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为清晰识别影响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加强耕地生态保护、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提升农户耕种收益、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江西省11市47县(区)1488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分析农户生态耕种特征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和Probit模型对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农户生态耕种10种具体行为的采纳情况差异明显,其中施用有机肥采纳程度最高,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程度最低。农户采纳生态耕种整体水平不高,但仍具备进一步推广的潜力。家庭劳动力比重、生态耕种成本认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法律法规认知、生态耕种收益认知、生计分化和生态环境认知等解释变量是影响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主要内部因素,政府补贴、农田基础设施、生产交流程度、耕地质量变化和生态耕种信息获取难度等则是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结论]政府及基层管理部门应在推动农户非农就业生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生态耕种宣传与推广、完善政策扶持与管控机制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考察信息能力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生态认知对信息能力影响生态耕种采纳行为的中介作用,并检测农业收入占比对生态认知影响农户生态耕种行为采纳的调节效应。研究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方法。研究结果:(1)信息能力对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施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农膜回收行为的影响不显著。(2)生态认知在信息能力影响有机肥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和中高收入农户组的测土配方施肥过程中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而对低收入农户组的农膜回收行为有显著的负向中介作用。(3)农业收入占比在生态认知影响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和农膜回收行为过程中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影响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过程中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提高农户信息能力,利用信息化带动生态农业发展;加强农村生态耕种的宣传教育,提升农户生态认知;重视农业收入水平的提高,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清晰识别影响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利用江西省11市47县(区)共1 488份农户的调研数据,从农户劳动力禀赋结构转变和小农生产造成耕地破碎的两大社会现象切入,采用双栏模型将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分为采纳意愿和采纳程度两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 (1)以中位数为划分依据,有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农户数占样本总数的67.20%,有采纳意愿的农户对10项具体生态耕种行为的平均采纳数为5.323项;(2)家庭总人口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与采纳程度均呈负相关、劳动力人数均呈正相关,兼业程度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程度呈正相关,耕地破碎化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呈负相关;(3)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还受到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比、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享受农业补贴等因素影响。结论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应注重农户临时务工平台搭建,拓展相关信息视野以提升生态耕种采纳度;另一方面应规范和推动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降低破碎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韦伯二重合理性理论框架,通过对传统农业大省江西省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理性的评价,分析农户生态耕种行为主要因素的影响规律,为农户生态耕种激励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以江西省农户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样本农户,针对户主或是参与农业经营决策的家庭主要成员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入户调查。利用获取的1 488份有效问卷数据,通过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确定农户生态耕种理性评价指标权重并进行评价,得出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理性的评价值。运用Order-Probit模型分析二重合理性理论框架下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及其交互以及其他主要因素的影响规律。结果 (1)样本农户平均采纳生态耕种行为4.735项,工具理性评价均值为0.546 8,价值理性评价均值0.354 2,丘陵区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值比平原、山地区更高。(2)当前,工具理性在农户生态耕种行为采纳上起到消极的抑制作用,价值理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二重合理性的冲突减弱了农户生态耕种采纳率。(3)家庭劳动力占比越高、耕地收入占比的提高,农户采取生态耕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而促进小农户向新型农业现代经营主体的转变是提高农户生态耕种行为采纳的有效途径之一。(4)农户保留仅供自家消费的耕地说明其对耕地生产的安全性持有疑虑,更加愿意进行生态耕种以保持耕地和农产品健康。结论 需要积极落实生态农产品的补偿,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和质量监管,实现生态耕种的产品价值,以达到农户追求效益的工具理性与耕地保护的价值理性之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文章利用河南省滑县50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来研究环境规制、生态认知对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引导农户采纳绿色生产行为。方法 运用Logistic模型来分析环境规制、生态认知对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来分析生态认知在环境规制影响农户有机肥技术采纳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 (1)环境规制、生态认知对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均具有促进作用,环境规制中的引导规制、激励规制会促进农户采纳有机肥行为,而生态认知中的生态环境污染感知、农田保护责任意识和化肥减量认知正向影响着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2)环境规制中的约束规制未显著,说明目前的环境规制存在“相对性制度失灵”,尤其在约束农户行为方面的效果较差;(3)生态认知在环境规制影响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中起中介效应。结论 基于当前以环境规制为主的治理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继续增强环境规制对农户行为的约束,也要发挥好农户生态认知在环境规制影响农户行为中的作用,从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得到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地区陕西、甘肃和宁夏3省份1152户农户调查数据,构建资本禀赋、生态认知、生态补偿政策和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理论模型,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资本禀赋、生态认知、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资本禀赋中,农用机械数量、林地面积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及采用程度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面积对采用程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总收入对采用行为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相互信任对采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农户生态认知对其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3)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对资本禀赋、生态认知与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及采用程度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自觉行为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文章以农户的政策认知作为中介变量,信息获取能力为调节变量,探究收入质量对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作用路径。方法 基于湖北省654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熵值法和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检验方法探讨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 (1)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比于收入质量较低的农户,拥有高水平收入质量的农户更加自觉地采纳秸秆还田技术;(2)在收入质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行为的影响过程中,政策认知发挥着正向中介作用,信息获取能力正向调节收入质量通过政策认知影响农户自觉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间接效应。结论 政府应该多措并举,促进农户收入水平高质量增长;强化政策宣传教育,提升农户生态环保认知;扩宽农户信息获取渠道,提高信息整合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快实现农民富和农村美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8.
