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接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2006-2007年,我们对杭州市农民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科技需求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农民科技素质、农技推广渠道、农业政策和农技成本支出、农业科技信息、科技致富与农技服务、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的看法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阶段杭州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需求以及其所期待的社会化农技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技政策应以支持农民生计改善为导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 ,政府仍是推动农业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 ,这主要表现为主体农业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由政府所控制 ,并依靠其传导农业科技政策。而事实上 ,农业科技政策的真正落实点又在于农民。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政府的政策制定目标与农民的技术选择目标出现强烈异位 ,那么 ,由政府与农民双重决策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科技体系的低效运行便在所难免。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状况即是证明。具体而言 ,政府实行的农业科技政策基本上以保证粮食安全为目标 ,同时 ,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追赶先进的农业科技水平、占领农业…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技八户示范工程的重点是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从东平县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实践来看,示范户较好地掌握了相关农业技术,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节本增效明显。同时。示范户较好地发挥了辐射作用,有效带动了其它农户,增强了农民学、用科技的自觉性,提高了运用农业先进技术的能力。从而,也为进一步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三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副产品国际竞争力这一目标的进程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坚持服务于“三农”,以提高全国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为己任,致力于农民科技教育事业,为使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面转变付诸了积极的努力,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5.
做大做强农民科技经纪人队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科技经纪人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农民科技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农村的物流,同时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加速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大批农民科技经纪人,对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农业科技是支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当前,贫困地区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均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文章基于农户角度进行研究,致力于提出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农业科技需求的建议。[方法]文章以四川省贫困地区实地调查数据,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户优良种子和种畜需求、栽培和养殖技术需求、生产组织方式和模式需求、适用新机械新装备需求、精深加工技术需求的影响因子开展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家庭劳动力情况、家庭收入情况、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接受过农业科技指导和培训是当前贫困地区农民农业科技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留住和吸引农业生产经营人才; 加大科技扶贫投入力度,破解农业科技需求的恶性循环; 加快提升农民专合组织能力,提高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 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科技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或生产经营方式,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农村对科技的需求骤增,但由于受科技载体、科技受体的影响,农业科技贡献率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阻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李付献,河南省延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延津县农业局农业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田间地头、沟壑边、树荫下。都能看到他为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的身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农业职业教育的长期和重要性出发,提出按照“依靠科术进步”的方针,引导农民用技术武装自己,提高收入,解决农业出路问题;并提倡从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入手,进行科技培训,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民富国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地都重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一些地方,政府出钱为农民提供免费农业科技培训,有的农民却不愿意参加。究其原因,有的培训班没有针对性,农民学了派不上用场有的技术培训泛泛而谈,说不到点子上,农民学不到对己有用的东西;还有的把培训班开成思想教育会。  相似文献   

11.
仄凌 《浙江林业》2006,(9):13-15
“十五”以来,我省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工作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有力地支撑了我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科技强省,省政府于今年6月评选出“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10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101人。我省林业系统方伟、郑勇平荣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陈益泰、姚小华、童再康、傅深渊、汪奎宏、蒋平、骆文坚、何钧潮、郑金土、陈余钊、朱志建、华正媛、斯金平、傅秋华14人荣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为展示这些先进工作者的风采,本刊将集中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前两年下乡调研时,听到农民群众反映最多、盼望最热切的是减轻负担问题;最近再到农村调研,感受最多的是农民渴望科技的迫切心情和对农业科技应用现状的不满。一位村干部不无忧虑地说:“人们常说科技是经济腾飞的‘翅膀’,现在别的行业‘翅膀’拍得山响.可别让咱农业断了‘翅膀’呀!”  相似文献   

13.
读书简报     
《农民科技培训》2012,(9):49-49
为全面提升全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到社、人户,辽宁省锦州市农广校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农业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农民读书月”为契机,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些农民朋友来信、来电询问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的情况,并且十分关注科技进村入户是否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此,本刊记者专门走访了农业部有关部门。现将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的进展介绍如下,以供读者知晓。  相似文献   

15.
农业已步入科技时代.农民要致富更离不开科技。但是,农民在走科技致富之路时.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 ,但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落实 ,或者说是推动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广泛应用的现实步骤方面 ,一些学术界和实践部门包括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却又忽视了农民这一终极主体。笔者之所以称农民为终极主体 ,是因为他们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最终使用者和终端消费者的角色 ,是农业科技企业科技产品的直接货币支付者 ,几乎可以说 ,农业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的“衣食父母”就是农民。因此 ,全然忽略农民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地位与作用是不应该的 ,在理论上…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是推动现代农业进程,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云南省新平县农广校围绕水稻主导产业,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探索建立了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入户实施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解决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借鉴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构筑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长效机  相似文献   

19.
湖南醴陵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醴陵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有耕地面积约3.7万公顷,总人口103.23万.农业人口88.07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48.9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5.6%。近年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人户直通车、农业科技人户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一大批国家、省部级苇j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相继在醴陵开展实施.大幅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贡献率,为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其不仅对促进农民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而且还推动了全川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然而,由于各方因素制约,四川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仍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加工业发展滞后,资源综合利用低下。当务之急,四川必须在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有效增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实施全面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