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王建革 《中国农史》2003,22(3):46-55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农业程序与乡村生活的关系。一种作物的技术程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华北的农村劳动力需求有双峰型特点,这种特点对华北农村生活周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劳动力市场,也影响到畜牧业和营养的周期,近代乡村生活的许多方面也是受这种双峰型曲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代江西地方货币与乡村金融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中国农史》2005,24(4):58-65
近代以来,传统的货币发行和流通体系遭到破坏,江西出现的多种地方货币导致了货币的发行与流通间的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了城乡贸易和百姓生活。江西地方货币的推广困难与传统乡村金融体系的势力强大和新式金融组织缺失密切相关。1930年代以来,随着江西新式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渗透,在金融转型的过程中也完成了江西货币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也同样是一个难题。中国近代比较著名的乡村建设思潮代表人物有梁漱溟、邹平、费孝通、毛泽东等,其中毛泽东、梁漱演在建国前后都参与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来.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列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同时代的思想家梁漱溟也从乡村建设入手.进行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农家致富顾问》2011,(6):30-30
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大批农村居民将由农村进入城市,在城市中追求并实现自己的小康梦想。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流入城市就业并长期生活,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不仅是农民职业上的转变,而且是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  相似文献   

5.
农民是农业农村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精神保障。本文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薄弱环节及加强完善的措施,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农村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呼唤新农民——农村人力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人们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总体上持乐观态度,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必将减少聚在土地上的众多人口,给乡村转变和乡村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从江苏省金湖县农村的现实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后果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治理,即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并不乐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不仅要关注农民如何融入城市,也要关注农民主体流转之后的乡村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已明显由“体力型”需求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因此,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近几年的农民增收实践中 ,我们感到 ,要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必须加快四个转变。一、由乡村组织促收向乡村组织促收与农民自主增收相结合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享有广泛的经营自主权 ,农民种什么、养什么 ,由农民自己决定 ;收入能否增长 ,增多增少 ,关键要靠农民自身对市场的把握来经营决策。而在现实当中 ,我们有些乡村干部在帮助农民增收的过程中 ,忽视农民增收的主体作用 ,没有启动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 ,尽管采取了不少增收措施 ,但却发挥不了作用。同时 ,也有些农民市场观念淡薄 ,缺乏开拓精神 ,自立意识不强 ,一味依赖乡村…  相似文献   

9.
秦小霞 《农业经济》2006,(11):31-33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对社会主义的重新界定,重构了中国整个社会生活,在中国乡村,农村生产经营机制转变,政社合一的公社消失,村民自治确立,这些变化与乡镇工业化进程一起推进着乡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乡村政治社会化也由意识形态的纯政治化参与转为更多的利益型参与,农民的参与化程度普遍提高。农村的体制改革和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农民社会分层、政治交往、政府与农民的相关性(政府职能)、发展模式、农村组织等方面引起深刻变化,这些改变着农民政治参与的社会资源,是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体制性因素。只有深入分析改革带来的这些因素变化,才能深刻认识当今农民政治参与的特点。进而提出解决今后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代的华北宗族大体上保持了清朝发展而来的形态,在社会的动荡和演化下长期留存下来,在近代华北地区大体上存在着仕宦大家族、商业大家族、和一般的农耕家族三种类型,而农耕性的宗族则是更为普遍的宗族。这些宗族人丁不多,经济力量也薄弱,其内部制度和各类设施也大多不完善,教育和文化能力差,甚至连完整的族谱家谱也不具备。但是它们的文化形态和影响力、传承力代表了华北地区乡村宗族的典型。虽然在近代华北地区的宗族发展渐趋衰落,但是其文化传承却是一直在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对福建省三明市484户农户进行调查的数据,对农户家庭的林业收入与包括教育层级在内的诸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计算林业的教育层级收益率。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层级的林业收益率最高,为375.3%,大专以上层级的林业收益率最低,甚至存在倒退现象,为-21.6%。此外,农户的工作经验、是否参加过林业技术培训、林下经营项目、林种及林地面积同样对于林业收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加速带来的人口聚集程度以及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对以往依据行政区划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布局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2001年起实施的以 “适当合并”、“整合资源”为主要施政意图的农村小学 “布局调整”政策,却在实际执行中引发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城镇 “过度集中”的新问题,由此引起了农村地区所面临的种种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因资源配置不均衡而导致的 “不公平”现象的讨论。该文以上述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政策为背景,首先运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相关案例,描述了自 2001年政策实施以来,城乡学校以及校均学生数量的变化、农村地区的 “点校”运转状况以及地方财政资金在城乡学校之间基础建设上的分配情况;并通过建立全国30个省1998~2010年农村小学学校数量变化影响因素的面板模型,对地方政府撤并农村小学的行为动机进行了验证,结果证实了 “效率优先”的行为动机。文章在最后分析了这种以通过 “学校进城”迫使学生进城,推动城镇化的效率导向,是源自利益相关者的缺位,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路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与农村社会之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金铮 《中国农史》2003,22(1):92-98
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一个垂直的贷款网络体系。它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具有和谐与紧张的两重性,它是中国乡村借贷关系转型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改变高利贷一统天下的格局,促进乡村金融流通,救济贫苦农民,刺激生产经营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也不能不承认,它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借贷系统,距离农民借贷的需求还很遥远,传统借贷向现代金融的转轨之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对该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在构建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2005—2019年三者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耦合模型计算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 (1)黔南州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效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三者系统发展均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强。