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峦生 《粮食经济》2001,(10):16-16
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粮食市场流通格局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只有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市场主体,成熟发达的市场体系,以及由市场供求形成的粮食价格,才能使市场成为有效配置粮食资源的主要方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微观主体依托。  相似文献   

2.
完善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理论依据(一)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是保证和推动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客观必然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实行国家调控下的市场调节,逐步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购销市场化必须有独立的市场主体和相应的市场组织——批发市场,形成适当的市场结构——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粮食批发市场是搞活我国粮食流通的有效形式,进一步培育、完善粮食批发市场,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市场体系越完善,调控手段越有力,加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国家就可减少对粮食生产、流通的直接干预…  相似文献   

3.
<正>在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把加强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督检查,确保国家粮食政策、法规有效的贯彻落实,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稳定粮食市场和价格作为主要职能和任务之一,由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主要管理国有粮  相似文献   

4.
2004年5月26日国务院第407号令发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5月3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国家对粮食进行定价的历史基本结束,粮食市场走向全面放开,同时将农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农业发展银行等各环节整体地推入市场,我国粮食市场过去几十年形成的购销体系以及购销规律,正在发生迅速改变。粮食市场出现一些新特点。从宏观的、全国的层面:1.粮食市场的竞争性和市场的活跃度增强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小麦平均批发价格走势图开,国家不再对粮食商品进行定价,粮食市场主体发展迅速。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有34000多个,其…  相似文献   

5.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粮食市场经营主体将由单一的、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粮食系统,向国有、集体、私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转变。粮食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是大势所趋。笔者就粮食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对农发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等方面略抒浅见。一、粮食市场经蕾主体多元化给农发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农发行将成为国家扶持和保护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工具。粮食市场经曹主体多元化,要求粮食市场是开放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生产和流通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一  相似文献   

6.
国家要对粮食生产和流通进行有效的调控,还必须有健全的粮食市场体系。支持培育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粮食批发市场;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提倡应用电子商务等多种交易形式;鼓励国有粮食企业、龙头企业和农民联合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利益共同体:支持各类粮食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鼓励具备条件的多种所有制经营主体,经国家  相似文献   

7.
对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粮食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粮食流通形式形成的散、乱、差局面及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粮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日渐凸现,特别是形成的粮食生产流通产销失调、衔接不畅等问题,给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国家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只有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建立起现代的粮食物流体系,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粮食调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近远期粮食供需的有效平衡,而从消费、流通、生产等环节而对粮食市场实施影响的政治经济活动过程或系统,其实质是根据现有粮食供需状况与事先确定的发展目标,输入某种信号和能量,以引起某种粮食市场结构新状态,即通过影响市场供求的因素而间接地发挥作用。对于粮食调控来说,政策的力量毕竟是一种需通过较高素质的微观基础而发生作用的外部力量。为此粮食调调的成效依赖于以下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是市场上能出现一些有利于粮食调控的信号与能量;二是现代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或农户能对调整信号与能量做出积极反应,产生良好效果。与安全调控相联系的微观基础,就是指经济主体(企业或农户)对调整信号所作反应的强弱,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由一个个企业素质为基础所形成的产业素质。影响微观基础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产业制度或企业制度。由于在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基本制度是财产约束硬化的产业制度,一般企业都具有安全获取最大盈利的强烈欲望与相应能力,因此西方国家的粮食调控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假定——企业对调控信号愿意并能够做出反应。中国粮食调控经历了一个由市场一计划一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发展过程。在总结建国初期我国调控粮食经验时,往往忽略了使正确调控措施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及其以此为基本背景的私营粮商、农户的作用。其实,正是这些私营粮商与农户有独立进行判断与采取行为的动力与能力,以及很好地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对国家粮食调控影响下的市场价格进行积极反应等才使解放初期中国粮食调控产生了相应的良好效果。而以后为什么调控的效果不明显或调控的成本效率较低,很重要的原因是粮食企业与农户不具有建国初期私营粮商与农户的灵活机制。它使我们真切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与事实:不以微观基础强化作为前提的粮食调控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不以微观基础强化作为改革取向的粮食调控成效是难以提高的。基于我国目前这样的一个内外环境条件,应该注重强化以平等合格的粮食流通主体为其基本表现的微观基础建设,它主要包括培育平等合格的粮食市场主体与加强粮农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等;必须强化以体现国内外粮食供求变化为其基本特点的期现货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致力于以弥补市场缺陷为其主要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包括提高粮食调控有关机构之间的协调效率、规范粮食市场竞争环境与宏观调控依据、积极支持以强化各级粮食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发挥的组织体系建设与完善等。  相似文献   

9.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组织 ,使粮食经济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 ,粮食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在于能否适应新形势 ,科学地实施粮政管理 ,调控好粮食市场和粮食企业 ,使粮食流通管而不死 ,活而有序 ,实现“宏观管住、微观搞活”的整体目标。一、新形势下粮政管理的特点(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导致粮政管理的主体多元化。以“四分开一完善”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一方面使粮政管理的权责主体多元化。随着中央与地方粮食事权的划分 ,承担粮食事权和责任的主体发生变化 ,由以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变革,粮食购销已全面走向市场,粮食流通环境明显改善,粮食流通速度明显加快,市场调控粮食供求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仓储企业都已成为粮食市场竞争的主体。而随着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一个顺应市场需求、大规模、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兴产业——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应运而生,粮食物流已成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