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农村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是反映技术变动和发展方向的一个主要指标。过去20年里,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变化因产品而异,解释和研究这种变化对政府和私人企业投资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揭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内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密集型作物(如粮食)生产的资金(尤其是机械)对劳动的替代趋势极为显著,而劳动密度作物(如园艺作物)生产的劳动与资金很难替代。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农业科技投资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农业发展中的诱致性技术变革偏向:1970~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二级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对菲律宾1970~2005年期间农业生产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以考察其农业技术变革偏向。研究表明:在农用机械和劳动的相互替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和技术变革引起的要素替代效应均比较明显,其中,技术变革所占份额稍高;而肥料和土地的相互替代几乎全部来源于技术变革。这一结果符合菲律宾人多地少的实际。因此,其农业技术变革存在诱致性的偏向,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3.
农业技术进步表现为农业资源投入生产力的提高,可分为节省劳动型、节省资本型、节省土地型和中性型四种类型。简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定量计算公式,并试算了我国各个时期技术进步及要素投入作用的实际份额。技术进步在时序上有阶段性,进而又导致农业发展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一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应关系,技术进步就是指这种关系的正向变化。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对落后技术的替代,表现为用同样多的农业资源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生产同样多的农产品只需要投入比以前更少的农业资源。广义上的农业技术进步。把除了不能用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来解释生产函数变动的其它任何导致农产品数量增加或成本减少的经济活动都统称为农业技术进步,它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印自然科学技术上的进步,也包括诸如制度、社会文化等与农业经济管理有关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小规模农户兼业经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规模兼业型农户的供给反应是:减少劳动力投入,表现为降低复种指数和以资本替代劳动。资本投入受农业比较利益制约,随非农收入比重上升反应更加强烈。在同等条件下,兼业经营户土地生产率比全业经营户低。比较研究表明,适时地以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代替小规模兼业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最佳选择。实现这种选择,需创造三个条件:实施稳健的工业化战略,避免劳力回流;土地终极所有权由村变为国有化,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化;培养现代农场主。  相似文献   

6.
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1  
本文在分析影响农民技术选择因素的基础上,采用Probit统计估计法,对22个县182个农户,高产技术选择行为和节约劳动型技术行为进行了研究,最后针为我国农民技术选择行为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试论技术──劳动密集型农业张兵龙(一)所谓技术──劳动密集型农业,是指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对农业进行科学布局,讲求种植结构的合理性和时间空间利用的科学性,达到精细照料和密集种植以获得高...  相似文献   

8.
农民收入的增长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依靠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阶段,城市化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本文运用1978~2013年数据研究了城市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而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劳动型技术替代、土地型技术替代、人均资本存量、农村人力资本情况、政府涉农支出、一产比重等渠道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尹进 《农业经济》1993,(8):17-20,48
目前,国内外测算技术进步主要采用柯希——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C—D生产函数)、索洛洛生产函数和CES生产函数,这些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假设前提,如经济发展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仅有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替代,且都以其边际产品作为报酬,每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都受报酬递减规律支配,规模收益不变,生产函数是一次齐次式,技术进步是希克斯所定义的中性技术进步,等等。且不说我们在测算过程中能否满足这些前提,即使所有的假设前提都得到满足,计算结果的假设检验也得到通过,其计算方法也是很繁琐的,需要的数据较多,而且需要上机计算,不易操作。这里介绍技术进步测算的一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业增长的过程,就是现代生产要素逐渐替代传统生产要素的过程,随着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率贡献份额的不断下降,现代技术要素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当前农业对现代技术要素的需求依然是强烈而迫切的,但存在抑制技术需求形成的诸多因素,这对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丁大胖 《南方农村》2013,29(6):21-24
传统农业发展受土地、劳动供给的约束,绿色革命产生了以节约劳动与土地为主要特点的现代机械和生物技术的运用,使农业生产边界大大扩展,同时发展经济学家也认识到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制度变迁存在需求引致型和供给主导型两种模式出发,探讨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制度变迁不足的一系列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 农业增长方式包括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两种。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是指主要靠生产总量的增加,即通过土地、劳动和资本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实现农业增长,不注重品种的质量,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高投入、  相似文献   

