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末农会与农业改良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面临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农业生产的衰微,清政府谕允饬令各地遍设农会,希图利用民间力量与官方力量共同振兴农业,摆脱国用匮绌的窘境。清末农会肇始于1907年7月成立的直隶农务总会,随后,其他各省相继创办。清末农会开展了编辑农报,翻译农书;创办农业学堂;开办农业试验场;举行农产品评会,设立陈列所;植树造林以及农业调查等一系列农事活动。其在“整理农业之枢纽”、促进农业改良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该组织受到官府监督、绅商控制,加之经费拮据,其在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的作用又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近代山东,农事试验场是开展农业科学试验和推动农业改良的主体。农事试验场有四种类型,并大体上经历了清末、民国前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三个不同时期。各主要试验农场大都配置了近代新式科学试验仪器和设备,有专门的试验场地和固定的经费、人员编制,并有一定的常年试验研究课题。因此,试验农场的建立与发展,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农业科学试验的发端。农业科学试验肇始于本世纪初,二三十年代有较大的发展。试验内容分为栽培技术试验与良种培育试验,其中尤以后者成效为突出。培育成功的农作物良种,产量比普通品种有大幅度提高,推广后,成为山东各地广为种植的作物良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组织起来     
《中国改革》2004,(12):30-30
从历史上来说,中国最初的农会是与近代社会自治思潮联系在一起的,在清末“新政”改革期间就产生了。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政府农林部公布了农会暂行章程,要求各县成立农会,“以图农事之改良发达”。也就是说,在清末和民国初,中国最初的农会。是一种社会经济自助组织,其主旨是推进农业的发展。今天的农民提出建立农民协会,是在寻找一种社会协商和整合组织。认为农民协会是革命组织,对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破坏作用,这是目前许多人反对成立农会的理由。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作为反对成立农民协会的理由不能成立。因为无论从历史和现…  相似文献   

4.
考察历史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近代中国农业改良的思路和方法,这对我党和政府制定发展三农问题的科学的政策、正确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客观上清末民初农业在新政时期的农业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力图对清末民初农业新政的发展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5.
清末直隶农会述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直隶农务总会是清末诞生最早的农会,在当时起了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作用。其在组织制度上也相异于其他农会。具有独具的某些特色。通过开展兴农学、办农事试验场等一系列活动,直隶农会在成立之后的短短几年里,对于促进当地农业及其有关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就以上问题作了筒略叙述。  相似文献   

6.
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凯希 《中国农史》2004,23(1):27-33
晚清末年是湖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侧重发展生物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成为这一时期湖北农业改良方面的显著特点。在张之洞等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随着西方农学思想逐步传播和商品性农业较快的发展,湖北农业无论在农作物的良种选育、推广,以及发展农业教育和传播农业知识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且在许多方面开风气之先。同时也为近代湖北植棉业和棉纺织业确立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创造了条件。通过张之洞等人的多方努力,使处在人口不断增长和严重水患压力下的湖北农业,仍有缓慢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原始人类采集、狩猎活动源远流长。简单的人工种植、养殖活动约万年历史。迄今可知的农事诗创作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口头农事诗创作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原始采集、狩猎、农业、畜牧业,成为诗歌(最早的文学样式)创作的源泉,也就有了先秦以农业生产活动为题材的农事诗。原始社会黄帝时代《弹歌》、伊耆氏(神农氏)时代《蜡辞》等为代表的原始农事诗,《诗经·豳风·七月》等为代表的奴隶社会后期农事诗,是文学起源于农事生产劳动的直接体现。与先秦农业生产活动相联系的农事祭祀活动,作为先秦农业生产的文化延伸,构成了农事诗的又一题材和创作源泉,使先秦文学题材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8.
清末农业试验机构的兴办,掀开了中国近代农业试验和科研史的第一页,是中国农业史上的新生事物及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史学界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极少,是一个有待填补的空白领域。清末东北试验机构的兴办,近代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农学与技术传播的提倡等一系列活动,对当时的农业改良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就以上问题作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九世纪末,随着维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兴办近代学堂成为有识之士的普遍要求。特别是二十世纪初年清廷实行新政,进行教育改革,推动了近代学堂的出现,农业学堂也随之而起。提倡农学、振兴农业是清末以来所面临的亟迫问题,农业学堂的设立适应了这一需要,所以得到朝野上下的重视,因而在清末民初得到一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农业改良。一、近代农业教育的提出清朝末年,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自然灾害的频繁,再加之外国资本主义对自然经济的破坏,中国农业日趋衰败,导致民生日蹙。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中国农业振兴,首先必提倡  相似文献   

10.
农事二场是全民所有制事业性质的生产经营单位,承担着为农业的发展培育和提供良(原)种,进行示范、繁育、保种和新品种试验、新技术推广等重要任务。农事二场几十年来保留了许多历史遗留下的名优、名贵和珍稀品种,同时也从国内外引进了大量的新产品,依靠自身力量研究出一大批品质优良的良(原)种,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品种资源基因库,是良(原)种科研、开发的重要基础部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和最近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事业单位改革的通知》要求,农业事业单位包括农事二场改革的动作要快,幅度要大。改革的内…  相似文献   

