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广转基因抗虫棉对次要害虫农药施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在转基因抗虫棉有效控制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减少农药施用之后,可能导致的对棉花次要害虫的影响。通过多年的棉农生产跟踪调查和计量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棉农用来控制次要害虫的农药施用量有所增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它的农药施用量远远小于采用转基因抗虫棉后整体减少施用的农药量;研究还发现,转基因抗虫棉在控制主要害虫农药施用量的减少,不是导致次要害虫农药施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它仅仅能解释次要害虫农药施用增加量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2.
Bt抗虫棉的种植对农药施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Bt抗虫棉在我国得到迅速推广,但人们对其发展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旨在分析Bt抗虫棉在大田上的种植对棉农农药施用的影响。通过对主要棉花生产省份连续三年(1999-2001年)1055年农户棉花生产情况数据的调查分析后得出结论,各植Bt抗虫棉比种植非Bt棉每公顷平均减少农药施用35公斤,并由此推算出1997-2001年由于抗虫棉推广使全国棉花生产的农药施用量减少了近15万吨以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结论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已经种了十多年,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增多和抗虫棉种植面积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棉农反映,在田间发现有的抗虫棉不抗虫,有的棉株棉铃虫危害十分严重。据报道,种植已达10年的抗虫棉已逐渐对二代棉铃虫失去抗性,抗性风险已越来越明显。如果仍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转Bt基因抗虫棉迟早会不再抗虫,棉铃虫大爆发这一天迟早会来临,那时可能会造成抗虫棉瞬间失去应用价值及Bt生物农药失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对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河北、河南和山东三省的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非线性损失控制函数,实证分析了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在实际大田生产中的经济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与单价转基因抗虫棉无论是在棉花单产还是在农药施用方面的差异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农业害虫危害何以越来越严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当今的农业害虫危害相比,历史上产生严重危害的害虫种类较少,害虫发生危害的频率较低。1949年以来,我国农业严重害虫的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并且害虫种类不断增加。在害虫种类增加的同时,虫灾日益频繁,危害越来越严重。现代的作物品种、化肥、农药、市场经营是虫害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等难以控制害虫危害。未来人类要学会与害虫相处,通过各种手段特别是生态调控或生态治理,把虫灾控制在人类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  相似文献   

6.
生物技术经济影响的分析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我国生物技术的代表———转基因抗虫棉为案例 ,从其对生产者、社会福利分配的影响和技术的外部性三方面概述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其中对生产者影响研究方法的重点是对农药生产率的测定 ,同时讨论了规避风险和生物过程与农药使用的关系 ;社会福利分配的研究方法论述了采用完全市场模型的必然性 ;技术的外部性则讨论了转基因作物的收益评估与外部成本。最后针对上述方法的特点和不足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法展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已培育并通过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达17个,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占我国棉田面积的30%左右。目前,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棉田面积的80%都是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棉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暴发危害。但实践表明,抗虫棉并非完美无缺,只有正确认识,科学种植,才能充分发挥抗虫棉的丰产和抗虫性能,提高原棉品质和棉农的种棉效益。  相似文献   

8.
2008年至2010年,我国新型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和产业化全面推进,新培育36个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效益16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3%,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这是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取得的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9.
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害虫天敌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技术,通过天敌寄生或捕食作用,将害虫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阈值以下,可广泛应用于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中。使用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可以降低农药施用量,有利于保护田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0.
《农民科技培训》2011,(6):22-22
2008年至2010年,我国新型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和产业化全面推进,新培育36个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效益16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3%,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11.
《江苏农村经济》2009,(6):30-30
农业部2005年规定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使用,它们的使命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随后推荐的50个替代药剂品种来完成。几年来,高毒农药替代工作进展如何?农户:价格偏高药效却低针对水稻害虫就有16种替代农药品种、33项配套技术。数量如此多似乎应让农民防治水稻害虫时选择自如、防治无忧了。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江西省16个县(市、区)1169户种稻大户农药新品种采纳状况的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农药新品种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农业技术扩散关注程度、种田人数、耕地规模、农户参加防治病虫害技术指导频率、种稻大户补贴政策满意度对新农药技术采纳有着显著影响,其中种田人数是重要因素,对农业技术扩散关注程度、耕地规模、农户参加病虫害技术指导频率、种稻大户政策满意度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转基因抗虫棉以来,常规棉种植面积连年缩减,目前抗虫棉种植比率已占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棉田害虫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近年来,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发生量不断下降,发生程度均在中等以下,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虫性是目前主要的转基因特性,能够有效控制虫害损失。介绍了转基因抗虫性,从理论上分析了抗虫性对提高单产的影响,分析了转基因抗虫性对国内玉米单产、总产出可能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粮食安全与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现阶段,粮食安全不应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转基因品种(HT类、Bt类)商业化的动因。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物技术品种的应用应坚持预防原则和自主技术为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粮食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粮食保管工作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基层粮站(农户)一度忽视粮食保管工作,使害虫虫种增加,密度增大,危害严重,突出的是谷蠹已成了危害最大的“毁灭性”害虫。要解决当前害虫危害严重的问题,必须继续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只要科学合理应用了“综合防治”,“四无”工作就搞得好。  相似文献   

16.
第1期推广转基因抗虫棉对次要害虫农药施用的影响分析…………………………………………………黄季焜林海胡瑞法罗斯高卡尔·普瑞(4)中国与智利农产品贸易分析………………………………………………李建平刘现武刘冬梅(42)现代畜牧业指标体系研究………………………………戴健刘晓媛苏武峥丁建国陆朝晖(48)我国饲料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分析…………………………………………………张利庠谭智心(53)非农化进程中从事非农职业农民的从业时间浅析………………………林坚葛晓巍刘克春(61)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关系及其差异的协整分析:以广西为例……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85年人类产处次试种能够抵御害虫、病毒和细菌侵害的转基因作物以来,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进行了25000次试种。1996年,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仅为170万公顷,而到2000年就迅速增加至4420万公顷,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2%。主要种植国家为美国(约占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71%)、加拿大(约占11%)、阿根廷(约占16%)和中国,其他国家则极少种植。目前,全球种植的主要转基因作物有4种,即玉米、棉花、大豆和加拿大菜籽。这4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1998所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99%。其他转基因作物包括烟草、番木瓜、土豆、西红柿、亚麻、向日葵、香蕉和瓜菜类。从性能上区别,转基因作物分为4个种类:一是Bt作物,可抵御害虫的侵,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量。该种作物可产生一种对某些害虫有毒性的蛋白,这种蛋白存在于常见的土壤细菌芽孢杆菌属苏云金菌素(即Bt)之中;二是抗除草剂作物;三是抗疾病作物;四是营养增强型作物。  相似文献   

18.
一、农药的未来 目前,一些人根据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促进转基因抗病虫作物更多地被利用、人们对农药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新农药创制难度和成本也越来越高、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可以取代化学防治的舆论宣传等情况,提出了化学农药是否会退出历史舞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如何防治棉花害虫.近几年,棉花害虫越来越严重,农药效果越来越差,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年过度使用化学农药,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大量杀伤害虫天敌,削弱了自然控制能力。同时,使棉铃虫、棉蚜虫等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因此,对棉花害虫要立足于生物防治和诱杀防治,保...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农业生物技术在缓解贫困、提高粮食安全方面有很大潜力,因此自1996年转基因农作物开始种植以来面积迅速扩大。到2001年全世界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260万公顷;中国在1998年种植面积不足10万公顷,到2001年增加到了150万公顷,列世界第四位。转基因对于人类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技术,它对环境、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