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伟 《致富之友》2011,(12):90-91
贝尔廷在这一章中讨论了先锋艺术和伴随它发展的艺术批评在不同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和转变。这段历史无疑是现代主义艺术中最受人关注、同时也不是不断被重新观看的历史。先锋艺术产生时把未来作为实践的坐标系而与抱守传统和历史的艺术研究分道扬镳,但到了60年代,先锋艺术在文化语境的转变中经历了深刻的危机,最终又被守住最后的"风格"原则底线的艺术研  相似文献   

2.
汉斯·贝尔廷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十章《媒体艺术的时间性与历史的时间性》中以录像艺术为例来讨论艺术史的思维方式所面临的新挑战。录像艺术作为一种考察、记录并思考时间概念的媒体,本身是通过呈现时间而存在的,并在对技术的依赖之中面临迅速过时的危机。而录像艺术的创作本身恰恰提供了一种独立于我们所熟知的时间经验以外的私密的和主观性的时间构造。录像艺术家掌握了时间的主动性,他/她可以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八章集中讨论了"全球艺术"自身内在逻辑遭遇的矛盾和面临"少数群体"冲击与挑战的境地。"全球艺术"观念的形成与能指存在先天的空间错位,完全脱离于西方兴趣,以普适性的标准放诸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展览和收藏。"世界艺术"的观念伴随西方现代  相似文献   

4.
苏伟 《致富之友》2011,(5):84-85
第10章的媒体艺术讨论是《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章节字数最长、论述方式颇为特别的一章。媒体艺术严格来说无法被归纳进艺术史讨论的范畴里,媒体艺术在"艺术史作为官方以时间顺序记述的意义发生史"中"根本没有一席之地",这是由于媒体艺术的"作品结构具有艰涩的纪录性,这给艺术史的工作方式带来了障碍,也质疑了这种传统工作方式的逻辑。"但是,讨论媒体艺术的必要性仍不仅在于它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作品主要的呈现方式之一,媒体艺术独特的时间性特征对于艺术史中有关图像、象征和主体的理论阐述进行了颠覆,因此尽管贝尔廷的论述看来似乎不同于以往各章节紧抓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的第九章《艺术对抗艺术史——以大众文化为镜》中,汉斯·贝尔廷描述了二战之后经典现代主义艺术史模式所面临的新挑战,他写道,"艺术的意义开始在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对话中形成。这其中蕴含着对抗艺术史的能量。"一些艺术家选择从大众文化和  相似文献   

6.
卢迎华 《致富之友》2011,(1):100-101
通读汉斯·贝尔廷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七章《欧洲:艺术史分裂后的东西方》之后的强烈感受是,虽然贝尔廷的讨论只是涉及到东欧和西欧在艺术价值上不平衡的权力较量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于东欧的艺术创作和面貌的塑造,我们几乎可以将其中对于东欧以及东西欧关系的描述完全置换成为对中国情况和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期杂志的"策展问题"所涉及到的关于展览的论述也适用于对于艺术史的讨论,我们几乎只需要把"展览"替换为"艺术史"即可。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艺术史总是试图在过往的时间段中梳理艺术进程的某种规律性以获得理解和预测艺术发展的线索,并因此具有了某种参照和权威的意义,但汉斯·贝尔廷在其著作《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二部分第三章中对于已有艺术史模式的追溯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艺术史只不过是种种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  相似文献   

8.
卢迎华 《致富之友》2011,(12):88-89
汉斯贝尔廷《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二部第1 5章在德语版中的题目为《艺术批评与先锋艺术》,而在后来修订的英文版中的标题为《艺术的作品或艺术的历史》,我们在此刊登的是德语版本的翻译。比较读来,后者拓展了讨论的对象,把对艺术批评和先锋艺术的讨论延伸至对于艺术史和创作的讨论。两篇的共同之处描述了艺术历史如何自我演变,尝试去捕捉艺术当中的变化和思考,而创作本身又总是在不  相似文献   

