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河南省是农业大国,研究其农业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不仅对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方法]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农业领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将河南省农业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分别计算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畜牧产品人均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结果]河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2007年的1.491hm2/人上升至2016年的2.164hm2/人,增长率45.10%,而人均耕地承载力却未出现同步增长,生态赤字不断加大。(2)2007年河南省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为0.101hm2/人,2016年上升至0.132hm2/人,增长率3.1%;而人均草地承载力却出现下降,下降率达26.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2007—2016年河南省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水域承载力均未有太大变化。相比于耕地、林地和草地,其水域的供求差距最大。降低水域供求矛盾,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是关键。(4)在农、林、牧、渔业中,河南省林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是唯一呈下降趋势的产业,2007年人均林地生态足迹为0.052hm2/人,2016年下降为0.046hm2/人,下降比率为11.54%;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也是在4个产业中唯一出现增长的产业,上升比率为27.90%,但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结论]2011—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耕地保护、草地的确权及保护、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继续退耕还林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目前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农业领域的研究较少,文章将其应用于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中,以期对广西农业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农业领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将广西农业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用地,以2007—2016年广西农业数据为依据,分别计算其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畜牧产品人均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结果](1)2007—2016年广西耕地和林地表现为生态盈余,草地和水域表现为生态赤字;(2)广西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而生态足迹持续上升,耕地和林地生态盈余能力逐渐减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容乐观;草地和水域生态赤字现象逐年加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结论]目前广西农业生态承载力已经或将要无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政府给予一定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化石能源用地和其他用地区分开来,应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我国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徐州1999—2018年转型期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采用流量资本占用率、存量资本流量利用比和理论足迹广度系数等指标分析了徐州市转型期间对自然资源流量资本与存量资本的利用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徐州市人均足迹深度由1.578上升至2.489,人均足迹广度由0.199hm~2下降至0.184hm~2,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由0.314hm~2上升至0.458hm~2。这说明徐州市占用的流量资本越来越多,消耗的存量资本不断增加,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不同地类的自然资本利用差异显著,六类用地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其中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的生态赤字较小,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大幅度上升,徐州市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工作仍以消耗资源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1996年和2009年两期数据为基础,结合湖北省生态功能分区,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对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产生核心影响的是林地、草地以及耕地之间的剧烈变化;湖北省整体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有所增加,但局部存在结构性问题;2鄂西三大区及幕阜山地区作为湖北省生态屏障,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其生态服务功能大幅增强,武汉地区在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大力恢复水域和林地,取得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效果,而保耕地的任务则基本转嫁于鄂中地区以及桐柏-大别山地区,其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减少或增长微弱;3湖北省东西四大山地必须加大对林地的保护力度;武汉地区需控制对耕地的侵占,减轻其他地区耕地保护的压力;鄂中地区则必须注意水域的保护及恢复,加强林地尤其是沿江防护林的建设。同时可通过实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地理空间上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测算县域尺度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参考,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方法 文章根据DPSIR模型构建安徽省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与障碍度模型,测算了2010—2019年安徽省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并识别了制约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子。结果 (1)2010—2019年从承载力指数看,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态势。其中,2010—2013年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0.36下降至0.33;2014—2019年耕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从2014年0.41上升至2019年0.70,承载力水平实现了从中级向良好的转变。(2)从障碍因子看,影响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子由高标准农田比例、农药施用强度、土壤有机质平均值、免耕面积比转变为人均农业产值产出、人均耕地面积、土壤pH。结论 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目前处于良好水平,同时在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产能。(2)科学合理利用耕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3)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建立耕地保护的激励与管控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河北省沽源县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和评价了退耕还林工程对耕地利用的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农业耕地呈下降趋势,林地大幅度上升,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在生态建设总体需要和保护耕地的基础上,通过统筹规划,制定了耕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了合理盼土地流转机制,加强了对退耕林地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7.
根据陕北志丹县1997~2006年(退耕前,退耕后)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利用对应年份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分析引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是该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施,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居民用地和耕地类型之间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其中主要是耕地和林地之间发生双向转化,且主要是在于1999~2006年间。人口和经济是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自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好转,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8.
