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鲁中南粮食主产区枣庄市为例,运用功效系数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定量计算和分析2003-2012年研究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综合效益,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2003-2012年,研究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综合效益水平不断提高,效益等级由Ⅰ级升高为Ⅳ,各效益要素变化趋势相对均衡,与综合效益变化总体趋势基本一致。(2)农业机械劳动力增加率是影响社会经济效益下降的原因;社会保障水平和养老保险人数是促进政策保障效益增长的原因。(3)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影响研究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综合效益最大的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2.
核桃改接良种技术推广及其效益山东省章丘市林业局张延兴,李传文,董国美核桃是山区主要经济树种之一。由于我市过去一直沿用实生繁殖方法,品种混乱,经营管理粗放,造成核桃晚实低产,质量差、效益低,使核桃生产处于连年徘徊甚至严重倒退的局面。为了充分利用既有核桃...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道路绿化成为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必须要加强道路绿化。充分发挥行道树骨干树种的良好作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强化道路绿化效果。通过实地调查,在此环节主要对城区东外环、北坛西路、南、北河沿、绵山路等主干街道常用的行道树银杏、国槐、法桐的生长现状和分布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其科属的地理成分、配置特色、栽植数量、规格、生长状况以及呈现的景观特色等,以期对介休市城区行道树的应用及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不仅提高了城市整体形象,还为城市未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树木活力度分级评价方法被作为主要评价方法,对天津空港经济区10种主要行道树的生长态势进行了分级和统计,结果显示:空港经济区主要行道树的活力度以4级为主,3级和5级次之,1级和2级较少,反映出该区域行道树生长态势总体情况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行道树养护管理建议,并对活力度分级评价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将来的行道树分级和绿化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桉树是我国南方速生用材树种之一。随着国际市场上造纸原料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对桉树木片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大。如何根据桉树早期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缩短生产经营周期,寻求桉树木片林的最佳经营模式,达到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我们根据广西大片桉树林营造、经营管理的现实状况,对桉树林的栽培、生长、管理、投入产出效益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索符合桉树早期生长快和经济效益佳的桉树木片林经营模式,为发展创汇林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滑坡是一种破坏性强、突发性高、诱导条件复杂的地质灾害类型,通过多源数据融合、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训练有效的滑坡训练模型,对评价滑坡灾害易发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向、道路、水系等5个评价影响因子,结合实际的滑坡灾害隐患点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数据,分别采用BP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算法对滑坡易发性构建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进行模型精度验证和比较。结果表明,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滑坡易发性更敏感,预测结果可靠度高;用决策树模型生成滑坡易发性分区图,滑坡易发性分区结果可更有效地得出易发性评价,对防灾减灾部门准确评估滑坡易发性、有针对性地提高灾害预测及应急响应工作效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时空关联特征及其利用效益水平,为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轨迹分析法。研究结果:(1)近25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年均增长3.92%,增长区域主要集中在浙北、苏南以及沿江地带,同时,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分布存在显著空间关联并不断增强;高—高值区域主要位于苏南和环杭州湾地区,呈现"Z"型空间增长格局;低—低值区位于城市群西南山地地区。(2)1990—2015年该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稳步提升,在空间分布上由南北空间差异逐渐演化成核心—边缘空间差异格局。(3)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功能耦合协调格局可划分为主导协调区、核心协调区和潜在协调区,呈现由南向北依次递减分布。研究结论:可根据区域内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功能协调分区制定差异化调控策略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地处杭州湾北岸的海盐县县城的行道树栽植,在树种、规格、质量等方面,紧跟时代步伐,下了大力气,动了大手笔,开始呈现出具有时代气息和现代化城市绿化特色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全能的杜仲     
杜仲树冠美丽、果形奇特,夏季淡绿、秋季深棕,是良好的庭院观赏树种,国内外有不少地区作为行道树种植。杜仲根系发达,固土力强,还是山区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另外由于其木质坚韧,纹理细腻、匀称,无边材、心材之分,亦不遭虫蛀,是良好的家具、农具和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资源价值的水价分摊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准确地反映水资源综合效益,基于突变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研究区水资源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据此提出水价分摊系数模型。实例应用结果显示,辽阳等6个行政区域水资源价值达到玉级、水平较高,沈阳等3个行政区域为域级、水资源价值水平一般;利用该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各行政区划单方水价格较现行水价整体上提高,充分体现了研究区水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环境价值等,为有关部门完善和实施水价改革工作、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天保区云南省玉龙县和四川省会理县为例,通过农户问卷调查法,取得187份有效样本,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对农户公益林抚育需求意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参加林业技术培训与否、知道公益林补偿政策与否及开展过森林抚育工作与否等因素对农户公益林抚育需求意愿有显著影响。在具体分析各因素后,提出提高农户森林抚育需求意愿、进一步促进公益林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哈尔滨市区内的保健路、新阳路、中山路、学府路与和平路特色街道绿化带进行实地调查,分别从林分结构、树种组成、数量比例以及健康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的道路绿化使用的树种较多,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和观赏性,但是常绿树种比例严重偏低;乔木灌木树种比例分配不合理,但总体趋势是朝着均衡的乔灌比例方向发展,单一树种的绿化路段已不常见;绝大部分绿化树种个体的健康状态良好,少量个体的健康程度较差,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替换。  相似文献   

13.
