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2 毫秒
1.
目前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突出,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城镇化应该是城镇治理制度建设的过程,实现城乡社会治理方式转换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需要改变目前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社会治理方式,确保农民权益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受侵害。突破路径为:明确城镇居民是中国城镇化治理的主体基础,实现"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明确基层组织功能;改革人口登记制度,保证农村人口获得公平的社会权利;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管理制度,实现城乡社区管理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黎珍 《农业经济》2023,(3):50-5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的是推动社会自治,而农村治理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打造共建共享的农村治理格局至关重要。在推动农村社区协同治理过程中,面临着农村社区经济基础薄弱、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与服务能力低,农民自主意识薄弱,农村地区法治文化及法治意识缺失等困境,制约了农村社区“共建、共治”格局的形成,因此必须充分激发农村社区经济活力,保障农村治理设施建设,转变农村社区传统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引领作用,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社区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农村社区治理的环境基础是一个半开放的社会空间,农村社会整体上也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在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着权威体系迷失、社区文化失调和治理主体身份与角色二元分割的困境。打破农村社区治理的困局不仅需要重建乡村权威体系,强化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在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逐渐破除制度所构建的相对封闭的农村社区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社区既不同于传统农村社区,也不同于城市社区,给当前的乡村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治理转型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城市社区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新型农村社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在形成机制、居住形态、社会性质、经济职能和职业形态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自身特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转型,需要重构治理主体,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改善社区环境治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农村社区转型过程中存在环境治理多元主体角色不明、多元利益整合不足、治理过程无法持续等问题。为此,文章借助合作式治理理念,搭建"结构—行动者—过程"分析框架,深入剖析山东S社区环境治理实践。研究发现,该案例在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明确行动者角色定位;创制合作网络连边,搭建合作治理结构;动态更新保障措施,治理过程持续运行等方面,为我国农村社区环境实现良好合作式治理提供了普适意义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推进江苏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是联系广大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的重要纽带。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创新社区治理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聚焦江苏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探求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适宜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就业,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通过对湖北东北部一典型农村深入调查,发现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主体意识弱化、传统乡村秩序被打破、村民自治缺乏主体力量、村庄关联度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这给农村发展与社区治理带来诸多困境。城市融入的重重制度障碍,使得大部分农民工并不能真正融入城市,最终一部分高龄农民工仍要回到农村。村庄精英的流失造成农村发展的困境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农村治理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区社会治理又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新要求。农村社区社会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社会治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城乡一体化进程及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正>抛弃农民合作社的社会功能,仅从民主治理、盈余分配、成员增收等方面对其评判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应该回到合作社运动的本源。在城乡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下,受市场经济和城市多元文化冲击的农民,有加强社会联系、打造社区共同体的需要。而且在传统乡村社区不断瓦解、农村日趋凋敝的情况下,已经基本实现小康且具有"小富即安"生活观念的农民,也许更在意合作社的社会功能。当成员主要是以农业为主要收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城市社会发展逐渐从单位制时代过渡到异质化时代,在城市社会加速消解与变异的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得到凸显。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基石,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目前,社会治理与社区治理逐渐呈现出复合化的治理形态,社区治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运作的基本逻辑,向社区授权是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因此,国家行政权力在向市场放权、向社会分权的同时,要重视向社区授权。通过向社区授权,释放政府行政权力的能量,强化"社区参与",明确行政授权后的管理权问题并最终使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11.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改善农村社区治理是改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覆盖面积大、人口多,涉及复杂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从目前政府的统管为主,过渡到未来的多元共治,一般依据授权、协商、利益相关群体共治共管等原则开展工作。但是具体如何做,面临路径选择难题。本文基于案例分析提出了改善农村社区治理的五条基本路径:一是引入参与式工作方法;二创新政府项目管理模式;三是按照社会管理内容和效果实行多元分类治理;四是重建社区集体行动能力;五是引入社会组织。其中,多元分类治理是指按照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容和效果来确定3类治理主体:1政府为管理主体。2放权社区开展自治管理。3政府和社区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进行农地制度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之后,一系列包括税费改革在内的惠农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在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矛盾的"老大难"问题面前,农村社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新一轮的治理危机。本文主要从农地制度变迁、基层治理结构和财政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出现的治理危机,研究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农村社会多方主体利益,让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促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提升社区慈善组织化进而实现价值共创有利于提升民生福祉、助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本文融合价值共创理论与嵌入性理论,提出“制度—组织—价值”的分析框架,剖析山东省W村社区慈善价值共创的制度嵌入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社区慈善组织化面临治理资源匮乏、治理主体流失、慈善内生秩序弱化的发展困境;信用制度嵌入通过信用基金筹集、运行规则设置与自治机构再造,将资源、规则与主体嵌入社区慈善价值共创过程,在提升社区慈善组织化的基础上,以资源动员建构价值共识、以规则下沉规范价值共生、以主体再造助推价值共赢,最终以慈善的直接效应、强化效应以及扩散效应创造了个人福利价值、社区共享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本文拓宽了价值共创与嵌入性理论的应用领域,制度嵌入的机制呈现对发展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社区慈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晖 《南方农村》2014,(3):57-60
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双重浪潮席卷下,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地区治理、城市治理等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社区治理"也是全球范围治理变革的主题之一。目前农村尝试多年的"基层民主"模式在实践中遇到了一定的挑战,面临着较大的困境。本文从中国农村现状出发,从宏观角度对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作出了思考,对社区治理模式在中国农村实施的可行性做出探讨,并指出应该破除当前对"民主选举"的迷信,在重视本土精英参与、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本土精英民主"的基础上寻找一条能真正通向农村基层社区自治的较佳范式。  相似文献   

15.
吴媚 《山西农经》2023,(3):115-117+192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Y农村社区实地调研,得出当地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缺乏合法性地位保障、资源保障、专业人才支撑和公信力等问题。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提出主体协同、政策协同、人才协同、价值协同的“四协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农村环境治理不能让农民靠边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农民是农村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农民天然"在场"的特点决定了农民应该是农村环境问题治理的核心主体,这也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逻辑基础和合理性根源所在。然而,现行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却选择了"政府主导",使农民处于边缘化,成为旁观者、被动者甚至是对抗者。显然,这种治理模式与农村环境问题不相匹配,不但增加了农村环境治理和监督成本,同时"一刀切"、"短平快"、强硬执  相似文献   

17.
非政府组织是农村社区多元治理的主体之一,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非政府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因资金来源匮乏、能力缺失、公信力不足等重重阻碍,步履维艰,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问题寻求解决路径,对促进服务农村社区非政府组织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不仅有利于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也有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当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抓好社区农民的就业转型,防止"空心村"的出现;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合理承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产业转移,从而产生"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多元治理模式能否形成,农民的参与是其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山东、浙江、江西、湖北、四川5省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主要从主体认知与情境约束两个方面对农民参与社会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区域类型和个体农民基本人口学特征的情况下,主体认知因素中农民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治理方式认同感均对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情境因素中与村干部的接触频率、信息途径的直接程度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  相似文献   

20.
治理转型:从传统乡村到新型农村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农村社会的管理相比,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既有着显著特点,也面临着诸多以前不曾有过的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基层改革的深入,在推动农村治理模式的转型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不少地区也都在探索科学有效的、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实际情况的治理模式,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农村治理转型的过程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完善自治;党政主导、社会协同;科学谋划、分类施策;改革创新、依法治理"的原则基础上,需要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推动和实现农村治理从传统乡村管理方式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