9.
苏伟 《致富之友》2011,(8):103-104
从本期开始,《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进入到下半部分的讨论。这一部分是贝尔廷根据其1987年撰写的小册子《艺术史的终结?》(Das Ende der Kunstgeschichte?)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而且添加了新的章节和案例讨论。那本小册子出版时曾经在欧洲乃至国际艺术界引发了相当程度的争议和讨论,反响不仅来自于艺术理论界和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0.
<正>汉斯·贝尔廷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一书的第六章"西方艺术:战后现代主义中的美国干预"中用"干预"来界定美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关系,向我们展开分析了美国如何在战后随着经济、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在文化上野心日益增长,并将自我价值逐渐塑造为普遍价值的复杂  相似文献   

11.
对于汉斯贝尔廷而言,似乎再怎样反复探讨艺术史的适用性都不为过,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的第八章《全球艺术与少数群体:艺术史的新地图》中,贝尔廷在文章的第一段就明确地指出艺术史是为了"拥有一个共通的历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从《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六章列举的丰富例证中见证了战后美国人致力于重建美国本土艺术艺术史地位的努力。"第二次现代主义"艺术在众所周知的欧-美博弈中引发了大量的话题,正如应时而生的抽象表现主义针对体系(绘画传统、话语权力、种族差异、以及一切政治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溯20年,中国的年轻艺术家们正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古典写实艺术阶段迅速跳脱,进入西方当代语境。尽管他们能够捕捉西方前卫语汇且抱有极大的社会政治热情,短短数年竟把欧美一个世纪的创作形式走了一通,促成风格别具的当代繁荣。而时过境迁,表面的移植因为观念的孱弱令活力式微,因为根系缺失渐使表现手段流于程式。相较而言,西方艺术本身因其历史脉络。理所当然地在其文化背景中继续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价值。科学与理性激发现代主义对各种形式风格与表现方法的实践以实现对古典程式的反抗,一如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再批判及解构。回头重审西方现代主义概念的历程,从现代艺术衍生的视角发掘后现代乃至当代艺术生根的土壤,意图借其中经典的案例为旧有认识填补新知,或更提供重新思考的门径。此次铸造艺术馆展出撷选馆长施力仁先生近30年在现代艺术史上从罗丹到安迪·沃霍尔等6位名师41件作品,内容涉及油画、版画、雕塑等形式的收藏,是一个不可错过展览,而施力仁本人的收藏与艺术经营经验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致富之友》2010,(11):126-126
吴德斌创作于1987年,并于同年参加了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展"的油画作品《自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艺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这种重要性从文化意义上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家非常深刻地表达了被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加缪等人所揭示的人的生存的荒诞和困境,以及詹姆逊所说的现代主义艺术那种表达不可表达的现代性。我们知道,詹姆逊曾以蒙克的《呐喊》为例,讨论了现代主义艺术在表现想发声而又无法发声的现代人类所遭遇的困境。而吴德斌的《自述》正是以纯正的油画语言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十章《媒体艺术的时间性与历史的时间性》的第二部分中,汉斯贝尔廷继续以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和加里希尔(Gary Hill)的作品为例讨论艺术家如何运用媒介,为我们呈现了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比尔维奥拉的录像技术在其作品之中为观众建构了一个自我感知的空间。"‘人’既不存在于有关诞生的影像中,也不存在于有关死亡的影像中,而是存在于站在这些影像前、感同身受的观众身上。观众在这里成为一个‘类型’人,因为作品取消了任何历史情境和与时间相关联的个人史,是意识构造了他的存在,他在意识中搜  相似文献   