农业技术扩散缓慢在中国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对肉鸡养殖户的调查数据,结合农户风险偏好的实验结果,对农户风险偏好与技术采纳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风险厌恶程度对农户是否采纳技术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农户技术采纳可能性越低。(2)风险厌恶程度对农户技术采纳时间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农户技术采纳时间越晚。(3)参与契约农业有助于缓解农户风险厌恶程度对技术采纳行为的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风险厌恶程度越高的农户越愿意参与契约农业,而参与契约农业可以促进农户采纳技术。研究和验证这些问题对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生态认知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例,分析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影响,为政府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412份农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征农户生态认知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均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也会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认知三个维度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综合影响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感知行为控制(0.354)行为态度(0.342)主观规范(0.252)。另外,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对生态认知与退耕还林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与有支付意愿的农户相比,无支付意愿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正向影响的综合路径系数明显较高。研究结论:政府应该通过加大外部宣传和改善内部环境等途径提高农户的生态认知程度,进而不断提高农户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意愿和规范农户退耕护还林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农户生态养殖意愿的形成机制,对促进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应用,推动养殖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和道德激励理论(NAM)的整合框架,文章以江西省、湖北省和云南省527个水禽养殖户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生态养殖采纳意愿的形成机制。[结果]农户生态养殖意愿受到利己和利他动机双重影响,且利己动机的影响更大;态度对农户生态养殖意愿的提升作用最强;农户的过去习惯虽对其生态养殖意愿无显著影响,但会通过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产生作用;后果意识和责任归属通过个人规范间接提升农户的采纳意愿。[结论]政府激励农户采纳生态养殖模式时,要兼顾农户的利己与利他动机,一方面要培养农户进行生态养殖的积极态度,强化其对生态养殖模式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户非生态化养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教育;重视相关群体对农户养殖行为的影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增强农户对环境问题的普遍认识,培养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促进生态宜居和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调动农户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至关重要。而农村生活垃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方面和内容。因此,文章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为例,基于2021年CLES数据,采用Orderd Probit模型,通过中介效应,研究不同类型的群体规范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非正式规范中村规民约、邻里效应和名誉约束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正式规范中宣传教育、奖惩措施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显著;(2)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存在家庭收入水平和性别异质性;(3)环境认知在群体规范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据此,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性别的农户群体实行适宜的规范措施,以提高农户的生态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规模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行为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冀、鲁、皖、鄂4省1372份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农户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存在规模经济效应;(2)地块数和区位条件是限制小规模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客观因素,在土地规模短期不能扩大的情况下,秸秆还田技术不具备普适性是该项技术推广受阻的重要原因;(3)配备秸秆还田服务人员机构,有针对性地对小规模男性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和经济感知,能显著促进小规模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结论:应从改善机械作业条件,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改进秸秆还田技术,降低技术采纳成本;培育秸秆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户认知等方面着手,有效推广秸秆还田的耕作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面对日益突出的农业面源污染及耕地质量下降问题,乡村旅游地的地域生态优势对于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农户采用亲环境行为已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方法]文章基于江西省婺源县317份调研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亲环境行为的意愿作为研究主体,并分析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1)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采纳意愿较高。(2)农户个体特征中农户年龄;家庭禀赋中家庭总人口变量;认知特征中推行必要性、风险认知、技术认知变量;社会网络中种植大户、乡村精英及合作社变量;外部环境因素中政府技术支持、市场价格及游客交流均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采纳意愿有显著影响。[结论]应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农户进行技能培训,积极培育年轻一代农户对提高农户亲环境行为采纳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与参与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项目不同,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有更大的自主性,因此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背景下,加强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的意愿,并识别出影响因素,寻求提高农户市场化生态补偿参与意愿的发力点。[方法]文章基于贵州省仁怀市208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从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农业经营特征和农户行为态度四个方面研究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整体较高,81.25%的农户表示愿意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家庭务农人数越多、家中有村干部、平地数量越多、坡地数量越少、对坡耕地经济收益越不满意、认为水质下降对作物产量影响越严重、越认同参与生态补偿可获得荣誉感的农户,越愿意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结论]增强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意愿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保障和提高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后的经济收益;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增强农户参与市场化生态补偿的荣誉感和参与感。  相似文献   

15.
