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应用粮食生产波动性测定方法对红黄壤地区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前期的粮食波动性进行了测定,指出了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越发达粮食生产波动性越大,并且这种波动性趋于扩大。最后作者就弱化该区域粮食生产波动提出了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2.
经济发达地区粮食持续发展之路——研究推广“三省二高”轻型栽培技术陈印军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加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趋于下降,粮食生产出现了由过去的精耕细作,走向粗放式耕作的趋...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中指出:“要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广开生产门路,实行‘以工补农’;”“在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合同定购数量应保持稳定,主要通过乡镇企业‘以工补农’方式,对生产和交售粮食的农民给予合  相似文献   

4.
云南粮食主产地区演变的特征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划分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功能区。作为国家粮食产销平衡区,云南粮食生产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本地区粮食基本自给。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多元开发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粮食主产地区总体呈现"小稳定、大变动"的调整演变格局。文章通过对云南各地区地貌、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占有量等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粮食主产地区呈现向坝区集中、由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向播种面积大的地区转变、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存在显著的粮食商品化差异等特征,粮食主产地区对云南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贡献和影响力日益增强。该文通过对成本收益、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等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人地矛盾突出、与粮争地,"重农抓粮"考核机制不完善分别是云南粮食主产地区变化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和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东部发达区农业地位与功能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应用近10年统计资料,并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例,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快速下降,但由于非农产业发展快而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慢,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比全国还要低且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东部发达地区在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农户以非农收入为主阶段,农业在总体上呈现停滞不前现象,工资性收入正在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迅速下降,东部发达区已经成为粮食短缺地区,并且粮食缺口还在加大。文章进而对这种变化规律的可能影响及相应对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粮食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粮食生产萎缩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国各方面的严重关注。在全国粮食生产已实现恢复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北方原来缺粮区的粮食生产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的形势下,这一地区的粮食生产却继续徘徊下滑,且其影响有逐步蔓延扩大和加深的趋势。笔者认为,沿海发达地区以粮食生产滑坡为标志的农业萎缩问题,是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的反映,它在沿海发达地区暴露得更早、更集中和更突出。这一问题的解决,对实现全国粮食的持续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1995—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灌溉设施、等级公路、等外公路对中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国家层面,灌溉设施、等外公路对中国粮食种植有促进作用,加入WTO降低了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在省际层面,灌溉设施能够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但对东部地区粮食作物种植有负向影响;等级公路对中西部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有负向作用;等外公路促进了中部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灌溉设施和等外公路,并将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地区灌溉设施倾斜;在运用国际市场保障国内食品和粮食安全的同时,防范粮食进口对本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冲击。  相似文献   

8.
米袋子钱袋子──广东重视粮食问题启示录刘霄,王云峰“钱袋子”鼓了,“米袋子”瘪了。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这种不协调状况,终于在去年得到了扭转。1994年,广东粮食生产在历史罕见的大灾之年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166.4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6亿公斤。这...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收益与农民收入直接相关,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分析了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现状,以小麦、玉米为例探究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收益,并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粮食作物生产仍表现为成本高,收益低,农民播种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面临形势严峻,但陕西省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该文还提出了提高农民耕种积极性、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生产成本收益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达地区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对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高庆忠,成庆炎(一)当前,对我国的粮食问题人们已经有了较为客观、清醒和一致的认识: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粮食不可能依赖进口;目前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受自然条...  相似文献   

