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坚  李晶晶 《水利经济》2017,35(2):11-15
从政府支持、公众参与、第三方参与三个层面构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效性的协同驱动模型,并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政府支持子模块、公众参与子模块和第三方参与子模块的因果关系图,表述政府、公众、第三方等外部因素和评估广度、评估深度、评估效度等内部因素的协同作用及其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效性的影响。提出通过加大政策保障支持,切实履行和加强公众参与,确保第三方参与,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独立性、科学性、专业性等提高评估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邓丽  华坚 《水利经济》2017,35(3):12-18
为改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公众参与现状,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3个主要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公众不同的利益诉求出发,运用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在不同利益诉求的相互作用下影响地方政府与公众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策略选择的因素。研究发现,当公众受到的损失大于参与付出的成本时,双方稳定均衡状态均表现积极,反之,双方可能均表现为消极或积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基于此,分析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和公众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博弈中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提出应加大对地方政府的支持、规范公众参与相关制度、加大教育培训及宣传力度、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几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公众参与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众参与是提高土地整理规划合理性、实施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我国土地整理中的公众参与体现在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实施管理、项目影响评估等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参与方式单一,参与结果对决策影响低,缺乏相关组织机构,以及沟通中和保障措施上存在的问题等.改进的对策是:编制详细的公众参与方案,成立公众参与代表会,构建公众参与体系,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并培育公众参与能力.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强公众参与的激励与约束.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水利工程EPC项目中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将BIM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EPC项目能够促进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提高项目参建方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实现价值增值。探索基于BIM的水利工程EPC项目价值增值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是实现项目价值增值的前提和关键,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20名从事水利工程EPC项目建设或研究的人员进行访谈,以及对90篇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识别了BIM技术对水利工程EPC项目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运用DEMATEL-ISM法分析因素间相关性,得到影响因素层次结构。结果表明:BIM市场需求是根源影响因素,BIM技术支持能力、企业重视及投入程度和管理组织建设是影响基于BIM的水利工程EPC项目价值增值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5.
冯静  杨高升 《水利经济》2022,40(3):87-92
为提高公众参与河长制行为,基于MOA理论构建公众参与河长制行为模型,分析公众参与河长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公众参与动机包括水资源需求、健康需求、主人翁责任感、自我实现需求,正向影响其参与行为;参与机会包括法律体系、参与机制、信息公开、物质奖励,正向影响其参与行为;参与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正向影响其参与行为;参与机会对参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公众参与机会对参与行为影响最大,其次是参与能力,再次是参与动机。从保障公众参与机会、建立公众参与能力提升机制、激发公众参与动机3个方面提出提高公众参与行为的系统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钟云  薛松  严华东 《水利经济》2015,33(5):34-38
在物有所值(VFM)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研究,比较不同国家VFM决策评价体系,并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特点,分析我国PPP模式下水利工程项目VFM决策评价流程。从定性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研究PPP模式下水利工程项目VFM决策评价方法,为有效构建并完善PPP模式下水利工程项目的 VFM决策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华坚  胡金昕 《水利经济》2019,37(2):18-25
研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导中舆情的微观演化过程,对于降低社会稳定风险、促进决策的顺利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gent建模方法,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舆情传播的社会网络模型,并借助NetLogo 6.0.3平台仿真,将无外界干预以及引入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后的舆情演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政府的适当介入能够有效降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同时增强意见领袖的作用。但要根除不良舆情的土壤,还要依靠相关社会组织对公众的引导作用。此外,媒体对舆情演化具有双重影响,需加以规范。从信息传播、信息反馈和舆情监测3个方面入手,构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决策信息传导机制,以实现决策信息的充分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邓丽  李政霖  华坚 《水利经济》2017,35(4):16-23
重大水利工程作为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建设和运行会对社会经济生态产生交织影响。由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子系统和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子系统构成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对社会经济生态交织影响的系统具有开放复杂性、远离平衡态和非线性等特性。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对社会经济生态交织影响的评价模型,以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对黑龙江省社会经济生态交织影响总体上来说是有利的,而且运营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建设期,通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增长。提出了完善移民管理体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污力度以及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监测力度等措施,以推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从评估主体、评估内容、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评估流程等方面综述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由于现有研究主要从引起社会稳定风险的原因和社会稳定风险的定义界定社会稳定风险,因此认为未来应更全面地考虑各项评估内容,更多地结合外部环境和项目本身两个方面,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加入公众参与指标,选取评估方法时,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等几种评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些对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策风标     
