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从产生源头进行治理的垃圾分类热潮。采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与分类意愿现状进行研究,得出垃圾分类行为与分类意愿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提高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与垃圾分类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对此,国内外已经做了很多研究,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应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推行垃圾分类标准,加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与分类监管,还应建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垃圾治理问题我国决定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德国的垃圾分类法律和制度经验比较领先,其重点是前端控制,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对我国的立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国内外垃圾分类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研究了福州市垃圾分类现状和垃圾分类政策落实困难的原因,探讨了在垃圾分类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难题,提出了垃圾分类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完善路径,为其他地区垃圾分类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的规定把垃圾进行分类搬运、储存和处理,从而转变为社会公共资源的过程。本文基于史密斯模型对垃圾分类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垃圾分类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美丽中国”背景下,垃圾分类广被宣传和实践。农村垃圾分类回收作为垃圾攻坚战的重要一环,是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主线,揭示农村居民分类行为与分类意愿现状,发现在垃圾分类行为和分类意愿之中存在悖离关系,据此在政策和机制角度为农村居民垃圾分类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有效模式对推进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集体行动逻辑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按照服务供给主体的不同,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分为村民自主供给、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多元共治4种主要模式,通过对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地调查,深入剖析和比较了4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实践模式。研究发现,4种模式各有利弊,适用条件也不尽相同。村"两委"群众基础好、有资金支持的村庄适宜推行村民自主供给模式;政府治理能力较强的乡镇适宜推行政府供给模式;政府治理能力较强、市场竞争相对充分的乡镇适宜推行市场供给模式;各相关主体有较高的资源禀赋,且有完善联动机制的乡镇适宜推行多元共治模式。  相似文献   

8.
朱宁  秦富 《农村经济》2023,(5):89-95
目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行为与标准的悖离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利用CLES的2420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探明了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调研地区出现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有分类意愿、无分类行为,有分类意愿和行为、实际未分类,有分类意愿和行为、二分类,有分类意愿和行为、三分类等四种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的情况,后三种情况均是农村居民在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认知上出现了偏差。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奖惩措施、法律法规信任度以及了解程度等主观规范变量和感知行为控制变量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一致。在农村居民认为有分类行为的前提下,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作为感知行为控制变量显著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不分类或标准分类、二分类或标准分类。基于此,提出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分类指导、法律法规保障以及提升农村居民了解程度等促进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源头分类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思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收官之际,面对经济型政策效果持续性不强问题,迫切需要重视环境、健康及技术信息等非经济型政策的干预功能。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状况,以太湖流域为案例区,通过开展行为实验,探讨信息干预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效果,且技术信息干预效果强于环境信息和健康信息,可见农户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是提高垃圾分类效果的重要前提;对不同垃圾类别而言,信息干预效果存在异质性,其中,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环境信息干预效果最为显著,对于有害垃圾,技术信息干预效果最为显著;研究还发现,和谐互助的社区氛围也是信息干预产生显著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各地政府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应当按照“技术信息干预—环境信息干预—健康信息干预”的优先序进行,但也应结合当地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明确欠缺分类的垃圾类别,因地制宜地选择信息干预内容,同时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营造良好和谐的社区环境,高效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户的演化逻辑与分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历史视角讨论了农户的演变与分类问题。指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内卷"模式,农户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和作为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发生的变异,以新的劳动价值观为基础的"拐杖"逻辑与农户演化规律。并对农户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指出了各种农户的基本特征与演化趋势。从演化的角度证明了适度规模的、劳动和资本密集的、高效的家庭式农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的货币损益计量角度出发,运用费用评价法、后果阻止法和市场价值法就蓝藻事件对无锡市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影响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表明,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的3年内因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给无锡市带来的经济效益为4 276.49万元。  相似文献   

12.
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的重要方面。本文基于全国五省实地调研,以针对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研究的A-B-C理论为基础,构建多元有序logit模型,探究中国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垃圾治理成效提供政策支持。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态度、认知水平、垃圾处理状况满意度等主观因素,以及距离垃圾收集点的远近、是否及时清运收集点垃圾等外部条件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且主观因素相对于外部条件具有更强的行为解释力。基于此,改善农村地区垃圾治理状况,关键在于增强农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必要性和严峻性的认识,积极转变垃圾分类态度,与此同时,应加快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对垃圾处理状况的满意度,促使内在垃圾分类意识有效转化为外在垃圾分类行为。  相似文献   

13.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促进生态宜居和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调动农户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至关重要。而农村生活垃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方面和内容。因此,文章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为例,基于2021年CLES数据,采用Orderd Probit模型,通过中介效应,研究不同类型的群体规范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非正式规范中村规民约、邻里效应和名誉约束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正式规范中宣传教育、奖惩措施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显著;(2)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存在家庭收入水平和性别异质性;(3)环境认知在群体规范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据此,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性别的农户群体实行适宜的规范措施,以提高农户的生态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青浦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及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依据,以示范街镇创建为抓手,聚焦破解城乡垃圾难题,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倒排时间节点,实施挂图作战,举全区之力推进垃圾分类落实,在改善城市环境、树立青浦形象、提升社会文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垃圾问题日益凸显,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了浙江省推进垃圾分类进程的各种实践,提出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自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大幅上升,极大改变了农民行为方式和乡村治理格局。文章基于2022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使用扩展Probit回归、KHB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考察了互联网对不同类型农民的差别化效应。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可以促进农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且该结果具有很好的稳健性;互联网通过认知引导和社会资本提升来促进农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对于其他中介变量,环境认知和社会规范所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大;互联网对于普通农户分类行为的正向影响比干部户更强,对二兼农户的作用比一兼农户更大。因此,政府应重视互联网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借助互联网的宣传和影响,引导农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实践。  相似文献   

17.
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最有效率的经营模式之一。文章对我国家庭农场概念及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家庭农场规模的经济效益、成本降低效益以及风险降低效益进行详细分析。该文通过构建规模效益分类模型,运用经济学均衡理论研究影响农场规模的主要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方法得到影响规模效益的因素。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农场的规模效益进行分类研究,为我国发展家庭式农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确立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认识与行为模型指标,通过构建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认知和行为结构模型,以农林类高校大学生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SPSS24.0、Amoss23.0等分析工具,对影响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行为的各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运用计划理论研究大学生的垃圾分类认知对其参与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是合理和适用的,揭示了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行为选择遵循"行为认知→行为意向→分类行为"的逻辑。(2)大学生行为态度、主观准则、感知行为控制、情感体验四个变量对行为意向和行为响应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行为意向在大学生行为响应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行为响应受控制认知影响最大,行为意向第二,主观准则第三,行为态度第四,情感体验影响力最弱。(4)从观测变量的影响效应来看,垃圾分类设施情况、知识情况、参与花费时间、精力和空间资源等因子对行为响应影响最大。(5)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行为意向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实际行动,但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整体意向还是较高的,只要提高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热情和兴趣、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的价值等,就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文章在理论上具有一定创新性,研究结论与建议可为高校进一步普及推广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尽管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但是仍然给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在农村,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与城市相比,虽然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较少,但由于农户环保意识薄弱,因此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分析了当前驻马店市近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为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的地区往往是土地利用分类研究的首选地区.南海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珠江三角洲,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以南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的初步研究,尝试建立了南海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南海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在现行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南海土地利用的实际,提出的一个三级续分的分类体系.其中包含了4个一级类型,21个二级地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