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加强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勘查与研究保障国家资源供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我国工业高速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东部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日益匮乏的形势下,寻找新的矿产资源接替基地已成为实施国家战略储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青藏高原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具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找矿远景区域。因此,急需将青藏高原地区矿产资源勘查提到国家宏观决策的议事日程上.提高对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勘查重大意义的认识,加强青藏高原地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与开发,提升为近期(十年内)我国矿产资源的战略接替基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投资环境与林业经济区域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部经济和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很大,由此划分的5个林业经济地域,即东北、华北、南方、西南及西北和青藏高原林业经济区发展差别很大。经过对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状况、劳动力资源、社会发展和外资利用6个方面共46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分析,分别给5个林业经济地域的投资环境客观评价和建设。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青藏高原金融发展的繁荣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质区和金融运行的安全区"的目标既是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农发行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必须跟进掌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围绕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信贷支农空间,切实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冰川沉积物化学特征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反映当地古环境的气候状况,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的古冰川山地的冰碛物进行采样,结合部分其他山地样品数据,进行地球化学元素实验,计算以及对比其化学参数。得到青藏高原东缘等十处古冰川山地冰川沉积物化学组分构成,利用CIA等参数分析其对当地环境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特色”+“绿色”+“高科技”,应是“十一五”期间着重注意的一点。神奇的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这些特色、绿色资源是青海的一块宝, 曾给青海的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 但这中间大部分是在出售原材料, 对资源浪费很大,对生态破坏也很严重,“宝山”变小,资源总量下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处于十分落后的地位。农牧民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我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的实际,搞好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从提高农牧民素质入手培养懂技术、会  相似文献   

7.
投资率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1978~2010年相关数据,研究中国投资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世界七大湿地之一,青海湖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土地向东部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中出产的裸鲤是我国最大的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史前农业起源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阔的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对远古时期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藏民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史前考古遗址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青藏高原的先民们已经逐渐脱离了渔猎采集活动,从事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和渔业活动。畜牧业是青藏高原地区最古老的农业生产部门,家畜以牦牛和猪为主;这一地区的种植业与北方黄土高原相似,是以旱地作物为主,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粟、豌豆等,起初可能受到起源于中原的粟作农业文化的影响,随后也可能受到西亚麦作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雪山,向东跨越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流进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两、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黄河流域渔业资源是黄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该文根据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针对雅安市的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引起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11年来雅安市耕地面积总体呈线性下降,经历了缓慢减少→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且人均耕地面积也呈线性下降趋势。以第一、二主成分为自变量、耕地面积为因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表明,耕地面积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规模以及活跃度密切相关;指标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雅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为粮食产量因子、交通因子、油料产量因子和人口与经济因子。  相似文献   

12.
宁夏近18年来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宁夏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分析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趋势,并从经济、社会、人口、技术等方面选取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12个驱动因子进行研究,分析各驱动因子对宁夏耕地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997~2014年宁夏耕地面积相关数据,首先运用数理统计法分析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近18年来宁夏总耕地面积波动较大,呈现出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减少,再快速增加,最后保持平稳的变化态势;虽然宁夏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仍逐年下降且下降速度较快;耕地复种指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宁夏耕地利用率在逐年提高,但总体利用水平依然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压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是影响宁夏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宁夏耕地面积变化明显且受经济、人口、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Land resources do not flow directly but can be allocated as “embodied land” in goods and services dur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term “embodied arable land” can help link local land allocation strategies to the global and national supply chains and trade activities, and suggest new lens in optimizing arable land allocation. China is facing a serious arable land shortage, especially in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s. Based on the nested input-output analysis (Nested IOA), this work takes Shanghai as an example, exploring the allocation of direct and embodied arable land of an urban economy with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amount of embodied arable land associated with Shanghai economy is 6.09 Mha, broken down into local arable land use (0.20 Mha), domestic inflows (3.20 Mha) and foreign inflows (2.69 Mha). This area supports local final demand (4.32 Mha), domestic outflows (1.24 Mha) and foreign outflows (0.53 Mha). Land-related imbalances emerge in the study, namely