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面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促进三生功能均衡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利用国土空间三生指标评价体系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2014年和2017年的三生功能值,探讨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并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别研究三生功能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动态变化,得出如下结论:(1)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生产功能高值区呈现出由点状分布向集群分布的发展趋势;生活功能高值区南移;生态功能值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但南北差距在缩小。(2)研究期内,影响生产功能分异的主导因素由经济总量指标变为对外贸易指标;影响生活功能分异的主导因素由宏观经济质量指标转化为微观生活质量指标;自然因素对生态分异的影响作用在减弱。(3)任何两种因素对三生功能空间分布的交互作用都要大于一种因素的单独作用;有些自身对分异没有显著影响的因子,在交互作用之后影响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度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地理集聚状况、地理联系程度、发展等级分异,以准确把握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25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个休闲观光园区、82个生态旅游示范镇为研究样本,结合数学计量方法和GIS技术,综合运用基尼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估计值、乡村旅游等级发展指数,对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河南省的乡村旅游地类型丰富,按所占比例依次为山地景区旅游带、过渡区旅游带、市区边缘旅游带、小规模旅游带4种类型。(2)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趋于集聚,总体呈现出中西北部密集,东南部稀松的分布特征,地区间发展分异明显,且乡村旅游地与地区经济、人口要素匹配性高。(3)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多核心带动型,发展等级豫北最高,豫中次之,豫南和豫西居于中间,豫东因缺少核心带动城市而成为全省低谷地区。(4)人均GDP、人口密度、城乡人口结构、国家景区依托、公路铁路干道交通、自然资源条件是影响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集聚程度高,且与国家A级景区分布高度吻合,应注重打造乡村旅游与A级景区建设的协调发展机制,打造"大旅游"片区;同时高集聚分布也代表着乡村旅游地发展等级空间分异明显,应围绕豫东、豫南打造核心城市,以弥补发展短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揭示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城市"三生"用地结构在全国尺度下呈现以不同城市群为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2)城市生产用地结构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活用地结构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呈现"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口等是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的主控因素,且各因素因城市等级差别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相似文献   

4.
城市对外交通中,铁路是发展较早的交通运输方式。本文以新疆的铁路交通网络为依据,以道路密度为指标,利用Arc GIS的叠加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研究新疆铁路交通网络的空间分异,并分析新疆各区域人口、生产总值差异与铁路密度差异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新疆铁路密度差异显著,大体呈现"南北低中部高"的趋势;(2)新疆各地区铁路密度与人口分布、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人口迁移综合指数分析了山东省138个县域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异,并利用空间关联指数探索了人口迁移的空间集聚模式。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人口迁移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人口迁移地域类型随时间不断变化。其中,以人口迁移非活跃区和净迁出型活跃区的变化最为显著,前者数量显著增加而后者数量显著减少,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大;平衡型活跃区的数量平稳增长,空间分布变化也较大;而净迁入型活跃区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则相对稳定。山东省县域人口迁移的地理集聚特征显著且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表现在济南和青岛市辖区不仅为人口净迁入型活跃区,同时也是人口净迁移率高-高集聚类型区;鲁西南的菏泽市不仅为人口净迁出型活跃区,同时也是人口净迁移率低-低集聚类型区,山东省以低-低类型分布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以县区为研究单元,使用人口密度作为测度因子,运用ESDA方法对2013年河北省县域人口分布差异进行定量测度与空间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河北省人口分布存在相关性;局部分析,以"高高"区、"低低"区为显著,主要集中在冀中、冀中南和冀北地区,人口空间分布差异较小;"高低"区、"低高"区数量较少相关性不明显,人口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文章以四川省贫困县仪陇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IS空间表达,揭示了仪陇贫困化空间格局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方法]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对仪陇县贫困化影响因素进行探测分析,分析得出影响仪陇县贫困的主导因素,划分出不同贫困化地域类型。[结果]仪陇县贫困化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集聚特征,并存在贫困发生率高值热点区和低值冷点区;海拔、到县城中心距离、粮食总产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大病保险人数占比、危房改造占比6个要素为制约仪陇县贫困化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不同因素共同交互作用于贫困发生率时,影响效应大于单一因素;仪陇县存在自然环境制约型、地理区位制约型、经济条件制约型和社会要素制约型4种贫困化地域类型。[结论]仪陇县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受多种因素影响,健全各项扶贫工作保障机制,统筹各项工作安排,科学、因地制宜地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8.
