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谢宏维 《中国农史》2003,22(2):116-122
从明后期开始进入徽州地区的外地棚民,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制约下,此类经济活动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破坏了徽州农村的生态环境,损害了地方和国家的利益。针对这一问题,清代徽州乡村社会各种民间力量和官方联合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禁棚民运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清代安徽经济社区看基层社会乡族组织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研  毛立平 《中国农史》2002,21(4):78-87
乡族是区域基层社会中众多族姓基于公共事业活动和文化信仰而形成的、共同领导和协调公共事务的实体组织。清代安徽各家族、宗族组织 ,在以市场网络、水利设施为标志的共同的经济活动中 ,组成了“互动”“共生”的乡族组织 ,由邑绅为代表 ,共同统治着基层社会的经济社区。这一模式 ,在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研究中 ,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黄权生  蓝勇 《中国农史》2007,26(4):103-113
地名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它可以是时代的标志,是历史的见证,因此以地名为手段来研究"湖广填四川"不仅很有意义并且切实可行。四川地名中反映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动因、移民迁移定居、移民后农业垦殖以及手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同样也反映了生产活动与经济的发展对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看出,这些沉积下来的地名信息,成为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效应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于德源 《中国农史》1996,15(1):29-37
本文根据清朝历史文献,详尽地考察了清代北京京、通二仓的规模、管理机构和收放制度。清朝对于京、通二仓的管理既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其失败之处。清朝对于八旗甲米发放方式的屡屡改变,反映了统治者为维持兵丁生计和利用甲米平抑粮价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并不太成功。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和对清代北京人口及粮食消费量的分析,笔者认为清代北京除八旗以外的一般居民,其食粮来源主要并不是京、通二仓平粜漕粮和流于审面的俸甲米石,而是商人自山东、河南贩运而来的小麦、杂粮。在北京粮食市场上,商人贩运的粮食占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5.
清代北京地区的旗地,同明代的贵族庄田一样,也是北京封建农业经济史中的特殊现象。它上承金代猛安谋克户的授田制,是满族社会经济中奴隶制残余的反映。旗地制度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关系,康熙八年(1669)停止圈地以后便逐渐趋于瓦解。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清政府运用强大的政治权力一意维护旗地制度,这个瓦解过程竟出奇地缓慢。落后的旗地制度——尽管也发生过几次变革——经历200余年,一直延续到清末。这是封建社会中,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施加相反作用的典型例证。因此,研究清代北京地区旗地形成、瓦解的过程,对于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北方农业经济的特点,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清代荒政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依能 《中国农史》1998,17(4):59-59
中国古代荒政是历代统治者,稳定社会,维护统治,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措施.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灾害发生最频繁的时期,清朝统治者为了安定社会,维护统治,始终把荒政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荒政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其发展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控制自然能力的标志,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通过清代荒政特点、救荒措施、荒政评价等方面的论述,对今天的抗灾、救灾事业,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清代陕南地区的移民、农业垦殖与自然环境的恶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农业垦殖活动顺应自然规律,采用较为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便能够促进自然界与人类生产活动的良性循环,使人类获得丰富的自然之赐;如果忽视自然规律,采取盲目、野蛮的开发手段,就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影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农业垦殖史上,以上两个方面都同时存在,但各自所占比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又是各不相同的。本文仅就清代陕西南部农业垦殖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关系作一简略考察,以便为当代农业经济开发活动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清代江南乡村地区存在着政府、宗族和民间慈善三种类型的救济,它们各司其职,互相补充,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乡村社会救济体系。这些救济机构大多集中于市镇,从而使得江南地区乡村社会救济事业的开展呈现出以市镇为中心的态势,这是由市镇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级财政投入的加大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对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文章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的公众形象,对社会发展及社会稳定更具有危害性,同时滋生了各类腐败和经济违法犯罪活动。防范和遏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刘正刚 《中国农史》2003,22(4):79-84
