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文明先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点名"天价彩礼",说明中央已经高度关注这一问题。通过对发生在身边的高价婚姻进行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农村婚姻如此"重金"的原因。解决高价婚姻问题,需要多方发力,才能让彩礼回归到"礼"的本源。  相似文献   

2.
需求和供给是决定林业生产的两个主要方面,对需求和供给的准确预测,可以使我们掌握木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情况和影响因素,自觉运用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主动地调节市场,指导木材生产和消费。由于需求和供给对林业商品生产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木材需求和供给的研究,1986年,瑞典林业经济学家斯泰罗曼(STYRMAN)等,根据联合国有关35个国家的资料,在科学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源、价格和国民收入等最基本的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一个木材  相似文献   

3.
政府和市场这两大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都存在相应的困境,因此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市场力量进行投入,鼓励农民自主供给,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供给模式,尽可能满足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4.
彩礼是我国传统婚嫁礼仪之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彩礼金额逐年上涨,农村地区彩礼数额过高的现象较为突出。以甘肃省平凉市M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探讨了高额彩礼形成原因及其对村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村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国内需求疲软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影响农村需求的两个直接因素——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消费意愿,都和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强化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对建立农村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研究提出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和方向。研究方法:基于微观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和实践,从中国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入手,分析中国土地市场供需信号传导、市场主体构成和市场供需平衡,探求推进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成为土地市场中的主体并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了中国土地市场的特殊性。政府与市场的进退,关键考量是政府对土地市场的把控能力能否优于建设一个相对竞争充分的土地市场。(2)土地市场供需信号失灵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土地要素让渡市场,一方面市场失灵导致企业追求高利润过滤真实需求信号而不受市场之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市场定位放大市场有偏信号,两者共振,形成土地市场整体的有偏预期,共同引起土地市场失衡。研究结论:推进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关键是引导土地市场向满足公众真实需求的方向转化、生产企业向转变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向的转变;(2)重点是逐步实现土地征收市场与土地让渡市场的对接,实现土地供需信号畅通传导并有效指导企业开展满足公众需求的生产活动;(3)方向是弱化政府在土地要素让渡市场和征收市场中的市场主体地位,强化并发挥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管理、监督和调控的作用;(4)途径是继续强化和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规划、土地市场、土地供应、农地制度改革中的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农户认知的视角,根据湖北省27个农村社区513家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认知与农户参与减灾公共品供给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灾害损失认知与减灾需求认知对其参与减灾公共品合作供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这两种认知反向影响农户对减灾效果和供给的满意度。因此,政府应建立有效的农户减灾需求表达机制,以农户需求为出发点,刺激农户参与合作供给的意愿,进而提高其对政府或村社组织减灾工作的满意度,改善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  相似文献   

8.
通过安徽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调查,总结其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特点,分析现行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建立健全需求表达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创新农村公共产供给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分析河北省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所持态度,研究探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建立多元供给体制;提供规模化的高效率行政管理服务;提供切合实际需求的公共服务;构建农村居民需求表达机制,搭建其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平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文化需求多样化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一直以来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忽视了对农民文化需求偏好及发展态势的研究,影响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分析研究农村文化需求偏好和发展态势,为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农户分化视角,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农贷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了重新解读,研究发现:"新常态"下,普通农户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两类信贷需求不足;创业型农户各类资本较高而容易获得两类信贷青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等原因难以获得正规信贷;正规信贷供给的收入导向特征明显,非正规信贷更能贴近并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信息对称等变量对信贷供求两端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的启示在于:中国农贷市场应有机整合正规信贷与非正规信贷的比较优势,并大力推进普惠信贷体系建设,优化供给侧结构;同时,农贷市场应主动适应农户信贷需求的动态演变,特别应深化农村产权资产抵押担保融资改革,加强农村领域的金融知识普及,进而实现农村金融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助推农业现代化及全面小康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已有对农村社会保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制度和组织层面并侧重于供给方面,本研究利用经济学工具对农村社会保障品的供求及均衡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作为半公共物品的农村社会保障品的供给主要由政府完成,对供给行为的考察重点放在了社会风险、财力和传统保障形式等方面.对农民需求决策的考察主要采用了效用理论,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缴费金额、...  相似文献   

13.
知识的需求方和知识的供给方是构成企业知识市场的两个关键要素,企业知识市场中存在着知识需求和知识供给间的匹配问题.本文在对企业知识市场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知识市场中知识供需间的匹配问题进行分析。从知识市场四个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知识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忠 《农业经济》2012,(10):6-8
农户是农业科技知识的最终采用者和使用者,农户的科技需求应该是农村科技供给、农业科技市场发展的依据和基础。本研究在实地调查山东农户科技需求的基础上,实证性地分析了目前农村的政府公益性的科技供给、大众传媒、农村科技市场、农户科技自助四种科技供给模式的优缺点,探索针对农户科技需求的农村科技供给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陈爽  张艳 《农业经济》2007,(6):42-43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总体供给大于需求、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大、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然后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劳动力素质、观念意识和弱势地位三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劳动力控制数量、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和完善就业市场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西方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基本情况1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徐小青 (2 0 0 2 )、王小林 (2 0 0 2 )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从政府举办的农村公共服务机构与非政府农村公共服务机构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研究表明 ,家庭承包制实施以来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发生了变化 ,制度本身的变化是从原来的人民公社时期的强制性制度安排 ,发展到现在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和诱致性制度安排并存 ,其基本特征是供给主体不再局限于农村基层政府 ,在部分发达地区出现了农民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的非政府供给主体 ,非政府供给主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对河北省644个农户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性,农民参与意愿普遍较低;公共产品的特有属性和经济与文化因素对农民的供给意愿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调查分析,本文提出了增强农民参与意愿,构建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系统梳理上海市土地市场体系结构,分析上海市各类土地市场在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其他城市和地区土地市场供给侧改革经验,提出上海市土地市场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描述分析和政策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上海市土地市场已经发展为实体与指标结合、城市与农村共存的复杂体系,同时存在指标市场发展薄弱,实体市场中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分割,一级市场垄断过强,二级市场发育程度低等问题。研究结论:上海市土地市场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有政府职能转变、摒弃垄断供给、构建多元土地供给格局、土地供给多元价值取向和差别化精准供地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集体行动理论基础上建立理论框架解释村庄特征影响村民形成集体行动,进而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在机制;利用CGSS村级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说.研究表明,村庄规模显著负向影响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村庄密度显著正向影响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而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社会关联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土地流转问题既是经济性问题,又是社会性问题,土地流转的有序运转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根据土地流转市场状况,目前很多农户的土地流转是通过土地流转市场之外进行的,在这种脱离市场情况下的土地流转是否符合目前的土地流转趋势,是否可以给农户带来明显的效益,这些都是亟待考察的问题。不同地区土地流转不同,所以,河北省的土地流转与收入的关系不能严格按照其他省份的调查数据来推断,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文章根据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所辖的农村进行土地流转调查,采用排序Logit模型研究了土地流转供给、需求收益状况。结果表明:土地流入降低了农户的收入。这说明目前的土地经营还没有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局部、零星的土地流转对于农民收入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只有大规模地进行土地流转与集中经营,才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从而产生土地流转的效益,明显使得这部分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土地的再转包对农户家庭受益影响是正向的、土地流出可以提高农户收入,农户收益的提高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农业耕种的效率低下,外出打工的高收益,促进了农户们放弃自己的土地进程务工,在土地流出中获得较高的转包收益;二是农户在对外打工中获得较高的收益,且该收益要高于农地经营的收益。这两部分收益形成了将土地流出农户的家庭主要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