(2)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耦合大致由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向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演化。两者系统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3)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度大致分为低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和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两者系统协调等级由中度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尚存在一定提升空间。结论 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助推黔南州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选之路。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区域建设用地变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城市化为角度对广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和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广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滞后于广州市经济发展和城市;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状况,当前的对策主要是依托城市化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整理规划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向规模减少、集约利用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华北平原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第三产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形态和演变特征,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eCognition developer 89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解译获取1990年和2015年两期农村居民点空间数据; 根据县域中各产业发展水平来划分乡村发展类型; 比较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数量、规模、密度、形状等的变化特征。[结果](1)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在数量、平均斑块面积、密度和面积占比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性。农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具有数量多、密度高、单个斑块规模小、总规模大、面积占比大等特征; 工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则呈现出数量少、密度低、单个斑块规模大、形状不规则和总规模较小等特点; 第三产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面积占比最低。(2)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演变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数量和总面积等方面。农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主要特征为数量和面积的双高增长; 工业主导型县域则呈现出数量增加较少、面积增加较多,并伴随形状更复杂的特征。第三产业主导型农村居民点的变化在各乡村发展类型中最小,并且农村居民点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均略有减少趋势; 均衡发展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量增加,在各乡村发展类型中数量增加最多。[结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和变化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的管控应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加强制度创新,使不具备区位优势和特殊资源禀赋的地区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分类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For schooling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ital,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needs to provide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among other things requires high‐quality teachers. Facing fiscal constraints and growing enrolments, school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ften supplement their teaching staff by hiring contract teachers. However, there is limited evidence on 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teachers compares to that of civil service teachers. We use a dataset from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western China to estimate the causal effect of contract teacher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find that gains in student scores on standardised examinations in mathematics and Chinese are less in classes taught by contract teachers than in classes taught by civil service teacher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needs to focus on producing high‐quality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ing in its rural education system. The findings imply that educato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not only seek to hire increasingly more civil service teachers in rural schools, but they should also identify way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ntract teachers. If efforts to improve teaching can succeed, rural students can learn more, earn higher incomes and contribute more to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overall economy.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以1990年以来江苏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村庄规模变动为基础,指出当前村庄用地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其变化的动力机制与用地集约化的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江苏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村庄总人口减少和用地面积增大并行,江苏省城镇用地与农村用地同步扩张;村庄规模的变动受内、外因的共同影响,城镇空间扩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的外因,内部建设用地变动是主要的内因。未来村庄用地集约化要进一步加强村庄规模的调控力度,使其协调发展,适应农村用地集约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林业人才绿色素质的概念及内容,剖析了当前林业高校存在对绿色素质教育的思想认识尚不统一、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缺乏、学生的绿色素质评价未受足够重视、绿色素质教育实践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绿色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探讨了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绿色教学机制、绿色文化熏陶机制、绿色教育实践机制和绿色素质评价机制为内容的构建林业高校绿色素质教育机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江西大部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属于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研究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对中部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Arcgis自然断裂法等,对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14-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各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均已进入勉强协调阶段,基本消除失调发展地区、无优质协调发展地区;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总体呈现出“赣北>赣中>赣南”的空间分布特点;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总体偏低,且大多数城市属于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