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旅游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布局优化的基础。以甘肃省162个A级景区为基础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点-轴"系统理论和数理统计3种定量方法进行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计算出最邻近指数为0.898、地理集中指数为42.54、基尼系数为0.938、不平衡指数为0.328,从而得出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表现为"区域集聚、线性分布"的特点。最后,采用聚类分析界定旅游中心节点城市为兰州、天水和酒泉,旅游主轴线为陇海-兰新铁路(甘肃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利用城市用地扩展系数和城市用地产出率等指标,以GIS为空间信息处理手段,对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动态演化进行了时空序列分析,得出结论:(1)四平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在时间上是以加速度的方式推进的,而且低增长粗放式扩张。(2)在空间上四平市商业中心由"双核"变"单核",工业用地退出繁华地段。(3)工业用地面积过大,城市建筑容积率低为四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是四平市城区地价总体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低所致。(4)今后四平市应充分发挥地价杠杆作用,完善土地市场,用地价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四平市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重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确定其未来发展的空间范围;对长株潭空间结构的层次划分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由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地方中心和腹地组成的城市群空间层次,确定各个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从而构建长株潭"一核三心三圈,极轴联动"的有序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优化和整体资源观的视角,结合延安市新区北区的城市设计与建设,对城市设计中生态与安全、创建复合型集聚空间以及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三个问题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从空间认知的视角解析老城区不同用地类型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状态与组合关系。研究方法:以泉州古城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空间分析法与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泉州古城以交通干道为骨架的"田"形交通网络框架已经初具雏形,4个尺度的商业空间结构均较易辨认与理解,各类公共服务用地为迎合其功能需求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空间位置,居住用地在拓扑半径为300 m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部集聚核,并且在古城范围内居民步行出行的距离在1000 m左右;为加强泉州古城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采取完善道路网络框架以提升交通用地的通达能力、改善混乱的街巷体系以创建层次分明的商业空间、优化公共服务用地结构以满足旅游开发需求和遵循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以改善居住环境等措施。研究结论:基于空间句法解析老城区用地空间结构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尺度空间的用地关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结合现状四川秦巴山区城乡空间结构与其区域内外的发展影响要素,从区域空间、城市网格、重点镇体系3个层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四川秦巴山区空间协调发展战略构想。其旨为通过建立新型一体化空间,城乡网格体系等结构,灵活运用"中心城市"、"人口集中"、"产业集中"等理念,形成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空间结构紧密,发展思路科学合理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探索旅游优化路径。结果表明,四川省红色旅游景点呈集聚分布态势,主要集中在成都-广元-宜宾-雅安等地,形成了“两带三团四心”的双“C”型空间格局。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占据四川省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区域的主要部分,空间关联性差异明显,区域发展均衡程度不高。基于红色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各地资源属性,从顶层规划设计、旅游空间结构和红色产品策划三个维度提出了旅游开发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8.
面向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用途管制成为助力空间治理能力提升、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政策工具。本文通过梳理新形势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新需求,对基于"三区三线"的国土空间管控需求和管控路径的构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以森林旅游产品为依托的环城市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游憩地.本文分析了武汉市环城森林公园的游憩用地空间发展的阶段,从游憩功能的角度,提出构建以武汉近郊九大森林公园为节点的网状空间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三区三线”为核心的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厘清"三区三线"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逻辑关系,并提出管制分区的创新思路,推进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建设。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三区三线"以"双评价"为科学基点,是整合空间类规划分区的核心举措,是用途管制的重要抓手。(2)"三线"与"三区"的区别在于,"三线"兼具"功能区"和"管制区"的双重属性,而"三区"则侧重于"功能区",因此需要在"三区"基础上,结合"三线",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体系。(3)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首先,需要建立与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科学的"双评价"范式;其次,构建"适宜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三区"格局优化模型;最后,依据"划管结合"原则,综合考虑功能和管控的双重要求,提出功能区与管制区融合的分区思路。(4)分区管制策略重点回答"不能做什么" "可以做什么" "可以怎么做"等问题。研究结论:划定"三区三线"是为了建立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的时空秩序,规范人类对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种行为。今后在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可落地、易管理的空间用途管控制度。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SOFM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在国土空间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除沿海纵轴(L1)和部分节点城市发展质量水平较高外,其他轴线城市发展质量均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和低质特征;(2)国土空间结构和效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但不同城市存在差异,整体看优化开发区主要面临国土空间结构优化问题,重点开发区则更应重视国土空间效率提升;(3)综合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主体功能类型,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重点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等7类空间治理模式区,并结合“两横三纵”轴线分类提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治理路径。研究结论:未来应分区分类推进“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会城市地价空间变化实证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借鉴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均衡理论,分析中国省会级单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变化特征,探讨影响中国单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变化的因素,地价空间变化曲线及其优化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方法:采用昆明市2001—2005年的实际交易地价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结果:随距市中心距离增加,地价呈逐步衰减的趋势,但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和方位差异。地价空间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距市中心的距离,其次是商业中心分布、城市公用设施和自然条件等。研究结论:昆明市地价空间变化实证研究表明,经过10余年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地价对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已发挥作用,省级单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变化基本符合阿朗索空间结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保护与保障"两难"困境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建设用地流转、产业集聚、城镇发展、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增减挂钩已成为国土资源空间结构优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増减挂钩政策的完善,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揭示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城市"三生"用地结构在全国尺度下呈现以不同城市群为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2)城市生产用地结构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活用地结构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呈现"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口等是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的主控因素,且各因素因城市等级差别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相似文献   

15.
以武汉圈的中心城市武汉市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研究城市圈已经建成的三条城铁线路,利用首位度、圈层理论以及"HUFF"模型来评估武汉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对比了城铁建设前后武汉市人口流动及圈层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由于时空距离的压缩导致的武汉市对其他地级市地域吸引强度的变化。研究表明:三条城际铁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武汉市到其他中小城市的时空距离,加强了武汉市的规模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武汉市人口聚集效应明显,城铁运营后也增强了与湖北省东南方向各城市之间的吸引度和空间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从县域经济、城市空间等级结构出发对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城市空间分布北密南疏等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城市体系完善、增长轴体系培育等方面,提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重构战略。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可见党中央把国土资源保护与开发提升到了新高度,同时也是对国土部门的厚望.笔者就"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工业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新和使用是盘活存量、挖掘潜力、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分新增、准存量和存量工业用地三个层次分析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现状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确定工业用地底线空间、分类优化空间布局和细化工业用地政策等3个方面提出了引导工业用地集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长治"双修"为案例,依据"斑块—廊道—空间"的空间结构模式审视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使用生态破碎度、生态敏感性分析识别现有区域生态斑块问题,提出构建生态廊道方法。立足"生态—农业—建设"管控思维,对区域内空间进行生态本底空间分析,将生态本底空间和构建廊道进行叠加,构建生态空间格局并提出管控策略。最终形成以生态空间为引导的"空间评价—格局构建—空间管控"框架来探索生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建立在网路城市理念的视角下,以成渝城市群16个地级市为研究案例,基于引力模型计算旅游经济联系度,利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通过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网络族群等指标模型分析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存在差距较大的层级,并且基本形成"T形"轴加内部"C形"圈的空间结构。成渝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整体的网络密度偏低,整体网络的各节点城市联系不高,中心度分析结果也表明区域旅游经济网络主要受到以成都、重庆作为核心节点的外向驱动作用,缺乏次级枢纽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的内部出现凝聚子群,但凝聚子群的深度和广度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