运用地学信息图谱和动态度模型分析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了咸宁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生态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耕地、未利用地不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林地增加量最大;建设用地动态变化最为显著,其次是耕地;土地利用变化使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78亿元.由此可知,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是耕地向林地转化,其次是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建设占用耕地所引起的负效应被退耕还林所产生的正效应抵消;全市及各县市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量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都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并走向平稳的趋势.经过实证分析,基于RS和GIS的地学信息图谱分析可有效解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生态效应定量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忽视了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难以追踪生态服务价值的流动规律,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展开生态足迹研究,以期为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大理论,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并以生态脆弱区——玛纳斯河流域为靶区进行了分析。结果 玛纳斯河流域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均存在年际变化,前者的多年平均值中水域(16.87)>林地(4.62)>能源用地(1.39)>草地(1.37)>耕地=建设用地(1.07)>未利用地(0.30),后者的多年平均值中耕地=建设用地(1.42)>水域(1.31)>林地(1.04)>草地(0.95)>未利用地(0.45);玛纳斯河流域生态足迹呈明显的不均衡增长,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流域生态足迹增速达0.48×106hm2/年,生态承载力在均值3.68×106hm2附近波动,生态赤字年均增速为-0.47×106hm2/年,其中草地和能源用地占比高、增速快,贡献了流域近85%的生态足迹;当量因子对流域的测算结果较为关键,敏感性指数结果显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CS值分别为0和1,生态赤字的CS值由1.78降至0.26,除草地生态赤字的CS值在2010年、2015年和2018年<1外,其余地类始终≥1。结论 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相比,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具有强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样性、生态承载力核算内容更加丰富准确、模型参数本地化增强了普适性等优势。研究结果可为玛纳斯河流域的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同时有助于完善生态足迹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吴起县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退耕还林给陕西省吴起县粮食产量、农村生活、能源、农民经济收入、思想观念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吴起县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粮食安全、能量需求、经济收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惩戒毁林复耕宣传等。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林业大省与商品粮基地,对国家的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其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黑龙江省1998~2018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六大土地类型的生产量和消费量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测度黑龙江省21年来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盈余)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使用年初与年末人口数的算术平均数计算人均生态足迹的数值,以避免对计算结果产生偏差,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人均生态足迹的驱动因子,找出威胁黑龙江省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人均生态足迹均值为3.55 hm~2/人,增长率达到112.43%;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值为1.82hm~2/人,生态压力指数为1.92,黑龙江省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2)人均生态赤字均值为–1.73hm~2/人,以年均5.97%的速度增长,分析生态赤字结构可知,化石燃料用地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草地和建筑用地,只有林地一直处于生态盈余;(3)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污染和环境建设是导致生态足迹的重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污染加快生态足迹的进程,环境建设对生态足迹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草原类型区畜牧业适度经营规模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我国温性草原区牧户家计调查数据,通过家畜饲养成本与效益核算,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测算了不同草原类型区家畜饲养的经济规模。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草原类型区户均占用草原面积、草地承载力、市场需求等限制因子,分别确定了温性草甸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荒漠草原区牧户绵羊、山羊或肉牛的适度饲养规模以及草地的适度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13.
陕北石油产区气候敏感,自然环境恶劣,是我国生态建设重点区。近年来化石能源的大力开采导致当地本来脆弱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准确对石油产区近年来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定量研究,文章选取陕北石油产出重地靖边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其2001~2008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8年内全县生态承载力下降了0.223hm2,生态足迹增加了15.775hm2,生态赤字增加了16.0hm2,生态压力指数增长近6.5倍。对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赤字/盈余的计算表明,除了林地和水域有少量生态盈余之外,耕地、草地、化石能源地和建筑用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同时得出,石油开采是造成靖边县生态赤字的最主要影响因素,2008年石油开采生态赤字已占当年总生态赤字32.5%。大量的化石能源开发使得靖边县生态已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供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供给的影响(一)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生产量(供给)的直接影响我们对1999年以来,四川实施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量(供给)的直接影响测算如下:由上表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对四川粮食供给(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且随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而增大。如果单从新增退耕还林对当年粮食产量的影响考察,其影响十分有限,占当年粮食产量比重最大的2003年也仅为1.99%。但退耕后的耕地不能再种植粮食作物,我们还必须从累计退耕面积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四川退耕还林(累计)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绝对数量从1999年的31.69万吨增加至2003年的201.…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生态足迹测度与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足迹是近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也是一种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压力和影响的一条新途径。该文对湖北省2002~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来,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89786hm2/人增长到2.4075hm2/人,增加了26.85%;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保持在0.54hm2/人左右,以耕地所占比重最大,达67.6%;研究阶段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生态强度指数增长快速,其指数均大于1,说明湖北省处于生态高负荷运转状态。  相似文献   

16.
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渔业等几方面对退耕还林前后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然后借助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别计算了吴起县退耕还林前后的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指数,得出退耕还林后吴起县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综合指数有所提高(由0.8270提高到0.8596),但仍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特别是退耕还林前后劳动力合理化指数都偏低(分别仅为0.7426和0.7762),说明吴起县劳动力结构调整力度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甘肃省榆中县1996年土地详查电子数据库和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分析该区域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以及不同坡度等级下土地利用方式尤其是耕地转入转出变化。结果表明:从变化总量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交通水域用地面积均有增加,草地、园地面积减少;从空间分布看,中部农耕条件较好乡镇的耕地被建设用地和林地挤占现象显著,耕地增加区域集中在北部干旱山区及南部二阴山区;从不同坡度等级区域看,小于15°区域内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显著,大于15°区域内尽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推进,但仍有部分经济落后乡镇存在坡耕地面积增加现象。可见,在耕保、城镇化和生态工程的三重压力下,如何保证耕地占补中的数量质量同平衡、如何保护高质量耕地不被挤占、如何合理确定区域退耕林草结构比例都是生态脆弱区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做好当前退耕还林工作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退耕还林工作重点强调了五个方面。包括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工程成效与经验的深入总结宣传、保质保量完成工程进度、强化资金管理与责任落实、"十二五"退耕还林工作谋划。强调指出: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关系到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各地要高度重视,投入精力,研究新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问题,注重实效,不搞利益均沾。规划规模要科学测算,严格限定在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多、生态地位重要的区域,兼顾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江阴市和兴化市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探讨区域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量化的理念与方法。研究方法:利用自然增长法、趋势外推法、灰色模型法、极值标准化法、生物丰富度指数法、植被覆盖指数法等计算江阴市和兴化市耕地经济价值,并建立模型核算两市间因耕地易地补充而产生的经济补偿额。研究结果:耕地的完全经济价值可以从资源、生态效能、经济效能等几个方面考察。由此得出,2010—2015年江阴市应补偿给兴化市的耕地保护价值由887464.25元/hm2增长到1452447.81元/hm2。研究结论:研究根据耕地易地补充行为对经济、资源和生态产生的影响,对耕地易地补偿价值作了理论测算,并对今后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计算方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影响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吴起县1619户农户的调查,了解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系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行为方式、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的分析结论是,退耕还林不仅使当地农民受惠,而且也促进了该县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