我国扶贫发展战略与贫困变化逻辑的基础上,利用1987—2006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于贫困以及与贫困密切相关的农村人均收入和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我国扶贫战略的发展是随着贫困概念内涵的变化而变化的;(2)基础设施的数量(存量)方面和质量方面对于贫困和农民收入的相关影响都非常重要,二者应同时受到关注;(3)基础设施数量与质量独立指标的实证效果与其综合指标的实证效果间存在着差异,综合指标的拟合效果优于独立指标的拟合效果;(4)分析表明,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改进同时起到降低贫困、提高农村收入并改变收入构成的作用,但对于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21个省份的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全面分析了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直接改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多维贫困状况,但这一改善效应在处于不同贫困强度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之间存在差异:能够显著改善贫困强度较轻(处于一维贫困和二维贫困)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贫困状况,但对贫困强度较重(处于三维贫困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贫困状况没有显著影响;并且,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高贫困劳动年龄人口的个人收入水平,间接改善他们的多维贫困状况,但这一机制对不同维度贫困的改善效应也有差异:能显著改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在收入、教育和就业维度的贫困状况,不能显著改善他们在健康和保险维度的贫困状况。本文认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实现中国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增强其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引导农村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9.
信息     
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是由专项安排投入到贫困村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及贫困村内农户以入股方式投入的自有资金组成。在贫困村内实行“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管理模式,着力缓解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所需资金短缺问题,推进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可持续发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该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规范化的社会救助制度。粮食综合补贴制度是…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表面上看,与资金短缺种粮效益低、农民负担过重等因素直接相关,但深层次原因则是农民的"知识贫困".所谓"知识贫困",是指获取、交流、掌握知识的能力匮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农村中长期存在的农民"知识贫困"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