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通过加大投入、实施创建和加强管理,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全市乡村旅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年接待游客达到400多万人次,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8亿多元,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实力明显提升,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
正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把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拓展现代农业功能、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业态、新途径,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持续发力,扎实推进。2015年,在盐城率先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7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亿元,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接待人数640万人次,综合收入28.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985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休闲和旅游产生了需求,农村成为新的旅游空间.各地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存在着盲目化、雷同化、庸俗化等问题.怎样在保护乡村资源的前提下深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促进乡村旅游向度假型、体验型、生态型以及复合型发展,成为摆在乡村旅游开发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调研,认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相似文献   

4.
<正>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杨侍村依托里下河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水乡禀赋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业,逐步走出"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发展新路径。现在常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亿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3万元。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  相似文献   

5.
构建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农户为调研对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农户调研实际情况,运用适应性评价模型对农户的适应性综合值进行计算并评价。结果表明: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适应性影响最大的是经济适应性因子,影响最小的是生态适应性因子;对乡村旅游扶贫政策的了解度、年旅游收入、家庭成员从事乡村旅游的意愿度以及对游客的欢迎度的综合权重较大,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度、使用清洁能源程度的综合权重较小;总体评价为较为适应,但综合得分值较低,仅为3.106。最后,根据农户的实际适应性情况,提出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旅游扶贫政策利用程度、给予困难农户更大的扶持力度、创新旅游经营模式和实行多项扶持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量取胜"和"以价取胜"都是低级竞争方式,随时间变化,必然引发景点发展后劲不足、生命周期短等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物,正在以其特有的自然风光、乡土人情,得到越来越多都市游客的青睐。目前来讲,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但潜在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承担了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为了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中生命周期理论应用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得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适应性管理中存在特色旅游资源的探查滞后、人力资源组合不当致使乡村旅游衰落、物质与精神的协作发展尚未平衡及乡村旅游风险的规避和防范存在延迟性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加大政府对特色资源勘查的扶持力度、打破常规性的人力资源简单组合模式、延续并创新物质与精神协作的旅游战略和健全乡村旅游风险管理的体系和制度的措施,促进生命周期理论与乡村旅游经济管理契合,以求真正推进乡村旅游经济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宿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为游客提供当地的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自诞生以来,民宿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新兴业态。辽宁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发展乡村民宿的良好的基础。推动辽宁乡村民宿发展具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意义。现阶段辽宁在发展乡村民宿的过程中集中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统一发展规划及发展思路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针对未来乡村民宿发展趋势提出具体解决对策,即全面提升对乡村民宿发展的重视程度,制定乡村民宿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推动乡村民宿的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狄盼盼 《农业经济》2023,(4):136-138
数字技术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也使乡村旅游更好顺应游客消费升级的时代趋势。面对游客旅游消费持续升级的时代环境,通过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旅游的动能优势,精准把握游客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共享优质乡村旅游资源,重塑旅游服务形态,打造“数字旅游+”新业态,构建“互补耦合”的乡村数字旅游新生态,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效能。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考虑自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没有深入挖掘自身乡土特色,由此带来了乡村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以及乡村的乡村性减弱等问题。立足于游客视角,探析乡村性的发展问题,基于游客满意度和乡村性的相关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游客对乡村性的感知,从而进一步探讨乡村旅游在快速、盲目发展中产生的乡村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性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进行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旅游感知视角为研究点,以江苏省淮安地区某县城里农家乐当地居民、游客及地方政府管理人员为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配问卷调查分析法考核3个农业旅游活动主体的感知,探索3个主体之间倾诉需求统一的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比淮安区域内农业旅游的亮点以及不足,分析得出淮安地区农业能源在开拓进程中,这三大主体拥有各自的感知需求,相互之间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处。并以此为基础针对相关问题,文章末尾提出了推动淮安地区农业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节奏的提高,都市人群越来越向往乡村的田园生活,乡村旅游产业应运而生,近几年保持持续良好发展势头。海南省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文章首先对海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得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海南的旅游人数和收入逐渐增加,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但存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其次,对海南省的乡村旅游开发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海南乡村旅游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开发管理不规范、缺乏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基于上述4个问题提出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坚持"四化"先行、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针对性对策建议,以促进海南省乡村旅游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乡村旅游质量分级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参考部分省市已出台的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标准或规范,确定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级评价标准。[方法]以交通、接待、餐饮、住宿、商业与娱乐、整体环境、后勤保障与综合管理等8个关键要素作为对旅游质量的评价指标,并选取山西省内较为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范例,将不同层次开发建设、旅游设施配套的乡村旅游区划分为5个档次,以逐级递增的等级标准,为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级评价制定出了从"一星级"到"五星级"等5个等级的评价标准。[结果]获得"五星级"旅游点3个、"四星级"旅游点10个、"三星级"旅游点7个,其中"五星级"旅游点为昔阳县大寨村生态农业园、阳城县皇城村、晋中市后沟村。[结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标准既可用于分级评价众多旅游点,又是政府引导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立足于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现状调查,探讨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以期为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现状进行调研,了解黔东南州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度、民族文化元素对旅客的吸引力和游客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期待程度。