森林休闲旅游是人们旅游消费的新方式,休闲旅游资源挖掘是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载体与基础,研究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对指导森林休闲旅游的区域规划和发展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文章运用空间大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法,以国家森林城市泉州市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泉州市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空间表现出明显的"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集聚特征,形成了沿海城市和山区两种不同的资源集聚空间格局,且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和专项游憩类的集聚特征存在较大的分异,形成各自的资源优势集聚区。(2)泉州市沿海城区森林休闲旅游资源形成了两条轴状的空间分布特征,山区形成了两个点状核心-边缘扩散的空间分布模式,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的空间分布均以沿海城市为主,专项游憩类呈现"一个空心圆、四个集聚点"的空间格局。(3)QAP回归分析表明各乡镇人口规模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旅游食宿条件差异、旅游休闲娱乐条件差异和交通条件差异对整体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格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乡镇政府调控强度差异为显著负向影响。(4)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格局的形成机理存在较大的分异。研究提供了基于空间大数据的旅游资源分析新思路,为泉州市乃至全国同类型森林城市全域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本研究从当前乡—城迁移人口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对于目前成都市典型的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形态展开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产业引领"和"包容性规划"为核心,树立"功能互补,互惠共生"的城市规划理念;推进具有市民化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迁转俱进";依托"过渡型社区",探索"大混居、小聚居"的和谐居住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云南省地形起伏度大,立体气候资源丰富,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测度其农业生态效率,并从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3个维度选取10个驱动因子分析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方法 文章运用超效率的SBM模型,基于2008—2018年云南省129个县(市、区)农业面板数据,测度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但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上呈东西部、南北部相对高、中部低的“U”型分布格局,且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效率正相关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来看,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域数量在逐年递减,集聚性呈下降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及南部,向邻接县域扩散的趋势明显;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部和东南部。(3)从影响因素看,社会经济因素仍是目前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影响因素,但其作用强度不断下降,自然环境因素特别是地形起伏度解释力不断上升,不同驱动因子对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明显,且驱动因子交互作用会增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结论 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显著,社会经济因素是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地形起伏度、降水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程度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川西北高原藏区是贫困人口聚集区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开展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研究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对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仍然难以准确理解。方法 文章应用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GIS空间分析等模型,探究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影响因素对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和贫困发生率变化的交互影响,确定影响贫困变化的各主要因子适宜特征。结果 (1)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布存在三大热点区域和三小热点区域;高—高聚集(HH)、低—低聚集(LL)、低—高聚集(LH)异常值区域。(2)GDP密度、年降水量、湿润指数、人均耕地、人口密度、总辐射等6个因子是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的主导因子。(3)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差异显著,存在自然制约型、交通制约型、经济制约型和社会制约型等4种类型。(4)各因子之间呈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两种因子的交互作用增强单因子对贫困化的影响,研究揭示的影响贫困发生率各主要因子最适宜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维度因素对贫困发生率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为巩固扶贫成果提供参考依据。结论 川西北高原藏区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入后扶贫时代,应当对热点地区、主导因素和不同类型贫困村进行精准施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构建多种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定量评估乡村振兴5个维度耦合协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18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各地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指数进行定量测度,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直观展现了各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指数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对于5个维度各自的发展水平、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度,其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点;而对于耦合度,其高值则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2)基于协调度划分标准,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类型进行了划分,其中濒临失调型地区5个、勉强协调型地区19个、初级协调型地区3个、中级协调型地区4个,总体来看,中国乡村振兴协调度指数偏低。(3)基于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中国乡村振兴协调指数的空间分异性是由多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均GDP是影响其空间分异性的核心因素。[结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既需要顶层制度的设计,也需要区域政策的创新,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空间布局的优化,同时还要关注各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好5个维度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逐步降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同时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80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运用多边形综合图示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2017年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南涧彝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整体性较低,行政村的差距较大,子功能协调发展有待加强,空间极化现象明显;(2)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明显,多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一主多副"的多核空间分布结构,子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3)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以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为主,其中政府资金投入、政策性贷款和劳动技能培训率是其主导因素.