湖北林业这次雨雪冰冻灾害主要表现在竹木损失惨重,经济林、新造林损毁严重等方面。从造林树种灾情看,其受灾重点为竹类、针叶树种、阔叶树种。存在问题:森林经营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林业次生衍生灾害潜在风险大;基础设施毁坏严重;森林抵御特大自然灾害相关研究不足。建议:加强技术指导,科学恢复与重建;预防为主,防止次生、衍生灾害;争取启动冰雪灾害防护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景观树移植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植成活、树木生长势良好和达到最佳景现效果是景观树移栽的目的;阐述东北地区景现树移植应注意的主要技术要点:景观树的选择、土坨的确定、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养护管理。等;强调了土坨保温、根系的杀菌、密封处理、促进根系生长、快速营养复壮以及养护管理过程中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银杏的生态习性与养护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具有适应范围广,经济价值高,且观赏性强等特点.掌握银杏的生态习性以及养护管理措施,是银杏树种在园林中成功应用的关键.本文依据栽培养护植物的基础知识,对银杏的生态环境要求和栽植技术及行道树的整形修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公路绿化中油松移栽成活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公路网建设越来越密,而且等级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原有的公路绿化模式由简单的行道树已经演变成乔灌结合、花草结合、针阔叶结合的立体多层次绿化景观。通过就近两年移栽大树油松成活率的调查,认为针对不同技术措施,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对农户抚育采伐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农户理性人假设和实际调研数据,深入地分析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对农户抚育采伐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不影响农户抚育采伐决策,农户抚育采伐决策主要受到抚育采伐技术规程、抚育采伐的木材生产成本和短小材和小径材市场价格的影响,在抚育采伐技术规程的严格约束下,农户往往会推迟抚育采伐的开始期,并在采伐木的选择上做出"砍中留大留小"的决策,这说明严格的抚育采伐技术规程并未达到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增长的政策设计初衷,政府需要对森林抚育采伐的技术规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和中国传统森林抚育是两种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龙山县2009年以来按上述两种经营方式开展了森林经营,通过对已实施的部分小班对比,分析近自然森林经营与传统森林抚育的差异,探讨森林经营的最适方法。  相似文献   

19.
Agroforestry systems have been promoted as sustainable land-use systems for regions where shifting agriculture is the traditional predominant land-use. Although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agroforestry systems require investment to establish that may affect their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In the southern Yucatan Peninsula 47 agroforestry plots of two timber and 10 fruit tree species were established with 22 farmers in three communities covering two rainfall zones and five soil types. Some fruit trees had wide adaptability to different soil, rainfall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e.g. Manilkara zapota; others were restricted to the best soil, rainfall management conditions, e.g. Persea americana. The Meliaceae timber trees responded little to rainfall and soil, but stem borer attack was markedly lower in less intensively managed systems. Level of system maintenance greatly affected costs, but also opportunities for intercropping and obtaining immediate income. All levels of managements had negative net present value (NPV) for the three-year establishment phase, but so does traditional maize production. Farmers preferred to inter-crop their agroforestry systems, but were often limited by site quality. Determining sustainable agroforestry options for farmers requires multiple decisions related to species adaptability to the site, farmer production objectives and farmer capacity to invest in diffe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e production technology did not fit 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