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婺源虹关村素有"墨业名村"的美誉,然而这一独特的文化IP随着村中古法制墨技艺的流失正逐渐弱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虹关村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评估,提出了虹关村旅游开发的总体构想和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将是未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对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所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意见,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未来的乡村旅游场景构建与规划中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负影响的基础上,建构旅游化生存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模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政府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企业和游客行为等四个子系统,并以赫哲族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生命化石”,是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亳州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探讨了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特色小镇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场景,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沙坪湘绣小镇是湘绣发源地、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和AAA级旅游景区,以湘绣小镇为载体,推动湘绣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对湘绣的传承与保护,而且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张家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和存在的问题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但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近年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冲击,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流失、断代、破坏等严重问题,亟待传承与保护。采用室外和室内调查的方法,选择四川地区的藏、羌、彝三族为研究对象,从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四大方面对四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寻求四川地区民族类非物质为文化遗产协同创新新模式,从而使四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和谐共生实现保护性开发和传承,同时发展民主旅游,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助力地区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8.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范围,随之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产业融合是现今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融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其价值的深度发掘。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内自然村落民间文化悠远,是畲族宝贵的财富。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构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融合发展模型,提出融合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与保护,而且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集聚区域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非遗文化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景宁县的主要少数民族自然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与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习俗、民歌、服饰濒临消失、古老建筑、仪式举办场所濒临泯灭、医术、药物、偏方面临失传和特色工艺缺乏传承艺人等问题。[结论]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可选择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3种有效路径,在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培育非遗文化载体阵地和拓展旅游开发新手段、新途径等方面下功夫,更好促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加快,新疆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机遇。立足环塔里木区域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地理自然资源,通过对区域内资源节点选择,利用TSP方法对旅游线路进行开发,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主题线路,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江西苎麻文化资源的现状,以"互联网+"地域特色创新融合发展,发掘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和现实价值,探求文化创意传承和文化旅游开发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区位熵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市域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测度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程度。研究表明:①云南省16个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②云南省的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区位熵值差异不大,其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民间文学在德宏、普洱较为集中,传统音乐在怒江最为集中,曲艺类非遗集中在西双版纳、楚雄、昭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在昭通最为集中,传统美术在大理较为集中,传统医药在昆明、楚雄较为集中,民俗在怒江较为集中,区位熵2.15,其余地域较为均衡。③国家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不显著,省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显著。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休闲旅游的关注和需求逐渐增大。智慧旅游发展环境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为分析智慧旅游环境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婺源乡村旅游为例,分析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进而总结婺源乡村旅游存在的不足。在智慧旅游环境下分析婺源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并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创建先进营销体系,为推动乡村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化强国背景下,茶文化旅游的休闲与体验要素更加突出,成为全域旅游目的地打造的重要名片之一。文章通过分析上饶与婺源全域茶旅融合发展现状,以及婺源全域茶旅融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婺源茶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省非遗"移穰龙灯舞"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法,分析了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方案,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移穰龙灯舞"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分布。本文采用制图法、统计法和分类及归纳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得出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布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7.
2004年"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其主要分布地区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更迎来了大批游客。然而,在充分重视景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却忽略了对配套服务的完善,尤其是对景区解说系统的建设与优化。本文在分析集安高句丽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开发现状基础上,探讨加强景区解说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集安高句丽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解说系统优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沿线农村城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战略,与沿线应用技术大学展开技术合作;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建构绿色城镇;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城镇经济水平;创建智慧特色小城镇,推广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举措能够引领农村新型城镇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我国当下知识产权法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影响下,创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制被认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该领域国际法制现状的分析,将帮助我们正确对待学者们所谓借鉴国际经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20.
正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天象、物候、时令和大自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谱系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