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操作上的种种问题,初步给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来提高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从施工角度出发重点阐述提高接缝技术的水平与施工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粉煤灰排放量的急剧增加,燃煤热电厂每年所排放的粉煤灰总量逐年增加,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本文对粉煤灰需水量比检测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营已经进入文化经营阶段,家族企业如何塑造文化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家族企业文化中家长制,探讨我国家族企业文化塑造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来自四川省德阳市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性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更好推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四川省德阳市农民的实际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个人、家庭、社会特征方面对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年龄对农民参与改革积极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年总收入、是否了解集体经济、是否了解股份合作制改革、现有政策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股份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否参与股改方案的意见征求对农民参与改革积极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制度政策、健全监管机制等对策提高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对该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在构建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2005—2019年三者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耦合模型计算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 (1)黔南州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效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三者系统发展均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强。(2)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耦合大致由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向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演化。两者系统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3)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度大致分为低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和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两者系统协调等级由中度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尚存在一定提升空间。结论 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助推黔南州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选之路。  相似文献   
7.
产业升级中地方政府的组织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组织惰性理论探讨了地方政府行为在产业升级中存在的问题,从地方政府的制度惰性、资源惰性和行为惰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阻碍产业升级的行为特征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农业生态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生态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在阐述农业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西北地区农业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评价体系,计算2016年西北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根据两个系统的发展程度大小评价其发展模式,针对不同发展模式提出针对性意见。[结果]2016年西北地区农业生态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基本上稳定在049左右,以甘肃的耦合度最高(0499)。协调度差异明显,其中陕西为中级协调发展,甘肃、宁夏和新疆为初级协调发展,青海为勉强协调发展。从农业生态与经济系统的对比关系看,陕西、甘肃、宁夏为农业生态滞后型,青海和新疆为经济滞后型。[结论]西北地区农业生态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要根据具体的耦合协调类型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梳理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精准定位和挖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和推动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对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乡村旅游地的矢量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和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分异性,并借助地理联系率探析其与经济、景点、历史名村等多因子的关联程度。[结果](1)山西省乡村旅游地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形成了明显的“一核两带”的集聚态势。一核即以阳泉市为中心的核心集聚区,两带即沿太原—晋中—吕梁的晋中集聚带,以及沿长治—晋城—临汾的晋东南集聚带。结合山西省乡村旅游地特点将其分为自然景观类、风俗文化类、特色农业类3类,数量分别为72个,69个和133个。(2)区域层面上,临汾市市自然景观类居多,晋城市以民俗文化类为主,太原市以特色农业类最多,晋中市、阳泉市2市种类分布较均匀,表现为多元化发展趋势。3类乡村旅游地均呈现一定的集聚分布态势和区域分异性,其中,自然景观类区域分布相对较均匀,且呈现多点的高核密度集聚态势;民俗文化类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于晋中和晋西南地区;特色农业类主要分布于经济、交通、人口等条件均较优越的中部地区。[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乡村聚落分布和城镇化水平是衡量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把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通过以西南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相关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西南民族地区的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并对其城镇化水平进行有效测度,以更好地探究其发展状况。[结果](1)西南民族地区的乡村聚落分布较为广泛,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整体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聚集度。(2)西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且发展速度不快。(3)西南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与乡村聚落分布存在一定联系。西南民族地区处于我国阶梯过渡地带,受地形因素影响,其乡村聚落分布特征不一。[结论]西南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分布广泛且各具特征,对此进行把握,及测度其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其今后的城镇化发展。并且,乡村聚落与城镇水平发展相辅相成,寻找出其内在特征和当前发展状况,是西南民族地区今后乡村发展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