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取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七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关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设定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构建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长江流域沿江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在2012年之前基本处于失调状态,2012—2014年从低级向中级协调发展过渡,2014年之后除长江下游城市仍处于良好、中级协调之间,其余城市均达到优质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2007—2016年长江中下游沿江八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引入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构建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1)长江中下游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质量大幅度提升,并且长江下游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均优于中游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则相反;(2)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在2012年之前基本处于失调状态,2012—2014年从低级向中级协调发展过渡,2014年之后长江下游城市处于良好、中级协调之间,长江中游城市均达到优质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6—2018年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内在耦合关系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原因。结果表明:通过将耦合关系与林下经济发展相对优先度相结合,耦合关系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2006—2009年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林下经济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2010—2012年耦合协调度由勉强耦合阶段转变为濒临失调阶段,林下经济超前于生态环境发展;2013—2018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耦合阶段,林下经济与生态环境持续同步协调发展。因此,根据研究成果提出确立生态优先原则、坚持特色发展、提高科技水平、合理开发林下经济产业的建议,以促进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对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测算了两者综合水平,对河西走廊地区2003~2013年两者的协调发展进行考察和测评。[结果]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历了低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等4个阶段,呈上升态势;该区域的区域经济系统综合水平从2003年的0.051增加到2013年的0.943,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对两者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然而水资源综合水平仅在0.403~0.650之间波动,总体水平较低,水资源对两者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综合水平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表现出非同步性;从空间特征来看,该区域内各市之间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结论]河西走廊地区总体上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高于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从低度失调到中级协调的上升态势,但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开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协调度研究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和水生态环境指标,对13个设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水平,并对其进行了等级划分,针对其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度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表现上,苏南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水平最高,苏中、苏北其次,地区耦合度差异较大;总体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协调发展度的改善程度较大,苏中地区改善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6.
鉴于陆地资源的有限性,世界各国都把今后的经济增长潜力放在了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基于国际形势,十八大以后,我国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滨海省市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很多地区出现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基于此,本文以上海市为例,以容量耦合模型研究海洋经济系统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研究在海洋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的变化,得出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不相协调,后期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以后,逐渐减少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但是仍然没有达到良好的协调,通过分析原因得出适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增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沿海地区也一直位居前列。论文利用ECM模型和VAR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区域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终获得以下结论:长三角海洋产业发展与区域宏观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区域经济增长发生短期波动主要是由短期区域海洋产业增加值变动和前一期区域三次产业增加值偏离长期均衡关系造成的;从短期来看,长三角地区宏观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与其海洋产业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与其区域宏观经济的增长。基于已有研究结论,结合长三角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具体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山西省2018年数据,以11个地级市为单元,对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选取20个指标建立协调度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山西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18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耦合度皆在0.9以上,属于高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0.3267~0.5796之间,基本处于良好协调、低水平协调、轻度失调3个程度。根据分析结果,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及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合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联系紧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日趋受到重视,也是当前大多数城市所追求的目标。随着国家对各地方经济发展的扶持以及合肥都市圈等经济体的建立,合肥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对环境保护的忽视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成为了制约经济更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对合肥市进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以安徽省合肥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8—2017年合肥市环境与经济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使用协调度模型对合肥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2008—2017年合肥市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合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类型总体来看仍处于较低阶段,仅有2016年、2017年两年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型,其余年份均为失调或濒临失调类型; (2)合肥市的经济效益指数不断增高,但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总体来看处于下降的状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生态环境效益指数高于经济效益指数的状况被扭转, 2014年后合肥市的经济效益指数开始高于生态环境效益指数。[结论]合肥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合肥市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促进合肥市整体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基础上,分析了广东省21个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广东省各城市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珠三角大部分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好于山区、东翼和西翼的规律,而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②广东省各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性;③根据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可以将广东省21个城市分为6类,分别体现了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政策等作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李勇  郑垂勇 《水利经济》2007,25(2):15-16
在对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内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认为市场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同时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模式。提出加强技术创新,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体系,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加强宣传力度等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提出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对于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经济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力量,合理开发海洋,实现人海和谐十分重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利用皮尔斯模型揭示其内涵,并指出我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依据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提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绿色低碳经济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此,应正确认识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科学树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科学构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倡导适应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大力完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水库移民经济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佳君  刘艳 《水利经济》2009,27(1):71-74
在综合水库移民经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概念界定、研究阶段特征、研究主题的思路对现有的水库移民经济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指出现阶段水库移民经济研究在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Farmers in low‐income rural economies often fail to switch to cash crops from staple production despite the positive income effects of commercialization expected by policy makers.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market failures prevent households from cash crop adoption but remains inconclusive regarding farmers' motives and the effects of commercialization.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debate by offering an original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commercialization outcomes and farmers' decisions. It consists of applying a model with essential heterogeneity and a semiparametric estimation technique to analyzing harvest value returns to cash cropping. Using Malawian data, we show considerable heterogeneity in harvest value returns to cash cropping both within and between groups of farmers choosing different crop portfolios. Importantly, the results imply rational choices based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nsiderations of farming households: farmers self‐select into the activity where they expect higher gains and adopt cash crops when facing weaker market barriers.  相似文献   

17.
论上海市渔业经济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天然捕捞资源和养殖水域资源的有限性,近年来,上海市传统渔业的发展步伐放缓,部分指标出现下降态势。在今后的渔业结构调整中,上海市必须结合本市的经济特点,利用科技人才优势,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都市渔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区位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良好,是我国传统海洋大省。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广东省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正日益成为广东省继续保持地区活力和龙头地位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和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深刻分析,提出未来十年广东省要加快以粤港澳为核心的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以适度从紧和集约利用为原则规范围填海活动、加强珠江流域和近岸水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繁荣海洋文化产业以及推动建立南海海洋经济圈为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共生理论的沿海地区海陆经济统筹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统筹"基本要素的角度阐释海陆经济统筹収展的概念,创新性的将共生理论引入海陆经济统筹収展研究,利用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构成的二维向量对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共生系统目前的状态迚行识别,在分析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共生系统类型的基础上,对系统理想的演迚目标迚行判定,迚而沿海地区海陆经济统筹収展的目标从共生的角度被描述为促迚海陆经济共生系统从连续型非对称互惠共生到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的相变。在上述基础上依据共生相变原理迚一步分析促迚海陆经济共生系统相变収生的切入点,幵据此提出推迚沿海地区海陆统筹収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Skyscrapers are an intellectual challenge for urban analysis because of their imposing visual presence in the city landscape, and because of their environmental and real estate impacts. Thes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have not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particularly in analyses about Latin American cities.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and test four theories about record-breaking buildings height: traditional microeconomic theory, game theory, business cycle, and global cities. We use a 2000–2012 panel database of 29 cities from 10 different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n order to contrast the contesting explanations about buildings’ height. We design a baseline model and then, using four different estimation techniques and diverse specifications, find that traditional theory and more strongly, global cities are good predictors of buildings’ he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