[结果]在对黔东南州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度调查的11个项目中,游客满意度较高的是景区规划、路标指示和演出项目,满意度较低的是交通状况、产品开发、购物环境和产品定价;游客对这11个调查项目的满意度评价主要集中在"一般"和"满意"水平。给游客带来较强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元素主要包括手工艺活动、周边自然风光、民族特色食品、民族建筑、民族传说与乡村民风和民族服饰及饰品。在实际调查中对游客吸引力最大的是民族风俗和手工艺活动,分别有72%和70%的游客选择了这两项。旅游者对少数民族地区饮食文化与生活习俗的期待程度最高,占比达到51%和53%;对于节庆氛围、宗教文化、远古文化和婚庆习俗的期待程度相对较低。[结论]黔东南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突出优势,但当前其优势尚未被充分利用。通过整合开发,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得到充分挖掘,进一步增加黔东南州旅游与经济活力,提高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乡村旅游产业、旅游资源及村民参与等3个层面全面探讨全产业链模式对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查阅资料法,分析研究2012~2016年间我国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全产业链模式及其在旅游上的优势以及全产业链模式对我国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2012~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营业收入及受益农民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增幅分别为425%、375%及213%,增幅巨大。全产业链模式使乡村旅游产业得到融合发展,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使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规模,实现全区域协调共同发展,推进该地区旅游资源整合;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和升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村民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改造自家住房结合当地特色兴建民宿,参与本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是推动全民参与旅游业的一种形式。[结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年接待游客量、营业额和受益农民都在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在乡村全域旅游中发展全产业链模式,对于旅游产业增值和产业融合、各环节无缝对接和旅游资源整合以及调整农村产业构造和优化产业升级、推动全民参与经营等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乡村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是乡村旅游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实现的重要助推剂。文章旨在建构并验证游客感知价值、地方依恋与环境责任行为之关系模型,以了解乡村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与影响路径。[方法]该文选取安徽省巢湖市三瓜公社为案例地,使用随机抽样方法共收回有效问卷318份,经文献回顾和相关理论梳理,建立概念性框架,并运用AMOS 21.0软件以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定量实证研究。[结果]乡村旅游感知价值对地方依赖、地方认同与环境责任行为皆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关系,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对环境责任行为亦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关系。并且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在感知价值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结论]感知价值和地方依恋感是乡村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提升游客感知价值和强化游客地方依恋情感,从而促使其产生保护环境的负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着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多元化,创意农业成为新经济发展下的新型产业,研究创意农业资源利用水平和发展趋势,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法]文章以创意农业发展为背景,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创意农业资源利用水平进行测度,利用自适应灰色预测模型对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趋势进行灰色预测。[结果]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权重值最高为0110,表明在创意农业资源利用评价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为重要。综合评分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得分最高为0429分,该结果说明创意农业较大地促进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江苏省创意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综合得分为3927分,处于较高利用水平,但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于旅游发展水平较低。灰色预测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江苏省创意农业发展方向以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形式为主,设施农业发展仍处于弱势。[结论]整体上看,江苏省创意农业资源利用处于较高水平,但发展不均衡。从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看,江苏省创意农业将以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的形式优先发展。因此,在保证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以保证江苏省创意农业全面、平衡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旅游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与低碳旅游环境构建直接关系到旅游地低碳旅游能否真正实现。以苏南古镇周庄、锦溪、千灯为研究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古镇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关数据,分析古镇生态环境承载力,并从低碳交通环境、低碳建筑环境、低碳生活环境等3个方面确定10个调查指标,对古镇旅游者低碳旅游环境感知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古镇低碳旅游环境的构建。[方法]古镇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关数据采用生态环境承载力公式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对10个调查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了解古镇低碳旅游环境现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不同人口学特征旅游者低碳旅游环境感知的差异。[结果]3个古镇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尚未超载,但周庄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存在水环境承载力超载现象。3个古镇低碳交通环境构建最好,低碳建筑环境、低碳生活环境均需要改善。不同人口学特征旅游者低碳旅游环境感知仅在少数指标上存在差异性。[结论]古镇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能够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古镇低碳旅游环境在政策引导、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设施、限制一次性用品、植树造林、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特征进行评价,可以明确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优劣势,对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权重较高的指标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权重排名较低的指标进行分析,以增强河南省的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特征分为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效应以及产业带动4个立体层次,在此基础上,向下分16个指标,计算各指标权重,分析其对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结果]在评价综合层中,人文环境特征权重最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产业带动权重最低,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因子层中,权重排名前3的分别为交通便捷性、历史资源和知名度,与实际吻合;权重靠后的因子有休闲性和食宿条件,其对乡村旅游产业有所制约。[结论]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特征是以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为基础,其发展受产业带动的制约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全面探究乡村旅游体验,厘清其重点改进与优势巩固之处是提升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方法]在对安徽乡村旅游体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IPA分析方法识别乡村旅游体验的优势巩固与重点改进项目,并借助最优尺度分析方法探究优势巩固项目与重点改进项目的市场特征。[结果](1)自然风光与社会治安属于优势巩固项目,而卫生条件、基础设施、交通便捷程度以及服务人员态度属于重点改进项目;(2)优势巩固与重点改进项目具有明显的市场特征。对优势巩固项目表示非常满意的人群主要年龄为18~35岁,以学生、教师、退休人员为主,文化水平在本科及以上,收入主要在1999元及以下和5000元以上,其居住地为城区,出游时间为春季且乡村旅游的停留时间为2~3d。对重点改进项目表示非常不满意的人群主要年龄为18~35岁,职业主要为学生、教师、退休人员,文化水平较高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其居住地主要为城区,出游季节主要为春季及秋季,停留时间较短为1d。[结论]乡村旅游体验的优势巩固项目与重点改进项目具有明显的市场特征,可从保持乡村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营销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