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私有林合作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营者是决定私有林经营效率的首要因素,是私有林发展的根本因素。通过构建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私有林合作经营意愿的因素。通过分析发现,随着经营者地块增多,面积增大,或林种数量大于5种,或经营的林地坡度趋缓,发生合作经营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2.
日前,作为岛石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摇钱树”——山核桃树,其林区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病虫害日益增多,林地水土流失加剧,土壤退化和水源污染程度严重.本文结合岛石的实际,对山核桃经营现状和生态功能弱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山核桃生态化经营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根据农户行为理论分析结果,运用Tobit模型对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119户山核桃种植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主对农药危害认知以及是否参加合作社对林农进行山核桃安全生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经营地产量、户主化肥使用标准以及种植户所在地区对林农进行山核桃安全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为了规范木本食品安全生产,从林农角度而言,应加强学习相关种植知识并提升个人素质;从政府和山核桃种植协会而言,应加强对林农进行安全用药知识宣传并组织技术培训,此外还应推进山核桃种合作社建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特色非木质林产品山核桃为例,基于浙江省3个山核桃主产县(市)150个种植户地块层面的调查数据,采用DEA-Tobit二阶段模型,在对不同经营主体山核桃生产效率及其差异进行测算与检验的基础上,重点就新型采收技术(张网采收)和销售模式(电商销售)对不同主体生产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理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新型经营主体单位面积投入成本与产值分别比普通农户低20.35%和高17.13%。(2)新型经营主体山核桃生产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是普通农户的1.54倍和1.41倍,纯技术效率二者差异不明显。(3)新型采收技术和销售模式对山核桃生产效率提升有显著促进影响,并且新型经营主体较普通农户,能更好的通过张网采收、电商销售等新型采收技术与销售模式来提高综合生产效率。最后,本文提出应大力发展非木质林产品、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成本节约型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强电商物流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依据林权制度改革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成立家庭林场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户是否愿意发展家庭林场主要受从事与林业有关的经营活动、接受林业科技服务、贷款是否容易获得、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户主年龄等因素影响;影响大户成立家庭林场意愿的因素主要是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基础设施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营销背景下,研究乡村旅游经营者参与网络营销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方式与信息化时代结合,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以广西融水、阳朔乡村旅游区的179名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调查数据为例,采用双槛模型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及行为进行分析。[结果](1)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风险类型、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家庭人口数量、户主年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乡村旅游经营者参与网络营销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参与意愿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参与行为产生0. 439的正向中介效应。[结论]村旅游经营者的网络营销参与意愿一般,受到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变量的影响,而且是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3个变量直接通过参与意愿变量,对参与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参与意愿充当中介变量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确定农民是否有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其规模经营意愿的因素有哪些.研究方法访谈调查法、因果分析法和Multinomial Logistic方法.研究结果有近40%的农民具有土地规模经营意愿,但其余部分农民并没有这方面欲望.研究结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农民的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农业经营者老龄化现象是导致规模经营意愿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比较收益低下是农民规模经营意愿低的最根本动因;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弱化了农民规模经营意愿;不断增加的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成为激励农民规模经营意愿的重要因素.虽然相对开放的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民规模经营意愿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并不希望改变当前的土地规模.  相似文献   

8.
基于笋用毛竹林科技示范户种植地块投入产出记录数据,对笋用毛竹林"春笋早出"覆盖经营的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对其经济效益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与普通经营毛竹林相比,笋用毛竹林覆盖经营的要素投入与竹笋产出均很高,属于高度集约经营,而且投入与产出结构也有明显差异;⑵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采用"春笋早出"覆盖经营技术的笋用毛竹林,其成林后年均净收益达3.4万元/hm2,60年经营周期林地净现值(NPV)达36.9万元/hm2;⑶笋用毛竹林覆盖经营经济收益对冬笋价格、覆盖物价格、劳动力价格及贴现率变动非常敏感,在劳动力与覆盖物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未来笋用毛竹林覆盖经营的经营效益如何,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笋用毛竹林"春笋早出"覆盖经营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与风险;应加强对笋用毛竹林地生态效应的评估与监测。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嵌入视角,从网络规模、网络紧密度、信任与承诺、社会风气与归属感、社会参与五个方面构建了社会网络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实地调查的1440个农户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关系中网络紧密度对于农户的供给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风气与归属感则对于农户的供给意愿产生显著负向影响;除此之外,是否拥有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政策效果与农业保险因素都对农户的供给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农户拥有的地块数、人口抚养比、性别以及年龄等因素对农户的供给意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是保障农村农地生产运作的重要屏障。"个体参与"模式下的农户经营响应决定着农田防护林建设成效,生态效益是否持续性产出取决于农户的经营行为。文章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利用新疆1106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构建农户农田防护林经营行为响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农田防护林经营行为响应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农田防护林经营行为响应遵循着计划行为理论"认知-意愿-行为"的逻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3个变量构成了农户认知,对行为意愿产生正向显著影响;(2)农户行为意愿受行为态度的影响程度最大,主观规范影响次之,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最小;(3)农户行为受认知的影响不显著,行为意愿在农户认知与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4)外部环境中的组织支持在农户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组织的支持力度成为农户参与经营的关注性因素;(5)农户的生态认知水平对其经营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邻里亲友的良性示范以及自身拥有充足的能力等因素有助于其响应农田防护林经营。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政府应当宣传号召农户参与农田防护林经营,提升个体生态认知水平,树立典型模范与优化政策环境来规制农户经营行为;设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培育农户营林技能以及发展复合型林产业来推进农户响应农田防护林经营。  相似文献   

11.
