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村土地整理产业化模式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化是推动农村土地整理事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心思想是把整理后的土地,作为土地整理的“产品”推向市场,本研究将农地整理视为一个产业链,认为其产业系统由土地(原料)、资本、技术、产品、社会保障、目标等6个子系统组成。产业链上不同的生产流通环节具有相应的模式,从而构成一个产业化模式体系,农地整理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可采取“企业 农户”模式、易地代补模式以及企业化运作模式;农地整理产业化的融资模式可借鉴BOT模式和证券模式;整理后新增土地的交易及权属调整应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市场化模式;农地整理产业化的组织可采取决策权,管理权,经营服务权相分离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投资区域差异、原因及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依据土地整理区域方向和投资优化机理,比较分析2000—2004年土地整理资金投放的区域差异,探讨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研究方法:数据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研究期内各省土地整理总投资与新增耕地投资成本出现明显差异,总投资最大的前三个省是浙江、山东和江苏;随着土地整理资金不断投入,浙江、山东和江苏每公顷新增耕地的投资成本出现不断上升趋势;投资总量最大的区域是东南区和华北区,中部区和东北区两大粮食主产区未形成投资重点;中部区和东北区对国家投资的依赖度最高;出现上述区域差异的原因是土地整理投资基本由土地出让收益决定,未实现区域统筹。研究结论:2000—2004年期间政府投资的区域重点与土地整理宏观第一目标存在较明显差异,建议建立区域统筹的土地整理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3.
耕地经营者的休耕补偿是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中须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总结已有休耕补偿模式基础上,本文在系统分析现有休耕补偿模式存在补偿参与主体利益分配失衡、补偿对象缺乏差异化区分、农户利益被弱化、补偿效果评估空缺等四大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休耕差别化动态补偿新模式。同时,文章提出应制定基于治理、社会及生态成本的差别化补偿标准,由单一化补贴向多元化补贴转变,并按休耕所处的阶段、周期长短、休耕目标及范围等,适时动态调整补偿分配比例;鼓励参与休耕的农户成立土地休耕股份制专业合作社,直接参与休耕土地的培肥管护,提升农户在休耕补偿中的话语权,并以此来增强农户的自我补偿能力,调动土地经营者的养地积极性,保障休耕政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地开发整理战略重点的新定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中国当前土地开发整理战略重点的准确定位,对确保土地整理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根本要求决定了中低产田整理在中国土地开发整理中的重要地位.研究结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战略重点应确定为:以土地整理为主,其中以基本农田整理为重点,以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中低产田整理为土地整理的重中之重.并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导向,评价标准和验收办法以及项目实施的产业化等方面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是用于中央确定的耕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经中央批准的耕地开发整理示范项目和对地方耕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补助的资金,资金来源于中央所得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30%部分.省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是指省级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和中央补助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以下简称资金),其资金来源为: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土地闲置费、财政预算安排的开发耕地专项资金、中央补助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按规定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其他资金(不包括用于中央配套的农业开发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地类、区域投资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整理中如何进行地类与区域投资决策;研究方法:运用数学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确定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地类和区域投资决策时序;研究结论:利用经济效益划指数来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地类、区域投资决策时序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但对生态、社会效益的分析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产业化是解决目前我国土地整理资金筹措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今后土地整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土地整理产业化的涵义、土地整理产业化的本质特征、实行土地整理产业化的意义、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的政策法律基础以及运作模式对土地整理产业化进行了探讨,并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提出了推进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的建议。本文从各个方面对土地整理产业化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对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为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土地资源与资金合理配置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内容对建立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的现实和政策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农地开发整理投资模式建立的主要因素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地开发整理主导投资模式;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初步验证主导投资模式的优势特点.结论建立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农地开发整理投资主导模式,对于实现土地资源与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推进中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全面提升中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管理水平和投资绩效,切实发挥土地开发整理对保发展用地和保耕地红线的支撑作用,逐步推动土地开发整理成为国家战略。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全面总结10年来中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提出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战略研究、改进管理模式、推进体制改革、加强权属管理和基础理论研究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土地开发整理应以基本农田整理为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战略重点定位不准确,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各地在申报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时,对完成项目新增耕地数量这个硬任务都很重视,但对质量问题重视不够,认为是个软指标,需要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和评价,这项工作很费劲。也有的地方因为耕地后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就兵团耕地保护与深化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现状以及兵团耕地保护与深化土地开发整理的突出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兵团加强耕地保护与深化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决策规则集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尝试建立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决策规则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针对成都市山地平原交错的地貌类型特征,在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决策规则集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多规则组合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划为耕地坡改梯平整区、格田整理区、农田水利工程整治区、农村道路整治区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区5个适宜区域。研究结论:采用决策规则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肯定了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中,耕地占补平制度重要意义,提出了在耕地占补平衡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在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应结合各自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技术规范、规程,建立补充耕地工程质量指标体系;并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耕地在数量上的扩张是有限的,但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却具有相对大的空间。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其本质就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本次研究根据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岩石板田响水米产业基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初步工程设计,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产能、生态变化情况做出评价,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现重耕地数量到重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正>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和要求,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是维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法定措施。1999年以来,国家从维护粮食安全、保持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采取集中各地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办法,筹措了后备耕地资源开发费用,由各地通过申报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形式,专项用于整理开发新增耕地。由于项目管理、投资体制、后续监管等多方面原因,当前各地在项目实施、资金管理  相似文献   

16.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研究--以开封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尤其是在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阐述了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目的、原则、任务及工作程序等,并以开封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为例,分析了其土地开发整理效益,给出了土地开发整理方法、步骤和相关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农地整理产业化的内涵与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农地整理产业化的内涵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观点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通俗地讲 ,产业是按产品分类 ,生产某一种产品的一群人、一批组织 (单位、企业 )合在一起组成的一个行业。目前我国农地整理起步不久 ,称之为产业还为时尚早。但从各地的实践来看 ,产业化是农地整理的发展趋势和必由之路。农地整理产业化是通过培植和发育各种形式的农地整理企业 ,接受政府、集体、农户的委托进行农地开发整理 ,以出售新耕地折抵的建设用地指标、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耕地收入、发展高效农业等方式获取农地…  相似文献   

18.
<正>土地开发整理成效良好,自2010年以来,云南省弥勒市共实施各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1个,总投资16245.7万元,开发整理耕地总面积4398.76公顷,新增耕地1847.7公顷。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但项目工程的后期管护问题不容忽视。工程管护的问题及原因所有者主体缺位、部分工程管护责任不明、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如前些年竣工的个别项目,有的田间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理如何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理产业化是我国实现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推动土地整理事业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用途不同,土地整理可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土地整理的类型不同,产业化发展的运作模式也有所区别。本文主要论述农用地整理的产业化问题。农用地整理产业化实践最初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以后逐步发展到山东、浙江、陕西、辽宁、黑龙江等地。当前,土地整理的产业化正在各地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最近,笔者围绕土地整理产业化到江苏省作了一次专题调研。现结合这次调研情况,谈谈自己对…  相似文献   

20.
尽快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与考核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0月22日下发的国务院第2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并提出了“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要求。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中的耕地质量失衡问题,表面上是开发和整理新增的耕地质量不如被占用耕地的质量,所体现在管理层面上的问题是缺乏对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检查验收办法或规程。因此,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是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特别是耕地保护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土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基本要求。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原则与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