<正>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公共产品投资促进稳增长调结构。会议指出,一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快项目审批和资金下达,力争2015年7月底前完成新开工项目的可研审批,中央财政用于续建项目的专项资金5月底前全部下达,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6月底前下达90%以上。二要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通过专项过桥贷款等方式,为地方开展水利建设提供过渡性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度对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究不同公众参与度对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满意度的影响规律,为优化和改进公众参与机制,提高规划的满意度和可操作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灰色关联度和有序回归(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公众参与度对规划满意度有正向关联,总体上,A镇公众参与度高,规划满意度也高,满意比例比C镇高49.29个百分点;A镇公众参与度与满意度关联系数高于C镇,值域范围分别为0.270~0.788、0.203~0.672;不同公众参与度对规划满意度的显著性和边际效用不同。研究结论:公众参与是规划方案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的前提条件,而公众对规划的满意度则是衡量公众参与效果的主要指标,可根据公众参与度对规划满意度的影响规律,优化和改进公众参与机制,提高规划满意度:(1)提高公众文化程度,加大耕地流转力度;(2)实行多元化公众参与主体;(3)提供便捷的公众参与渠道;(4)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各个社会组织的作用;(5)实行广泛地全程参与;(6)建立健全公众意见反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移民作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在从原所在村落迁入新址和被征地后生计恢复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社会不适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以Y工程二标段H市为例,基于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Y工程移民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社会适应困境。研究表明,移民社会适应不良会导致经济水平下降、社会网络破坏、工程推进困难和地方治理无效等社会经济系统风险。基于此,提出帮助移民转变思想观念、重建社会网络、完善监督制度、建立互助机制等风险减缓措施,以促进移民、业主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发展,解决移民社会不适问题,促进调水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准确衡量尾水导流工程建设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地区的社会影响,从沿线居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心理认可度、居民环境意识4个方面对尾水导流工程社会影响损益进行研究。通过采用意愿调查法、疾病成本法、市场价值法、成本费用法等环境影响损益计量方法及问卷调查等社会学方法,建立尾水导流工程社会影响损益货币化计量模型,并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核算为例,实现尾水导流工程社会影响的货币化计量。实证结果显示:尾水导流工程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居民生活质量影响效益合计为850 560.16万元,社会效益显著。该模型可为水利工程建设社会影响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The hydropower potential of the state of Uttarakhand, in the Indian Himalaya, is an estimated 20,000 MW, of which approximately 3200 MW have been develop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Uttarakhand is pursuing a policy of rapidly developing its remaining potential. The necessity for careful planning,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of this development is paramount, requiring meaningful and effect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wo hydropower projects in Chamoli District. Our purpose was to investigate how stakeholders viewed the projects’ impacts, how local residents were involved in planning,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and what the residents learned from their involvement. We used a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involving a document re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semi-directed interviews. Local resident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mphasized advers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y thought the way of life and social fabric of affected villages were significantly altered and future sustainability was uncertain. Industry respondents emphasized the economic benefits.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relatively balanced in their perceptions. In one project, the only formal participation opportunity occurred during mitig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atchment area treatment plan. In the other, opportunities were available during assessment (e.g., hearings) and mitigation (e.g., advisory committees). Both projects involved multiple informal efforts at participation (e.g., legal petitions and public protests). Among local residents, there were notable instances of sustainability-oriented lea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power projects in Uttarakhand can become more participative, to improve decision making, promote equity,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ability learning.  相似文献   

15.
采用规范分析与演绎推导的方法从契约利益主体关系和集中契约内生属性两个层面厘清林地规模化转出的集中契约内生威胁,探究集中契约的稳定治理措施。研究表明:集中契约中的利益主体关系演变会打破铁三角的均衡关系,降低契约的有效性与稳定性;利益主体在履约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变化、心理契约失衡和契约内容不够灵活与完备致使集中契约长期稳定存在一定威胁。为此,从契约利益主体间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契约治理两个层面提出增强林地规模流转集中契约的稳定性对策,以巩固和深化林权改革,促进林地规模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