16.
林其蔚 《致富之友》2011,(6):26-30,25
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发起组织的"影像VS景观——影像与声音的政治经济学"系列论坛,2011年的计划是4月为第一期,6月第二期,10月第三期。论坛旨在如何在景观社会中重新梳理影像得以形构的影像和声音的必要关系,并试图从其中挖掘和整理、揭示出抵抗的方式与积极的筹划,由此延伸出一系列关于影像、声音的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分析和讨论。当代中国的影像艺术,尤其活动影像的创作与展览的历史线索并不长久。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的自发、自觉的行为记录,到概念成熟的录像艺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后的新媒体艺术、基于互联网络创作的电脑艺术,以及更为广泛的独立电影和纪录片的潮流,都可以视为当代影像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电影"则作为主要的艺术概念和美学形式全面"进入"到当代艺术中,在大量的创作表现、美术馆中的展览以及专题论述都日益增多。影像的创作与表现更多包含一种集体的、工业的合作生产模式,这使得影像艺术的创作更接近一种对机制的参与过程,而非全然的独立的思考,同时,如何在更为复杂的艺术系统中的社会分工保持必要的警惕与反省,则是本次论坛的主要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后,"艺术与生活"这对著名的对质命题即刻成为决定现代主义命运的根本因素,战后现代主义调头驶向战前现代主义的反方向。战后的标语不再是以艺术的名义(也是代设计美术和建筑美学而言)掌控"生活",赋予"生活"以强烈的"风格"。在美国人视线未及的欧洲,人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第十一章《新美术馆中的艺术史:寻找自身面孔的努力》的上半部分中,汉斯·贝尔廷将艺术史曾经的同谋者——美术馆作为考察的对象,讨论了曾经与艺术史一致地将艺术想像为内部统一的系统,并确认艺术史作为一种理想秩序的艺术机构——美术馆在艺术史叙述的权威性削弱之后,所经历的众多转变和具有的多重面貌。艺术史的内容和美术馆的展览之间彼此确认的关系随着艺术史观念的日益模糊而瓦解,美术馆的身份和所担当的期待也日益复杂起来。"当没有哪种艺术以达成共识为目标时,任何艺术都有权利争得在美术馆展出的机会。当不再有美术馆去满足所有要求时,每个美术馆都可以利用展览的机会让这些不统一的期待获得表达权,让想象中的命题在展览中先后得到实践。"这种转变将美术馆推到了一个前沿的地带,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展出、烘托、推动和确认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10、媒体艺术的时间性与历史的时间性(1)录像艺术和装置艺术也证明了"艺术史的终结"的成立,只不过情况有所不同。艺术史作为官方以时间顺序记述的意义发生史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中根本没有一席之地,我们可以说,它尚未来得及记述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东西,尽管这两种艺术形式已经拥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在艺术舞  相似文献   

20.
苏伟 《致富之友》2011,(6):94-95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上半部分最后一个章节,贝尔廷将论述的触角深入到艺术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馆系统上加以考察,我想这并非作者偶然的思路所致。美术馆在当代艺术系统价值的定位、分配和流通中所扮演的角色固然不能忽视,但更重要的是,在美术馆身上集中体现了艺术实践语境的嬗变,在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地位对换、艺术家自恋与收藏和公众趣味的对抗、艺术民主与艺术自治的矛盾、长期隐藏的选择权与意识形态勾结的关系等层面上,尤为揭示了现代主义传统制造的神话谱系在当代面临的危机,和在这种危机中挣扎的艺术史叙述模式行将终结的局势。贝尔廷的论述从艺术的意义在当下语境中愈发艰涩的趋势出发,试图勾勒出美术馆的当下困局和尴尬地位。Museum一词来自拉丁语museion,意为"缪斯显现之地"。艺术女神缪斯显现时,以大自然为背景,即歌即舞,向信徒讲述众神、英雄和人类的故事。作为记忆女神的女儿,缪斯承载了保存集体记忆以及解释和预测的职责。在中文语境中,我们用museum作为机构所展示的内容为其命名,称之为博物馆;但很多时候,无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