13.
农业技术替代与就业发展论姚玉珠在发达国家,高度技术化是农业最显著特征之一。无论以农业技术研究达到的深度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加以衡量,还是以技术投量及产出水平加以衡量,农业生产活动都在日益成为一种高级经济活动形式,完成着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向现代技术要素依...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明代时期的北直隶、山东、河南为例,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分析明代华北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一是人口的增长、迁移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二是农田水利,除了治理河流,井灌得到了广泛采用.三是农业技术有所进步.本文还尝试用生产函数模型,分别对中性、劳动增强型和土地增强型的技术进步率进行估计,结苯表明,明代华北农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依赖于劳动和耕地的增加.在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今天,要进一步重视技术进步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在技术选择和创新中还特别需要注意与各地的资源禀赋条件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要素体现式技术进步理论视角强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理论基础,针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存在的问题,对测算模型和估计方法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将农业技术进步细化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要素增强技术进步等部分,以此来解析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显示,1990—20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速度为2.44%,其中中性技术进步速度呈快速上升趋势,并已成为驱动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物质增强技术进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劳动增强技术进步保持平稳上升态势;当前中性、物质、劳动技术进步在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比重分别为50.7%、32.3%和17.3%,其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1.3%、23.1%和10.4%;2000—2020,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35%快速上升至超过60%水平,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发展方式已逐步实现由早期的要素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最后,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重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等方面,提出促进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提升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农业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的现实背景下(特殊背景),本文探讨了自我雇佣型农村妇女(特殊群体)对农业废弃物基质化产业技术(特殊技术)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自我雇佣型农村妇女对各类农业废弃物基质化产业技术的需求意愿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对增产型技术、劳动节约型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有需求的自我雇佣型农村妇女所占比例分别为60.2%、56.7%、38.4%。影响自我雇佣型农村妇女对各类农业废弃物基质化产业技术需求意愿的因素同中有异:从共同因素来看,受教育水平、合作社成员身份、技术关注频率、农教推广员的服务得分对其劳动节约型技术需求意愿、增产型技术需求意愿、现代管理技术需求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差异性因素来看,小孩数量对其劳动节约型技术需求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年龄对其增产型技术需求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人口数量、小孩数量对其现代管理技术需求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总收入则对其现代管理技术需求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根据各地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以相当数量的土地为主要生产要素,并通过其他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形成农业物化劳动和物劳动的高效利用,以取得最佳农业经济效益。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江苏省海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初见成效。累计土地规模经营面积4.6万亩,其中当年新增0.5万亩,设施栽培面积0.7万亩。  相似文献   

18.
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对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2002~2017年的数据为基础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与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还能通过对劳动力的替代和释放效应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且在不同区域间,农业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入的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政府应注重农业技术的发展,重视农民科技素养的提升,推动农业机械化普及,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9.
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尤其是现代农业技术如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农机等投入品和生产手段的出现及广泛使用,为我国13亿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它们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逐渐凸现,如物种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现象随处可见,并且这些负面影响已经开始反过来影响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0.
张恒  郭翔宇 《农村经济》2024,(2):125-134
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基于1882户农户调查数据,通过考察在不同情境下全程托管对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探求全程托管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的机制与效果。研究发现:相比于农户自我经营,全程托管通过改变农户两部门劳动时间配置、家庭劳动力就业身份、畅通女性劳动力流动、稳定非农就业等,提高了农户劳动生产率,进而优化了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有效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全程托管增加非农部门劳动配置、减少农业部门劳动配置的效果稍弱于土地转出,但以土地转出为对照时,全程托管所增加的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收益大于减少的非农部门的劳动边际收益,使得相比于土地转出,全程托管同样提高了农户劳动生产率,优化了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等方面,全程托管对土地流转可以进行初步替代。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全程托管形式的引导推广、做好托管“挤出”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适当延长服务链条、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