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阐述国内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总结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历程:(1)分区依据从自然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再到生态环境因素,由单一走向综合;(2)主要从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单元两种尺度空间开展土地利用分区研究;(3)分区方法经历了由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再过渡到"3S"技术大量应用为主三个阶段;(4)存在土地利用分区理论研究有待深化,面对土地管理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法有待统一规范,土地利用分区技术手段需要更新等问题。研究结论:建议结合试点,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完善土地利用分区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近15年来中国土地利用冲突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总结和梳理中国近15年来土地利用冲突研究文献,分析土地利用冲突的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文献数据库,采用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当前中国土地利用冲突研究具有很多共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冲突概念演变、类型与区域分布、原因及机制、评价与管理等4个方面。研究结论:在全面评析土地利用冲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未来应当重点关注5个方面的研究:(1)理论基础和整体分析框架研究;(2)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模型研究;(3)多尺度(微观—中观—宏观)综合研究;(4)区域土地利用冲突情景模拟研究;(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探讨基于低碳经济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措施。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导致了高额的碳排放;(2)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转变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念,重新构建政绩考核体系,逐步建立区域人居环境评价和公民福利指数评价体系;(3)现实中受强大的土地经济属性冲击,加之缺乏健全的产权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制约,土地的公共资源属性被全面抛弃。研究结论:建立以提高居民福祉、保护资源与环境为前提的发展观念,强化土地资源的公共属性,实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指标评价,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学的产生、定义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科学的关系入手,依据独立学科成立的标准,判断土地利用学是否具有独立学科属性,并重点对土地利用学及其各研究域进行进展梳理与展望。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学是围绕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展开的;(2)土地利用学已具备一些基础理论,但尚未形成其所独有的核心理论,理论体系缺乏核心理论的引导与支撑;(3)近30年以来,土地利用学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围绕土地利用分类、调查、评价以及借鉴并发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方面共同构成的研究域。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学研究是贯穿土地科学发展的一条主线,土地利用学涉及土地科学方方面面的研究域及其相应理论和方法,换言之,土地科学的本质相当于土地利用学;(2)按照严格的独立学科内涵和外延判断,现阶段土地利用学的核心理论、独特研究方法体系以及研究域都不甚清晰,不太符合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存在条件;(3)从中国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角度看,不少和土地利用学相关的问题领域具有极强的原创性,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由于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不能完全体现中观与微观区域中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及地域差异性,造成土地利用率的评价功能失真,因此通过比较几种有影响的土地分类思想,提出将士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相结合计算土地利用率,以突出土地利用的两大属性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提出区域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以江苏省为案例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演绎法划分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保障区;以空间迭置法构建江苏省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研究结果:将江苏省划分为4个土地统筹利用大区、7个亚区。研究结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应将土地利用的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以土地统筹利用分区作为研究的空间依据,该分区是土地利用区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结合,属于区划性质,兼有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西部干旱绿洲区是典型生态脆弱区,土地生态风险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揭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生态环境演变关系,有利于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绿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整理分析2006—2015年土地、社会经济数据,从四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绿洲土地生态风险变化规律,揭示2016—2025年土地生态风险警情;研究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土地生态风险预警随之提升;最后提出相应土地生态风险管控机制:(1)统筹城乡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2)调整绿洲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机制;(3)改善绿洲生态环境,提升土地生态保护机制;(4)调整绿洲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基础保障机制。绿洲土地生态风险预警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服务,为区域政府提出相关科学生态保护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以深圳市为对象定量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演化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空间Logistic模型和Markov模型,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空间Logistic和Markov模型集成可提升单一模型的应用能力,宏观上利用Markov Chain进行土地利用规模总量预测,微观上利用多分类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解决分类变量与连续变量,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的联合解算提高空间回归精度,同时可以确定每一个土地利用单元转移概率,实现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预测;(2)基于集成模型开发出的应用系统能够有效仿真和预测深圳市土地利用演化,通过验证系统预测精度能够满足近期土地利用预警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编制。研究结论:空间Logistic和Markov的集成模型是研究区域近期土地利用演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40年来中国农地细碎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总结近40年中国农地细碎化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和重点关注方向,以期促进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近40年中国农地细碎化研究受社会经济背景及政策导向影响,可分为3个阶段;(2)研究内容集中在农地细碎化的概念与内涵、测度与评价、成因与效应、治理措施与路径等方面;(3)研究方法由定性探讨向定量评价转变,研究视角及尺度相对独立,亟待耦合性研究。研究结论:(1)农地细碎化内涵包括物理属性(地块)、空间格局(景观)和社会属性(产权)3个层面;(2)受自然、社会、经济、制度、历史背景等多维要素交互共同作用,区域农地细碎化主导成因不尽相同;⑶因研究区背景、研究尺度及视角不同,学术界关于农地细碎化效应方向、强度等存在争议,既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4)未来农地细碎化研究需要在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源数据库建设、农地细碎化治理与乡村振兴联动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总结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问题、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驱动机制、多规合一及规划方法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土地市场价格机制及政府行为、农用地生态保护、农用地整治和矿区土地复垦方面;(2)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国内研究还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用评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及保护途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等问题;国外研究则侧重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影响、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土地供应策略、土地市场与产权制度的关系、农地抛荒及保护对象划定、土地开发与保护机制、土地整治景观格局研究。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土地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4个方面:(1)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推动深化依宪立法、修法,依宪执政研究;(2)开展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制度建设研究;(3)加快土地工程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的创新研究;(4)深化土地学科建设研究,支撑"新常态"下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