清代台湾社会开发的主力军是闽粤移民,但牛在乡村社会的发展中,充当了极重要的生产力角色。牛在台湾乡村社会的土地开垦与工商业发展中独当一面,在民众生活甚至风俗中也占显要位置。牛是清代台湾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问题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南北朝至清代中期、清代中期以后三个阶段对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进行了讨论,认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各生产门类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变化;农业结构呈现阶段性的回归式变化,即秦汉至南北朝以农耕为主→南北朝至清代中期以畜牧狩猎为主→清代中期以后农耕为主的演变;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和以畜牧狩猎为主的彝族之间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变化,造成农业结构及其变化的地域差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结构的演化历程,人为因素决定了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与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王奎 《中国农史》2006,25(3):3-12
清末新政时期,晚清政府在改变传统经济政策,致力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农业的改良。在商部和农工商部的主导下,从农政机构建设,农业政策法规制定,农会组织的倡办,农事试验场和农事学堂的建立以及农产品的改良引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客观上也促进了清末农业向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邵玉君 《南方农村》2013,29(6):57-60
明清以来,我国农地具有明确的产权制度,独立而多层次的产权,复杂多样的产权交易形式,促进了土地的流动,这为农户根据自身状况合理配置劳动、土地和资本打下了基础,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从金融视角审视我国明清的土地市场其实是一个集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和信贷市场在内的复杂的金融市场,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没有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其中因素还有待研究。同时,历史上出现过的衣地产权制度和交易形式为我们当今的土地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圣钟 《中国农史》2006,25(2):12-21
目前对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农作物的种植与传播历史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针对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传播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历史时期主要农作物种植趋势是地域范围逐渐扩大,但过程相对缓慢;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农作物中,粮食作物的种植与传播较经济作物更为广泛;清代是凉山彝族地区农作物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外来作物在凉山各地始种时间有先后,不能笼统地界定其传入凉山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宗殿 《中国农史》2005,24(1):60-66
本文从土地生产率、粮食亩产量、新生产部门、生态农业、农学著作及养活的人口等方面论述了清代的农学成就,并指出其在中外农业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对于清代农具和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开户立籍与田产之争——以明清时期黄姚社会变迁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广西府江流域社会变迁的重要阶段.府江流域的僮人逐步被纳入到王朝的权力体系之内.僮人在登记入籍的过程中在经济、文化、政治上,与政府以及地方社会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展开复杂的对话与互动.本文以府江流域昭平县的黄姚镇为具体个案,分析这一区域在明清时期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束鹿县张氏家族契约文书看清代直隶农村的银钱流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 《中国农史》2005,24(1):109-115
清代民间银钱流通、银荒以及银钱比价,历来为学者所关注,见仁见智。束鹿县张氏家族契约文书。提供了清代直隶农村银钱流通方面的珍贵史料,可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匀二叶"是明代以来在嘉湖地区流传的一种桑树管理技术。这项技术是夏伐后对桑树进行疏芽、整枝、养成树型等一系列技术事项的总称。这一技术基于明清时期嘉湖地区高度繁荣的蚕桑经济而产生,又与嘉湖地区特殊的农业生态背景相联系。本文探讨了"匀二叶"的技术要点、程序及技术产生的农业生态背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与区域粮食价格——以清代山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清代山西自然灾害与粮价波动的相关度的分析指出,二者呈显著相关。这一结论的出现与当时人口的增加、美洲白银大量输入引起的货币贬值以及人为阻碍市场流通等因素有关。但堤,由于清代运行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及晋商的作用等抑制因素的存在,这种相关是微弱的,偏向低废相关。本文的借鉴意义在于完善的制度保障、稳定的货币利率、畅通的市场体系等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经济运行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晚清时期林业税费制度安排所呈现出的特征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林业税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比较混乱,且税费负担繁重,如木税、关税、厘金税;林业税费繁重且税负水平不均衡、创办新税——厘金税、协定关税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税收结构发生由农业税向工商税过渡的变化是晚清时期林业税费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晚清时期林业税费制度产生的影响是森林资源遭受破坏、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逐渐瓦解。研究的结论是:晚清时期的林业税费制度是在政府面临空前财政危机情况下巧立名目增加税费的现象,晚清的林业税费结构发生了逐渐由农业税向工商税转变的变化,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晚清林业税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