研究结论:生态脆弱区应重点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因素,发挥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作用,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巨量流动,形成了人口空心村和实心村两类村庄。识别村庄人口流动差异性,有助于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本文采用2016年中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行政村普查抽样数据,根据行政村层面人口流动数据识别并估算出中国人口空心村与实心村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发现:①村庄人口在流动方向和流动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人口净流出行政村数量占比为79.01%,其中,空心化率不低于5%的空心村比例为57.50%,其空心化率为23.98%;人口实心村比例为12.15%,实心化率为21.16%。②人口空心村比例与经济水平负相关,东部省域空心村比例较低,中西部空心村比例普遍较高;浙闽粤深度空心村比例及其空心化率较高,但西藏、云南和新疆等边陲地区空心村比例和空心化率较低。③空心村人口外出以家庭成员流动为主,家庭迁移比例仅有26.88%。黔川渝等南方农村家庭迁移比例较低,而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北方农村家庭迁移比例较高。④人口空心村空心化率受村庄所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地势地貌和灌溉水源对深度空心村人口外出影响较大。⑤城郊型实心村数量较少但实心村比例和实心化率较高。平原地带实心村比例和实心化率高于丘陵和山区。浙江、广东和江苏实心村人口净流入最多,三地合计占全国的45.57%。浙江和广东农村人口流动模式有显著差异。珠三角实心村实心化率较高,而珠三角周边地区空心村空心化率较高,实心村和空心村形成强烈反差。浙江省实心村比例高而空心村比例低,农村发展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休闲农业空间差异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休闲农业在促进产业融合、带动过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文章以南京市为例,通过文献查阅法了解南京市休闲农业的资料、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查法确保南京市休闲农业景点的真实性,采用空间结构分析法分析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差异,相关分析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南京市6个区的最临近指数均小于1,空间分布呈凝聚型,其中浦口区的分布密度最大,为0.035个/千km~2。休闲农业分布与地区GDP、农业产值、旅游发展水平显著相关,与产业结构、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相关,但不显著,说明目前南京市第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产品仍有提升空间。[结论]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需要基于休闲农业资源,差异化发展,同时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服务供应链,促进产业融合,完善休闲农业相关政策,耦合侧供给改革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8年海淀区POI数据与330个样点的住房成交数据,运用了SDE模型和Kriging方法对海淀区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现象和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海淀区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特征是以万柳、定慧寺、知春路为中心向外逐渐降低的多核结构。分析表明,住宅小区价格对高等学府、风景园林、商业中心较为敏感,呈负相关;小学、主干道、时间、容积率、医疗资源的影响程度呈正相关。且近年来海淀区住宅空间发展存在向外扩散、圈层扩展的演变趋势,西北—东南扇面是扩展的主要方向;②多种因素造就了海淀区住宅价格显著高于其他行政区,其中,教育资源与高科技产业是区域价格的主要支撑力量,科技园区的建设方向是住宅价格的增长极;③区域异质性导致价格的空间异质性,同质因素的聚集造成了海淀区价格显著高于北京市其他区域,也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内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SDE模型与Kriging相结合的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具有将影响因素分布特征可视化分析的优点,可以为政府土地规划、城市建设等决策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明晰典型县域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推动区域空心村治理、宅基地优化利用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克山县村庄宅基地空心化以中度空心化为主,平均空心化率为14.7%,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耕地禀赋、贫困程度、居住条件、人口状况、耕地流转程度与经济水平是影响克山县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类型均为非线性增强,且贫困程度与耕地流转程度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即农业主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依赖性较强,且对宅基地利用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结论:为优化类似于克山县的广大东北粮食主产区宅基地及村庄用地,应编制村庄规划,推动村庄布局优化与分类式发展,实现农村人口的合理集聚与空间重组;加快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与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采用GIS技术与重心理论,分析甘肃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区域分布特征及重心移动轨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GWR定量分析甘肃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2008—2017年甘肃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空间差异明显,"西移北增"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2)甘肃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空间分异由2008年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主导,社会资源禀赋和政府投入力度共同影响,逐步发展为2012年经济发展水平主导,农户收入水平和政府投入力度协同影响,到2017年农户收入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和政府投入力度不同程度的影响。(3)2008—2017年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入力度、资源禀赋和农户收入水平与甘肃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时空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在不同区域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且部分因素在个别时期表现出非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开展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发展绩效评价,对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引入生态位理论,以山西省117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反映各类主体功能发展"态"和"势"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功能"生态位"值测算模型,开展实践评价与空间分异规律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发展绩效水平处于前两级的县(区、市)数量占比67.53%,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绩效水平整体优于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发展功能有待提升;全省城镇发展功能、农产品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分别呈现出低态低势、低态高势、高势的结构性特征,以及零散分布、相对集聚、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化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均与农产品生产功能存在较强空间竞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尝试借鉴景观格局的研究思路,对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进行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进行土地整治提供辅助依据。[方法]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形状和分布特征,构建了乡镇尺度上的农村居民点综合破碎度评价模型,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居民点整理模式的针对性建议。[结果]以沿海平原地区——山东日照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破碎度综合指数(FCI)能够较好地反映沿海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沿海地区FCI大于内陆地区,形成了"阶梯状"的空间分布格局。(2)多元回归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探测出破碎度影响因素;研究区FCI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距海岸线的距离、距县城的距离、坡度、道路密度等。[结论]通过分析不同等级破碎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