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张树安 《农村经济》2005,(6):105-107
本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紧迫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供鉴国外次级城市化的合理内核,采取“中小结合,中为主导,突出特色”的农村城市化模式,以实现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面就业。  相似文献   

2.
浅谈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的研究,分析了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滞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在描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提出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元经济理论,说明只有将农民转移进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以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作为分析手段,从影响农民进城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两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真正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科学认识城乡经济不平衡的原因是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分析了世界各国城乡经济不平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经济规律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指出边远农村当前不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应积极推进城市化和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分析--以广东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广东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加快广东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 ,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进一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课题。本研究报告就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和态势进行考察 ,分析我国城市和小城镇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的吸纳方式和承载力 ,研究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和趋势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据 1998年统计 ,全…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对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城市化具有转移农村人口、直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的作用目前 ,我国约有 1 .3亿~ 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陈吉元 ,2 0 0 0 ) ,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挤占着有限的土地资源 ,这是导致农民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而城市化能够通过转移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快速减少农民数量  相似文献   

9.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应和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技能素养等几个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非农转移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身份转变和空间永久转移创造能力素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内在联系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在城市化进程中要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是我国逐步摆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迈进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经济结构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依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处于经济发达地带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赵瑜 《南方农村》2012,28(2):32-3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合理有序的转移,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受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不合理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在分析广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的基础上,围绕广东“双转移”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以来,随着全国各地"阳光工程"的实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阳光工程"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未能够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队伍的长期、稳定与彻底性.对此,笔者从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合法权益与社会保障、完全转移协助和子女教育问题四个角度提出新的政府干预模式的构想,以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稳定、彻底地转移,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张旭 《农业经济》2006,(4):21-21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如何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当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农村摆脱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笔者对葫芦岛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及构成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当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通过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影响其它的经济关系,对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的最终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四川省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可以从农业生产角度和城市化发展的角度估计.综合两种结果,2008年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估计约为1400万人,且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因此,转移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包括建立城乡统一市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力素质、知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等.  相似文献   

17.
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就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农民失去了经济来源,导致其购买力急剧下降。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就成为提升农村消费能力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陈晓红 《农业经济》1999,(12):14-15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地发展,已经不需要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劳动力日日躬耕于垅上,以维持其民族的生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一项紧迫的且跨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笔者的观点:发展我国的合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史及现状早在70年代初,我国就有不少专家学者尖锐地指出:农村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农业…  相似文献   

19.
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举措之一是城镇化,将农村(含山区)剩余劳动力转到城镇。需引起重视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非常清楚,城镇化并非是指城市化,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是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一)农村城市化整体清洗水平不高,发展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不仅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尤其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而且影响了农业的规模经济和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体效益的提高,导致了大量农村人口的不定期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