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是保障农村农地生产运作的重要屏障。"个体参与"模式下的农户经营响应决定着农田防护林建设成效,生态效益是否持续性产出取决于农户的经营行为。文章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利用新疆1106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构建农户农田防护林经营行为响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农田防护林经营行为响应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农田防护林经营行为响应遵循着计划行为理论"认知-意愿-行为"的逻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3个变量构成了农户认知,对行为意愿产生正向显著影响;(2)农户行为意愿受行为态度的影响程度最大,主观规范影响次之,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最小;(3)农户行为受认知的影响不显著,行为意愿在农户认知与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4)外部环境中的组织支持在农户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组织的支持力度成为农户参与经营的关注性因素;(5)农户的生态认知水平对其经营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邻里亲友的良性示范以及自身拥有充足的能力等因素有助于其响应农田防护林经营。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政府应当宣传号召农户参与农田防护林经营,提升个体生态认知水平,树立典型模范与优化政策环境来规制农户经营行为;设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培育农户营林技能以及发展复合型林产业来推进农户响应农田防护林经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农户作为生态农业技术最直接的采纳者,其对生态农业技术有着独立的选择权,农户是否采纳生态农业技术直接影响到该技术的推广效率。稻虾共养技术实现了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相协调,该技术符合生态农业技术的要求。因此,文章以稻虾共养技术为例,通过分析江苏省和湖北省稻虾共养技术推广情况,以期提高农户对稻虾共养技术的采纳行为,并重点从政府培训、农户技术认知、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和社会网络等五方面研究其对农户采纳稻虾共养技术的影响。[方法]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Bootstrap方法,基于江苏省和湖北省共612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培训、技术认知对农户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1)政府培训次数和政府培训有效性对农户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培训及时性对农户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效果不显著;(2)其内在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政府培训有效性可以提高农户技术认知水平,降低其技术应用风险,最终促使农户产生技术采纳行为;(3)户主是否村干部、是否加入合作社等对农户采纳稻虾共养技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和耕地块数对其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政府培训能够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并且政府通过技术培训,可以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业技术的认知,进而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农牧交错带监测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同时评估了草原生态补奖对生态保护和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提高了草原生产力,使得草原植被状况明显好转,生物多样性有所提升,有助于改善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二是草原生态补奖实施地区农户收入明显提升,但是草原生态补奖暂未起到增加农户收入的政策效果,并且对农户的收入效应还会受到政策落实程度的影响,政策落实程度越高,农户的收入效应越明显;三是在作用机制上,草原生态补奖通过影响农户的粮食耕种面积和养殖规模来影响农户收入;人工饲草项目减少了农户的粮食耕种面积,舍饲棚圈项目降低了部分农户的养殖规模。本文的结论意味着,在提高草原生态补奖标准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强草原生态补奖配套设施的建设,鼓励农户养殖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实现草原地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江汉平原地区1 023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探讨生态种养模式采纳者是否能拥有更高的农业劳动力质量,以期为如何缓解我国农业劳动力质量约束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方法 文章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分析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决策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法探究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强度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结果 (1)采纳生态种养模式需要更高的家庭农业劳动力质量水平,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的农户比其未采纳时农业劳动力质量高23.65%。(2)从采纳强度上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强度越高的农户拥有的农业劳动力质量越高。结论 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加大生态种养模式研发与推广的力度,引导农户适度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吸引高质量劳动力回流,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信息要素纳入生产模型中分析了信息对农户采纳新技术的影响,并从强、弱关系的视角理论分析了农户社会网络对获取技术信息的影响机制,以淡水养殖户微生物调水技术采纳为例,建立计量模型检验理论假说,研究发现:掌握新技术信息显著正向影响农户采纳技术;在中国农村的社会背景下,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假设"不能完全解释农业新技术信息传递机制,表现在:强关系对农户获取技术信息有显著正向影响,弱关系对农户获取新技术信息没有直接促进作用,其发挥作用需要借助由强关系充当的关系桥;弱关系在信息流动中的作用不一定大于强关系,在横向和纵向网络中,强关系对农户掌握新技术信息的直接促进作用更为凸显,而在斜向网络中,弱关系通过关系桥对农户掌握新技术信息的间接促进作用更为凸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信息要素纳入生产模型中分析了信息对农户采纳新技术的影响,并从强、弱关系的视角理论分析了农户社会网络对获取技术信息的影响机制,以淡水养殖户微生物调水技术采纳为例,建立计量模型检验理论假说,研究发现:掌握新技术信息显著正向影响农户采纳技术;在中国农村的社会背景下,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假设"不能完全解释农业新技术信息传递机制,表现在:强关系对农户获取技术信息有显著正向影响,弱关系对农户获取新技术信息没有直接促进作用,其发挥作用需要借助由强关系充当的关系桥;弱关系在信息流动中的作用不一定大于强关系,在横向和纵向网络中,强关系对农户掌握新技术信息的直接促进作用更为凸显,而在斜向网络中,弱关系通过关系桥对农户掌握新技术信息的间接促进作用更为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