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特色小镇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场景,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沙坪湘绣小镇是湘绣发源地、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和AAA级旅游景区,以湘绣小镇为载体,推动湘绣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对湘绣的传承与保护,而且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产业融合是现今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融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其价值的深度发掘。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内自然村落民间文化悠远,是畲族宝贵的财富。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构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融合发展模型,提出融合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与保护,而且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集聚区域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非遗文化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景宁县的主要少数民族自然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与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习俗、民歌、服饰濒临消失、古老建筑、仪式举办场所濒临泯灭、医术、药物、偏方面临失传和特色工艺缺乏传承艺人等问题。[结论]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可选择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3种有效路径,在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培育非遗文化载体阵地和拓展旅游开发新手段、新途径等方面下功夫,更好促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负影响的基础上,建构旅游化生存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模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政府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企业和游客行为等四个子系统,并以赫哲族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4.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范围,随之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川古镇历史悠久、数量较多、分布较广且类型各异,有较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古镇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存在。但现阶段,四川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后继乏人、碎片化保护和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保护传承人、进行"可视化"和"体验化"开发、开发保护并行以及建立全省全局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背景下人们接受信息大部分是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媒介,而皖北地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只是通过照片、视频等没有经过视觉再设计的简单信息去进行保护和传播,这些没有经过再设计的信息很难被现代人们所吸引,如果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停留在原有的形式上,必然导致皖北地区文化生态的不完整不稳定。所以把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运用到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中去,让人们能更方便和高效地获取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从而起到对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江西苎麻文化资源的现状,以"互联网+"地域特色创新融合发展,发掘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和现实价值,探求文化创意传承和文化旅游开发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生命化石”,是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亳州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探讨了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婺源虹关素有"中华徽墨第一村"之美誉,而虹关詹氏所制婺墨,是徽墨中的一大流派,亦是婺源制造业中的一大特色。基于对婺墨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的实地调研,对婺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进行SWOT分析,将婺墨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整合,实现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约有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数量和覆盖类型上均居世界之首。近20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如何挖掘、保护及传承非遗,并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为唤醒当代人传承非遗、激活非遗创造力奠定了重要基础。《乡村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关系到乡村振兴全局,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将是未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对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所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意见,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未来的乡村旅游场景构建与规划中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严肃的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体的保护,即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的口述史记录,重点关注他们的人生经历、技艺传承以及技艺背后的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等,并以此为基础引入网络数据库技术,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传承人口述数据库是保存和传承宝贵文化遗产的创新举措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具有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实现产业兴旺等积极作用。但是因主体认知偏差、传承断层断档及开发利用不当等问题,造成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因此,应立足于现实问题,坚守文化立场,坚定以人为本,坚持创造性转化,通过提升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及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张家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和存在的问题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凝结成果,是民族的珍贵财富。有效地对丰厚文化遗存进行保护性的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以及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实地调查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提炼可应用到产业化相应领域中的黑龙江省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对其改良或再设计创新,探索将其应用到产业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可持续性发展新路径,从而有利于黑龙江省经济与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苏传统制茶技术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具代表性的有唐代宜兴阳羡茶制作技术、元代宜兴金字末茶制作技术、明代宜兴岕茶制作技术、清代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制作技术、近代连云港云雾茶制作技术、当代南京雨花茶制作技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江苏传统制茶技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承和应用两个方面。传承价值包括地域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传承,应用价值表现为促进当代茶叶生产和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全面推进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我国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全域旅游建设的时代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实施,一方面,为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帮助和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催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对民族节庆及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利用。然而,当前我国虽然在乡村旅游项目数量上较为可观,但存在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创意  相似文献   

18.
文化生态村:四川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民族文化是非常宝贵 ,且最具全球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在四川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 ,民族文化开始彰现出特有的魅力。然而 ,旅游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加剧了民族文化特色的消褪、散失。因此 ,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目前业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但是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术界及社会各界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纵观国内外开发研究成果及现实开发案例 ,结合四川旅游资源特色 ,本文认为建立“文化生态村”是实现四川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加快,新疆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机遇。立足环塔里木区域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地理自然资源,通过对区域内资源节点选择,利用TSP方法对旅游线路进行开发,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主题线路,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东湖坪民俗文化村在历史文化、旅游观赏、民俗传承和建筑科考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旅游价值,但在旅游发展方面存在宣传力度有限地、知名度较低、景区服务管理质量不高、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面临传承问题、旅游活动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等问题,为此提出加强政府重视、提高宣传力度、建立相关政策法规、推进村落文化传承、丰富村落旅游商品以及开展专题旅游活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