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加新型城镇化不是城市规模的简单扩张,重点在于要把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如何真正实现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影响市民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的退出因素有:(1)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承载力不足;(2)宅基地退出后的保障性风险;(3)黏附社会功能的户籍制度阻碍;(4)补偿方式单一。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议:(1)推进住房保障政策,增强市民化能力;(2)健全各项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3)明确宅基地权属,确认和保护农民利益;(4)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5)制定多样化的补偿方式,合理设计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质在于其从农村中彻底退出并融入城市社会,城市住房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退村进城"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政策层面,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以及城市住房保障政策部分失灵,致使农业转移人口既无法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以满足进城租房购房的资金需求,又难以得到住房保障支持;在市场层面,房价收入比过高;在社会层面,社会资本匮乏;政策、市场、社会的选择性排斥加剧了农业转移人口住房解决难度和市民化漂浮困境。基于此,应允许承包地、宅基地、集体资产可抵押以及市场交易,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交易体系,以增加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形成对农业转移人口"退村"的推力;实施差异性住房保障政策、建构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市场主体市民化支持机制以及增加资本建设,形成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拉力。在综合运用政府力量、市场力量以及社会力量解决住房问题基础上,探索新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本文构建了农村宅基地退出的驱动力分析框架,揭示了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农村宅基地退出受到推力和拉力两种力量的共同驱动。其中,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推力包括农村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推力、乡村空间整合与重构的推力、农村宅基地功能变迁的推力、农村宅基地财产权价值实现的推力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演变的推力;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拉力包括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拉力、农村转移人口"离土离乡"的拉力、农户居住生活空间需求层次提高的拉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拉力和宅基地退出相关政策实施的拉力。文章为探索和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完善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市民化是解决我国农村转移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影响市民化的制度性不利影响将减弱,未来制约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门槛将逐步拆除,而功能性社会排斥将成为制约市民化的重要因素。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研究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到影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推动市民化进程,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程度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典型村庄调研,分析不同地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程度和成因,为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和乡村振兴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调研村庄宅基地闲置现象普遍,2018年闲置程度平均为10.7%。(2)各地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差异明显。分区域看,东部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最高,中部村庄最低;分城乡区位看,村庄离城市距离越远,宅基地闲置程度越高;分地形看,平原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最高;分是否为贫困村庄看,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随村庄贫困程度的加深而升高。(3)宅基地闲置是乡村人口结构变化与宅基地利用失衡的结果。长期外出务工、城镇有住房、"一户多宅"、宅基地损毁引起宅基地闲置的成因占比依次下降。(4)农村宅基地闲置受乡村地域内外宏微观因素综合影响,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引起的就业非农化、人口市民化是宅基地闲置的直接动因,现行城乡二元制度和宅基地管理制度是宅基地闲置的根本原因。研究结论: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需要因地制宜推动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健全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创新城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严重制约了市民化进程,也延缓了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但关系到"三农"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的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排斥,包括就业市场的排斥、制度排斥、社会心理的排斥、政治以及经济排斥,并结合包容性发展理念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陈燕鹤  王佳 《山西农经》2023,(12):148-150
在我国农村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宅基地管理经历了多次制度改革,管理中遗留的问题也比较多。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推进中,农村宅基地管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三权分置”是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明确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解决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利,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合理化,对于提升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造成大量农村宅基地闲置或低效利用,加之宅基地布局散乱、基础设施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以景泰县为例,在测算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的基础上,应用加权Voronoi图进行农村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空间热点分析,探究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向与发展的路径策略。结果表明,景泰县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为876.16 hm2,整治潜力较大;农村建设用地适宜性整体较好,但各区域的差异较大,划分为适宜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区,并针对性地提出管控策略,为更好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典型村庄调研,分析不同地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程度和成因,为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和乡村振兴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调研村庄宅基地闲置现象普遍,2018年闲置程度平均为10.7%。(2)各地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差异明显。分区域看,东部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最高,中部村庄最低;分城乡区位看,村庄离城市距离越远,宅基地闲置程度越高;分地形看,平原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最高;分是否为贫困村庄看,村庄宅基地闲置程度随村庄贫困程度的加深而升高。(3)宅基地闲置是乡村人口结构变化与宅基地利用失衡的结果。长期外出务工、城镇有住房、“一户多宅”、宅基地损毁引起宅基地闲置的成因占比依次下降。(4)农村宅基地闲置受乡村地域内外宏微观因素综合影响,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引起的就业非农化、人口市民化是宅基地闲置的直接动因,现行城乡二元制度和宅基地管理制度是宅基地闲置的根本原因。研究结论: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需要因地制宜推动闲置宅基地整治利用、健全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创新城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0.
农民权益保护视角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实践中所实施的宅基地退出模式尽管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有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但其弊端是行政色彩较浓,大多是政府主导型宅基地退出模式,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受损严重。因此,应从完善宅基地退出的立法、完善宅基地退出的相关法律制度、打破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提高农民在宅基地退出中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层面分析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区域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区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力,为土地利用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以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模式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由于农村居民点土地缺乏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越粗放。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财政支持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驱动力不同,可分为城镇化驱动型、规划政策引导型、混合驱动型和尚未形成用地节约集约的起步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正金湖县作为江苏省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路径,引导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取得了明显效应。目前,全县共退出农村宅基地775户、退出宅基地面积1158亩,使沉睡的农村土地资源变成了发展的"活资本",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添了新鲜活力。把握原则,稳妥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宅基地退出机制解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介平 《中国土地》2012,(12):55-57
当前,农村宅基地利用中普遍存在规模大、面积超标、一户多宅、闲置低效利用以及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居民点面积不减反增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了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压力。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缺失是目前宅基地利用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以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宅基地退出机制,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破解"保发展、守红线"两难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宾 《山西农经》2014,(3):22-24
<正>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人口城镇化速度远远慢于土地城镇化。2012年,我国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到52.6%,而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5.3%,二者相差17个多百分点。因此,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其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四化同步",富裕农民和繁荣农村;有利于推动经济  相似文献   

15.
<正>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是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全面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乡人民的生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并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  相似文献   

16.
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不断扩大居住证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效机制,尽快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最终实现"两率"并轨,使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同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同时,要按照依规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市场化退出机制,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带来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转移,这种转移多以大量农村人口半退出的方式进行的,但真正完全退出的农民城镇化并不是很多。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农民身份如何变更、农村人口如何退出、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与农民最息息相关的土地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农村土地问题进行分析,明晰农村土地问题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重点从土地制度创新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宅基地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中带有强烈福利性质的两种制度安排,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的"住房"和"吃饭"两大基本问题。然而,随着城镇化加快,我国现有宅基地制度的基本问题和矛盾在现实中不断升级。问题升级宅基地的福利性分配和无偿使用,导致出现农村人口减少和村庄用地扩大并存的悖论。在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问题,其实质是农民没有土地"退出权"。本文对退出权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首先说明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趋势,然后指出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并进行法理分析,进而探讨农民的土地"退出权"问题。结果表明: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应赋予农民土地"退出权",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市民化。本文总结已有文献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改变农村宅基地闲置低效利用状态是全面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命题。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积极探寻农村宅基地退出与优化利用的新举措,但现行试点方案大多以行政手段推动实施,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农民退出闲置宅基地的积极性普遍低下。理论界关于农村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的现有研究,也存在研究覆盖面较为狭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应用性不强等问题。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与补偿机制,应该以宅基地优化利用与新型城镇化、承包地退出、新农村建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为着力点,畅通农村宅基地批量退出与零散退出的两大渠道,聚焦宅基地退出的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资金三个关键环节,重点解决宅基地退出改革的三大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