11.
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问题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南北朝至清代中期、清代中期以后三个阶段对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进行了讨论,认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各生产门类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变化;农业结构呈现阶段性的回归式变化,即秦汉至南北朝以农耕为主→南北朝至清代中期以畜牧狩猎为主→清代中期以后农耕为主的演变;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和以畜牧狩猎为主的彝族之间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变化,造成农业结构及其变化的地域差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结构的演化历程,人为因素决定了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与选择。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治蝗管理机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完备的:治蝗制度的完善、治蝗组织体系的健全、治蝗人员的积极协调,在治蝗管理上体现了由下而上层层负责的思想。清代的管理机制在清前期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在后期,社会动荡,法令法规如一纸空文,治蝗管理机制失去发挥作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晚清时期林业税费制度安排所呈现出的特征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林业税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比较混乱,且税费负担繁重,如木税、关税、厘金税;林业税费繁重且税负水平不均衡、创办新税——厘金税、协定关税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税收结构发生由农业税向工商税过渡的变化是晚清时期林业税费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晚清时期林业税费制度产生的影响是森林资源遭受破坏、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逐渐瓦解。研究的结论是:晚清时期的林业税费制度是在政府面临空前财政危机情况下巧立名目增加税费的现象,晚清的林业税费结构发生了逐渐由农业税向工商税转变的变化,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晚清林业税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任吉东 《中国农史》2003,22(4):61-68
本文通过利用《退想斋日记》中所记录的近代山西太原地区粮食价格数据,分析了近代太原粮价的长期变动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该地区的粮食流通市场状况。本文认为:清代太原地区的粮食流通体系已经形成,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它所具有的两级粮食流通体系——外部省际与内部县际流通渠道,使太原地区的粮价能够保持一种长期相对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精准扶贫是国策,电商扶贫是方法~([1]);国贫县是我国农业农村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其发展状况对扶贫攻坚是非常必要的。[方法]文章基于惠农大数据,对整体贫困县内农业电商发展概况、参与电商人群属性、电商经营水平进行解析,分析了农业电商对贫困县脱贫的作用;从整体贫困县和"三区三州"内贫困县的农业电商发展程度,分析了贫困县开展农业电商与生产环境、优势品种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2016年以来的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采购与交易数据表明:(1)贫困县开展农业电商的覆盖面与整体县基本处在同一水平,(2)贫困县参与农业电商的累计增长率更快,(3)贫困县用户参与农业电商的程度在国家级和省级层面是不同的,(4)贫困县参与农业电商以种养农产品的年轻人较多。[结论]贫困县内的农业电商经营发展水平表明:贫困县的产业扶贫要因地施策,要找准优势产业,要优先扶助有一定规模的产业。  相似文献   

16.
温春来 《中国农史》2004,23(4):81-87
清初以前的黔西北是一个汉人稀少的多民族杂居地区,以畜牧业、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本文探讨该地区精耕细作农业兴起的历史过程,并将这一过程与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拓以及移民运动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匀二叶"是明代以来在嘉湖地区流传的一种桑树管理技术。这项技术是夏伐后对桑树进行疏芽、整枝、养成树型等一系列技术事项的总称。这一技术基于明清时期嘉湖地区高度繁荣的蚕桑经济而产生,又与嘉湖地区特殊的农业生态背景相联系。本文探讨了"匀二叶"的技术要点、程序及技术产生的农业生态背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18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中叶石仓农业税率由0.3%向18%演变的全过程。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而言,清代乃至民国政府实施的是低税制,交通不便的山区,税率尤低。1940年代的税率上升,与战时环境有关,而1950年代农业税的大幅增加,则是国家工业化战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随着网络技术、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信息采集及挖掘应用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于化解农业生产中的“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效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村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彰显区域特色的电商平台。如何将大数据技术和思维与电子商务平台有效整合,对于有效化解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采用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探讨大数据对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作用,系统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主要困境,从大数据视角,探究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创新路径。[结果]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主要困境为农产品网店竞争实力还待提升,特色馆可持续发展有待市场考验,“农产品上行”任务艰巨。在此基础上,从大数据视角,提出了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创新路径:构建各方双向互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体系,以农业大数据建设提高其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撑,以大数据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以大数据促进电商人才的培养等。[结论]大数据有利于实现农业精准生产,优化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营销,使农产品流通实现全程跟踪可追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促进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政策、品类、区域、流向、主体、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结果]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在品种上,表现出网络零售品种繁多,在区域上,呈现出“群雁效应”,在流向上,显现出城乡、跨境双向流动的态势,在主体上,展现出大中小电商平台共生发展的良好格局,在支撑条件上,网络环境与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创新上,新机制、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结论]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成为精准扶贫的新抓手,帮助返乡入乡人员成为新农民,助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