11.
吕杰  杨奕 《农业经济》2001,(6):7-10
辽宁作为“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重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作为北方沿海工业大省的辽宁,在“八五”期间,终于了长期依赖调入粮食解决供给的局面,实现了粮食总量的基本平衡,部分品种还有调出,打破了“大工业,小农业”的格局。但从总体上看辽宁农业生产还不够稳定,年际间丰歉波动较大。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深加工需求的增长和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粮食及整个农产品的总量供给标准和结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提出一个十分现实而严肃的课题,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如何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粮食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2000~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地理联系率、区位熵指数和莫兰指数等计算,分析我国粮食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趋势,并从演化经济地理视角探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供给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一是我国粮食种植业的地理集聚程度表现出稳步增强的趋势,不同粮食作物地理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区域间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差异不断拉大,部分粮食作物生产趋向高度集聚在少数特定粮食主产省(区);三是随着我国"粮食生产—人口承载"的地理联系率持续走低,粮食产销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日趋凸显;四是我国粮食种植业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但不同粮食作物生产的空间关联程度差异明显。为此建议,要从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深入推动粮食集聚化生产和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等方面着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供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松江在发展家庭农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被认为是可以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推广和复制的“松江模式”。通过对该地区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可以为发达地区家庭农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方法 基于2017年上海市松江区943个家庭农场的问卷调查数据,文章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不同经营规模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进一步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结果 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达到0.922 6,且适度中规模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最高,家庭农场主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和经营家庭农场的年限以及家庭农场主的父辈是否经营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种植制度的选择等对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言,必须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因地制宜推进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家庭农场主对稻田进行3年1次轮茬,在改良后的土地上种植二麦。  相似文献   

14.
记者在吉林、江苏、河南等粮食大省调研了解到,尽管国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但粮食主产区财政资金紧张状况未得到改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越多,经济越落后,陷入“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的怪圈。  相似文献   

15.
轻型栽培技术与粮田规模经营——关于浙江东阳蔡卢村改革实践的思考何垒宋浩被称为“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上的一场革命”的粮食作物轻型栽培技术,在经过几年试验、示范之后,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发展迅速。目前,有关这项新的耕作方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技术优越性上,而对...  相似文献   

16.
一、加强粮食生产调控力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上了几个新台阶。 1984年和 1990年还先后出现了局部的“卖粮难” ,似乎我国粮食问题已经过关 ,不少地区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 ,结果粮食价格与其他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越拉越大 ,种粮效益低 ,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这一失误 ,影响到 1992年以后的改革 ,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急于把粮食全面推向市场 ,严重地影响了粮食工作的“三个稳定、两个平衡”的实现 ,而且还引发了 1993年冬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粮价暴涨风波。这个深刻教训 ,证明越是放开越要加强对粮食…  相似文献   

17.
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是太湖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太湖地区的水稻生产,自晚唐以后又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探讨太湖地区水稻的亩产量,对於了解我国古代水稻生产的最高产量水平和古代江南的农业发展情况,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於我国古代粮食亩产量已有不少研究,但对於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由於限於资料,故本文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於宋、明、清三个时期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双碳”目标下为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找准减碳动能和路径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粮食种植统计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从化肥、农药使用等6个碳排放源测度碳排放水平,基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视角考察其减碳机理。结果 (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粮食生产中的碳排放水平,数字经济每提高1%,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7.8%,经过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可信;(2)数字经济在粮食生产中的碳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一是在中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其减碳作用更大也更显著,二是在地形平坦的平原的减碳效应明显大于土地禀赋稍差的山地、丘陵地区,三是2015年实施的化肥“零增长”政策显著强化了减碳效果;(3)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粮食种植规模化、专业化的“结构效应”,是数字经济削减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结论 作为新兴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快速延伸和渗透到粮食生产环节,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粮食生产低碳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南宁地区是个农业大地区,全地区12个县(市)173个乡镇,总人口552万人,耕地面积63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双季达730万亩左右。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南宁地区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实施了粮食生产“四个人”工程后,不仅使粮食生产获得了连续四年增产丰收,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优质品种生产向基地化、产业化发展,市场供应的粮食优质品种增多,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需要。一、近年来优质谷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南宁地委、行署近年来为了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消费质量的需…  相似文献   

20.
<正>江苏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也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唯一实现省域粮食自给的省份。作为经济和农业大省,江苏粮食的持续稳定发展,既为全省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有力的支撑。但粮食连年增产后,也出现了卖粮难、增产不增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受损等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水稻和小麦是江苏省最主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也是全省居民最主要的口粮作物。"十二五"期间,水稻、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