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在大规模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由此引发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的生计保障。破解这一难题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在对辽宁失地农民生存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剖析辽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流失的原因,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失地农民生计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构建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地评价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研究方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析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建立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并对辽宁省昌图县部分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生活水平变化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昌图县调查的18户失地农民中,有83%的失地农民在失地后生活水平有所改善,17%的失地农民生活水平持平或略有降低。研究结论:本文建立的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可以较准确地评价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3.
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与现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地农民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制度,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抽样调查法、AHP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开发区内的失地农民具有相对高的生活质量水平;(2)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高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征地年份、失地农民的个体婚姻状况、职业状况、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失地农民生活质量问题是土地征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可为土地征收中相关的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设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通过对绵阳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失地农民问题以及绵阳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实践的评述,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需要征用大量农用土地 ,不可避免地产生失地农民这一新的弱势群体。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妥善地解决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活、就业、养老等问题 ,关系到征地工作的顺利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入手 ,分析了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利用江苏省469户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不足、物质资本缺乏、社会资本薄弱是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较差的主要原因。要提高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就必须提高失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给予失地农民合理、足额的征地补偿,发挥失地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的功能,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加大对失地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导致各地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再就业、权益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就业安置模式的多样化,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是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全面进步而言,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不仅有生存权,而且也有发展权。社会保障制度虽然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但是社会保障只能解决人们的生老病死等问题,而不能解决发展问题。大批失地农民肯定不能仅仅依靠最低生活保障而生活。为了让失地农民过上更舒心的生活,必须为失地农民提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搭建创业平台,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让失地农民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他们的收入增长和生活改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进程使众多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和发展都面临严峻的挑战: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张,会不可避免造成大量失地农民,而失地农民问题集中表现地失地农民的权益流失方面.失地农民的权益流失造成失地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很容易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失地农民的权益流失实际上暴露出失地农民利资本输出表达制度、农村土地间权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等尚存右诸多问题.我国应通过构建新时期的利益表达制度、构建新型土地产权制度等措施,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土地被征用后,大量的失地农民生活艰难.缺乏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从征地补偿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出发。并对征地补偿的现状及弊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由市场决定的失地农民补偿标准的必要性、合理性及设计思路,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金华市区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金红 《中国土地》2005,(10):11-13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而获取建设用地的途径,主要靠征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这样就会出现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被征用土地的补偿、再就业、基本生活保障,既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好,失地农民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出现了失地农民群体。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一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延缓城市化进程,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其再就业困难和生活艰难令人堪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富强,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本文认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用之义,并需要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失地农民的共同努力.在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同时,政府还应给予农民多种政策优惠和资金资助,支持中介机构为失地农民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引导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从而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主流社会的排斥、知识与技能的不足以及社会支持的缺乏,是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应为失地农民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与劳动法相关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是农村城市化过程必然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由于土地被征用,他们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障,因而为其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浙江省各市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分析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特征、难点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浙江省经验,为其他省推进城市化进程,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长株潭失地农民成长为一支较大的间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群体。本文通对长株潭地区九大典型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问,通过数据分析和总结,描述了长株潭征地政策、政策实施状况、失地农民生活现状、失地农民的收入和再就业情况以及失地农民心理变化状况,同时,针对长株潭失地农民在市民化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群体性分析等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土地被征用后,大量的失地农民生活艰难,缺乏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征地补偿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出发,并对征地补偿的现状及弊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市场调节征地补偿标准的必要性、合理性及设计思路,为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一大批失地农民群体,其所组成的社区被称为失地农民社区,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好坏,影响着失地农民心理上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关系着失地农民能否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立。文章从渭南市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失地农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支撑体系、健全管理体制、提高社区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