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年3月6日,石林风景名胜区以其举世罕见的岩溶峰林地貌奇观,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美学价值被国土资源部公布为全国首批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2004年2月13日,云南石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石林作为彝族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也拥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通过对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分析,对于协调其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与人文景观的开发、控制高峰期旅游容量以及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旅游问题一直是地质公园发展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文章以海口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为例,从区域发展背景、资源禀赋分析整合、旅游分区布局以及旅游项目指引四个方面探讨了总体规划阶段城市型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策略和建设控制问题,旨在探索一种较为实用的规划方法,从而完善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中的旅游规划内容。  相似文献   

3.
统计分析全国218个国家地质公园(不含香港国家地质公园)的区域分布、所在地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发现地质公园是中小城市旅游产业链构建和延伸的切入点。以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在旅游产业所体现的作用和价值,提出地质公园带动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小城市的经济建设提供突破口,从而实现经济建设质的飞越。  相似文献   

4.
西南地区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是最早提出地质公园这一概念的,也是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并批准建立地质公园的国家。从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国家级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的基本情况出发,提出实施西南地区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发展战略,这是开拓地质工作新领域,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开发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座以地质景观为主,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在分析了旅游资源特色和开发条件的基础上,对地质旅游开发的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和有序的保护开发地质遗迹,将开放式管理模式引入地质公园管理。文章阐述了地质公园开放式景区的含义、原则和意义,并以广西罗城国家地质公园剑江园区为例,从公园的规划与管理、地质遗迹的保护、科普解说系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服务设施、安全性、管理经费等6个方面探讨了建设地质公园开放式景区过程中的主要预见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地跨扬子克拉通、松潘一甘孜造山带及秦岭造山带三大构造单元.省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为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地质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和条件.四川省已经批准的国家地质公园数量已达12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但目前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分析四川省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地质旅游资源极具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完整性,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分析了目前嵩山地质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嵩山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应科学规划,突出地质旅游特色;完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地质旅游营销网络体系以及理顺嵩山旅游管理体制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圣地 共同财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的创新举措,总体设想是基于保护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资源,赋予旅游景区一个新的内涵,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本文从6个方面论述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意义,并对管理工作提出了4项要求,文末附列中国首批建立的11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名录并分别作出简介.  相似文献   

10.
九州飞鸿     
《浙江林业》2005,(4):32-32
广州建全国首个义务植树公园,合肥建“义务植树”登记卡,河南实行森林火灾扑救补偿机制,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获殊荣,扎龙湿地大火使丹顶鹤无处安家,沂蒙山区将建恐龙遗迹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1.
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特殊区域。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是我国地质工作的新进展,是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应首先做好规划、加强管理,并同时落实资金,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民众的地质公园意识。并强调建设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迹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质公园发展迅速,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以河南湖北两省为例,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少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政府重视不够,资金匮乏;地质公园内部管理体制有待更新。启示及建议:(1)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颁布;(2)提高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繁荣地质旅游;(3)以政府为主导,注重地质公园公益性服务;(4)建立地质公园信息服务网;(5)完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6)完善地质公园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13.
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级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路线法对重庆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内龙缸一石笋河园区、南三峡园区、黄陵峡园区旅游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并根据地质遗迹稀有程度和观赏程度的不同,将保护区分为特级保护区(点)、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根据地质遗迹分布及其价值特征,对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实行三级保护,并按等级制定相应保护原则;制定特殊地质遗迹保护方案,包括龙缸岩溶天坑保护工程规划、大安洞保护工程规划、石笋河保护工程规划和南三峡保护工程规划。建议在大力发掘地质遗迹保护区旅游地学资源潜在价值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和相关保障系统的建立,提高民众的旅游地学资源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地质公园生态文化培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地质旅游对于公园生态文化培育具有促进作用。以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构建以地质特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和人文生态文化为三大要素的地质公园生态文化体系,提出科普项目、解说系统和基础设施是公园地质旅游开发中表达生态文化的三大媒介。对地质旅游与生态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质旅游是地质公园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培育环境公民的有效手段,通过环境教育,提升环保意识,产生亲自然环境行为,从而建立公众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生态保护,培育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质公园在近十几年发展迅猛,未来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重心会向西部及西北偏移。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国地质公园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本文就中国地质公园分布特点着手,较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地质公园的演化规律及存在问题,希望对我国地质公园的创建产生一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福建政和蛙岩是一处罕见的大型崩塌地质遗迹,也是佛子山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蛙岩崩塌地质遗迹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崩塌遗迹的类型与特点,进而从资源对比、资源组合、区位条件、政策扶持角度分析遗迹资源开发的条件,最后设计地学科考、探险体验、农业观光三条旅游路线,为政和县的旅游开发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取距离省会西宁最近的青海大通国家森林公园为调查评价对象,实地进行详细调查,对其景点风景资源类型进行整合分类,确定自然和人文景源。按照《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景源质量、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利用三项基础情况进行评价,得出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综合得分为42.63分,评价符合一级国家森林公园标准。运用AHP法对大通国家森林公园的18个风景资源因子进行分析,景观资源对整体环境影响较大,地文、水文和生物资源是今后保护的重点,同时应加强对基础设施条件的投资力度,最后对其保护开发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为主题建立的公园.地质公园的建立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地质公园在发展过程中也显示出了诸多问题,妥善处理公园、遗迹、经济发展三方关系成为一种迫切需要.本文就如何加强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热带惟一第四纪火山地质遗迹,其类型多样、熔岩景观丰富、熔岩隧道奇特,具有较强的科考性和观赏性,但目前景区旅游产品以观光、餐饮为主,项目单一,景区收入以门票为主,团体客人贡献率过低,岛外客源市场严重不足.根据火山地质资源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国区规划和市场营销方面,提出海口石山火山群地...  相似文献   

20.
黄宇  罗艳菊  毕华  陈志杰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2):132-135,139
分析了市场导向的内涵,探讨了市场导向理论与森林公园开发的结合途径,研究结果认为市场导向型森林公园是二者有效结合的模式;总结出市场导向型森林公园具有盈利性、融合性、互补性的特征,提出了市场导向型森林公园的开发程序;最后,以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作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