南美白对虾两种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比较分析了南美白对虾高位池精养和土池生态养殖两种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高位池精养模式的产量、产值、净利润在绝对值上分别比土池微生态养殖模式高306.44斤/亩、8860.29元/亩、2553.27元/亩,前者经济效益较高;两种养殖模式成本利润率分别为31.39%和26.02%,高位池精养模式提高经济效益主要依靠的是高成本投入,需提高成本利用效率。论文还对影响南美白对虾经济效益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基础设施、总成本和人力成本、产品规格、养殖周期、技术支持和管理水平是造成经济效益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进一步提出提高南美白对虾养殖经济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适应性管理应用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管理模式,以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气候调节、生态保持、产品供给和休闲服务4个方面分析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导因子及构成各个影响因子的核心指标。经研究发现产品供给和休息服务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短期影响较大。其中,气候调节和生态保持则属于长期影响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短期影响较小。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调整林产品供给结构,加强非林木产品供给能力;增强森林生态服务,扩大森林游憩影响;协调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关系,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土地整治综述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旨在对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关于城乡融合、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不同角度的土地整治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基于该战略的土地整治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农村土地整治、规划与管理、统筹安排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提供参考。[方法]该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及总结归纳法,对不同角度的土地整治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城乡融合视角下的土地整治研究集中于整治策略与路径选择;产业发展角度的相关研究则集中于土地整治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影响路径与模式;与生态建设相关的土地整治研究偏重于对土地整治的生态评价,包括生态效益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结论]城乡统筹视角下,土地整治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有待深入研究;应进一步加深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发展之间相关研究;应加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机制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国土整治工作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区)2006—2015年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并实证检验了林业标准化对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林业产业生态安全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上升的趋势;总体上,东部地区各省(市、区)的林业产业与生态之间的共生关系较中西部地区更加协调;林业标准化水平有助于促进林业产业生态安全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科研投入水平、造林面积、森林灾害防治率等因素对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了提升林业标准化生态效益,提高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应该深入推进林业标准化政策实施,努力提高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增强林业生态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5.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山核桃产业在浙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分析了影响山核桃产业经营收益的关键因素,包括:林地产权政策、传统经营模式、农资成本、价格波动、支撑保障体系等,并从政策层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林地产权、推行现代经营模式、实施农资成本补贴、防范价格风险、完善支撑保障体系等进一步提高山核桃产业经营收益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林改职工投资行为特征,探讨影响林业投资的深层次制度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林改职工具有林业投资率低、营投资意愿下降较快、倾向于短期效益明显的项目等行为特征,生态效益体现不明显;虽然影响林改职工投资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林业税费高、营林风险高等因素,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林改职工投资行为却是在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约束下的一种理性选择;只有对限额采伐管理和生态补偿这两项林业制度做出适当调整,林改职工才会调整林业投资行为关注生态效益,进而推动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7.
杨军  吴晨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11):61-69
研究目的:通过对粤赣100家农业经营主体调查,研究撂荒农地再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方法:首先应用DEA模型中的CCR方法测度了撂荒农地再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并进一步应用半对数回归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实证分析了撂荒农地再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总体上,撂荒农地再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的是种植业,最低的是养殖业;发达地区撂荒农地再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总体上低于不发达地区;绿色、生态农产品的出售比例,绿色、生态农产品与非绿色、非生态农产品的产值比,政府补贴额度,银行信贷额度,社会服务机构数量,主要农业经营者的文化程度、见识广度等因素对撂荒农地再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均产生正向的影响,而年龄则对其产生负向影响。研究结论:政府需要在绿色、生态农产品市场,财政补贴,信用贷款,社会服务机构和吸引优秀农民返乡进行绿色、生态创业上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8年,中国整体的“非粮化”水平呈波动变化,2016年后“非粮化”最为显著;“非粮化”类型逐渐由蔬菜、油料、棉花等多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2)“非粮化”在空间上大致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步严重的态势,类型多为蔬菜和油料作物,又以蔬菜为主导。(3)各影响因素中,人工成本和种粮比较收益在后期对非粮种植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非粮化”现象发生;机械动力水平在前期对“非粮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后期表现为正面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对“非粮化”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应对耕地“非粮化”现象,应继续保障粮食种植收益、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与服务市场、健全法律政策与制度,以稳定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我国藏粮于地绩效评价体系,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的成效。方法 文章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分析框架,从数量、质量、技术、安全、结构和环境等方面构建藏粮于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 (1)“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绩效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分区域看,黑龙江、山东、河南等主产区藏粮于地绩效较高,但生态效益有待提升;多数地区属于经济—生态效益潜力型和中增长型,未达到库兹涅兹曲线顶点。(3)各地区藏粮于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耦合协调度不高。结论 “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成效显著,粮食主产区在稳定藏粮于地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需要提高生态效益;“十四五”时期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要考虑区域差异,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土地利用及其管理目标的差异性,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在土地生态行政的过程中存在相关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L市公众进行了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找出土地生态行政认知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土地生态行政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地方政府土地生态行政的相关对策建议,为地方政府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