the economy’s demand versus the city’s size, the arable land demand versus supply, and embodied arable land inflows versus outflows. Regarding the role of the urban economy in allocation of global arable land unde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the one hand, Shanghai has intensively involved with a large amount of embodied foreign arable land resources, and has been heavy dependent on foreign embodied arable l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still large potential for Shanghai to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or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direct and embodied arable lan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or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direct and embodied arable land a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耕地是极其稀缺的自然资源之一,绿洲耕地资源是绿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资源对绿洲区社会经济生态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绿洲区典型城市酒泉市1997—2016年的耕地面积有关数据为基础,剖析影响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和STIRPAT模型。[结果](1)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整体呈波动式减少趋势; (2)由主成分分析表明,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公路里程、社会消费品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等)、农业产值(粮食作物总产量)存在较大相关性; (3)STIRPA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率、人均GDP及公路里程;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对酒泉市耕地面积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绿洲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广泛应用,人均GDP的增长是以牺牲更多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代价的,导致绿洲农业面积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公路里程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符合预期。[结论]研究认为可通过提高城镇化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绿洲区农业发展方式、增加技术投入等方面遏制绿洲区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质量有所提高,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根本所在。该文以山东青岛市为例,探讨了确定规划期耕地保有量的方法,进行了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及各用地部门需求,考虑规划期间耕地减少和耕地增加的各种可能性,估算了耕地的可供给量,最终确定了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保有量;然后从行政、法律、经济和科技4个方面提出了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耕土地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章回顾了从旧石器时代到1949年前我国农耕土地开发利用历程、阐述了1949年以来农耕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耕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农耕土地开发利用历程是一个从土地的外延开发利用到内涵开发利用,从平面利用到立体利用逐步深化的过程,且1949年前的农耕土地利用开发具有地域分布不均衡、经常以军事活动为先导、开发形式复杂多样、开发中实行综合利用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以空前的规模开垦荒地和开展土地改良,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质量有所提升,农耕土地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但综合考虑现有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状况和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仍面临着后备资源不足、质量总体不高、退化现象严重、减少趋势还将继续等严峻形势。以史为鉴,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农耕土地综合整治、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构建生态良好、可持续的农耕土地利用格局是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采用PRA进行哈尼族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 (PRA)中的问题树和排序等方法 ,对云南省绿春县的哈尼族村寨进行贫困原因分析。结果发现造成该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 :⑴人口剧增 ,造成耕地不足 ;⑵口粮不够 ,造成对土地的过度开垦 ;⑶经济结构单一 ,土地利用不合理 ,导致森林破坏 ;⑷森林破坏 ,导致水源短缺和水土流失严重 ,进一步减少良田面积 ;⑸水资源管理不合理 ,加剧水源的短缺。针对该地区的实际情况 ,建议发展项目应从环境保护和扶贫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海外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研究目的:研究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及其耕地面积的变化,以期为快速城市化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法,对比分析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台湾、日本以及北美西欧的经验表明,城市扩展和耕地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并不矛盾,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道路及其土地利用方式,并有相关政策作保障。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启示:(1)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是中国应对耕地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2)“开源节流”是保持耕地面积稳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西南边疆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山区生态脆弱、环境敏感性强的内在属性,严重制约着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目前针对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较为薄弱,而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是保障粮食安全、巩固边疆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方法]文章结合山区耕地利用特征,尝试从生态友好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选取坡地梯田化程度、大于25°坡耕地比重等特殊指标构建了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分析法对云南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测算云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并进行等级划分,最终将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划分为不可持续、基本可持续、中度可持续和可持续4个等级,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结论]研究结论为指导山区耕地利用、保障粮食安全、维持山区耕地生态安全等提供理论基础,旨在为我国类似山区开展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推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过程。[方法]文章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运用ArcGIS 9.3软件,以河北省2001年、2007年和2013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为空间数据源合成河北省耕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以及河北省生态功能用地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模式的图谱,据此揭示河北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2001~2013年河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以稳定型为主,主要表现为"耕地-耕地-耕地"。河北省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主要以后期变化模式类型主要为"耕地-耕地-草地",面积达到28.876 244万hm~2,主要集中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地以及山前平原区,是整个变化模式中最大的单体变化类型。2001~2013年河北省生态功能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向耕地以及建设用地转换的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合理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结论]该文为今后河北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