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文章以江西省某县中心城区为例,利用城镇地籍数据构建一种快速调查低效用地的方法,为实现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利用向精明高效利用转变。[方法]首先根据建筑物三维属性开展城镇三维建模; 然后结合GIS三维可视化、空间分析等方法识别低效用地; 最后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低效用地类型判定。[结果](1)Ⅰ类低效用地的分布与城镇建设程度有关,主要分布在建设程度弱的区域; (2)Ⅱ类低效用地受布局混乱影响,造成周边建设用地割裂,影响土地的综合利用; (3)Ⅲ类低效用地大部分远离城镇中心区域,“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模式导致土地利用强度不达标。[结论]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是现实需要,基于城镇地籍数据三维建模的低效用地调查方法,减少了内、外业工作量,提高了调查效率与可视化程度,为城镇低效用地调查提供一种新技术与方法,有助于增强城镇核心功能,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2002—2014年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模型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1)从整体上看,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2)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2002—2014年期间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从2002年的1350 3 Nat上升到了2014年的1362 3 Nat。(3)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4)运用灰色模型预测可知,到202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出现上升趋势。[结论]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与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全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抽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指标的聚集特征并评判其合理性,为国家制定宏观层次的城市土地利用调控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2007年全国城镇地籍调查汇总数据为基础,按照分层抽样方法选取55个市(区)级、168个县级汇总单元作为分析单元,用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进行抽样城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的聚集特征研究,并结合相关标准进行合理性评价。研究结果:(1)市级单元5类主体用地分布均衡,县级单元用地结构分布离散度较大;(2)所有抽样单元的土地利用强度和人均用地指标分布较为均衡;(3)抽样单元相关指标的众数水平与《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相近,但众数单元比例和合格单元比例较低。研究结论:(1)城市用地结构的稳定性与城市发育程度正相关;(2)中国大多数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亟待加强;(3)现行《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需细化修订。  相似文献   

4.
对城市用地进行分类研究.可为城市土地的合理规划布局与有效管理提供即时信息支撑.利用Qui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技术与多尺度影像分割技术,运用eCognition软件对武汉市城市中心区用地进行分类研究.针对研究区各用地类型,构建优化分类模型,选择适宜的影像分割尺度和分割特征、按照合理的顺序逐步提取城市用地分类信息.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类速度快、精度高,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市用地分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是充分和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具体建设项目选址的依据。按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市区范围内的城市用地地类代码为51A,城市内部不再细分。城镇地籍调查查清了每一地块的权属情况和用地性质,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但由于宗地的数量多、数据量大、宗地面积差距大,手工统计和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现状非常困难。应用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和专题制图功能对地籍调查成果进行分析处理,可以较好地完成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急剧扩张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对统筹城市产业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2009年和2014年内江市城乡结合部的四合乡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形理论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其一级地类分维数、数量及空间分布变化。[结果]四合乡土地利用数据具有分形特征, 2014年与2009年相比,分维数值由1267~1612缩小至1170~1463,除园地外,其余地类分维数值均呈下降趋势,各土地类型轮廓更趋规则; 5年间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快速更替,面积增减明显,主要表现为耕地大量减少,交通、建设用地明显增多,园地、林地、水域缩减较少,其他土地类型有少量增加。[结论]在乡镇尺度上,城乡结合部受其区位和城市布局共同影响,耕地被建设用地大量侵占,造成农用地减少; 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亦有耕地被撂荒现象。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区域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细化县级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以及探讨“三线”范围内外土地管制对策。[方法]以2005年、2010年、2015年3期海阳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聚类分析和重心转移模型,定量刻画海阳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结果](1)基于“三生”功能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3个一级类、9个二级类。(2)2005—2015年,一级类中,生产用地减少,生活用地增加,生态用地稳定; 从转入转出角度,主要表现为生态用地转出为生产用地、生产用地转入为生活用地。二级地类中,农业生产用地既是主要转出者,也是主要转入者,工矿生产用地通过转出,废弃地利用效率得到提升; 城镇生活用地转入势头逐步得到遏制; 水域生态用地的转入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其他生态用地通过开发而得到有效利用。(3)从重心移动方向来看,“三生”用地的重心分别向西北、东南、西南方向偏移; 从重心移动距离来看,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生产用地。(4)依据“三线”范围内外土地利用情况,提出差别化“三生”用地管制对策。[结论]海阳市土地利用转型总体趋势符合“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定位,“三生”用地管制对策为土地供给侧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吕维娟 《中国土地》2003,(10):33-35
目前湖北省武汉市正在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在中心城区和建制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需同时使用《全国土地分类》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下简称为《城市用地分类》)。后者适用于设市城市的用地统计工作,在实际规划工作中,该用地分类标准也运用于建制镇、开发区的用地统计工作,有较强的实用性。前者适用于全国城乡地政管理和土地规划中的用地统计工作,涵盖了城镇和乡村以及未开发地区的土地统计,尚处于试行阶段,宜采后者之长,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拟从两个分类标准的对比中,谈谈对《全国土…  相似文献   

9.
城镇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研究目的:如何判断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需要从新的视角并采用新的方法加以研究.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研究结果:(1)沿海城市的用地结构有效性不如内陆城市;(2)不同等级的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的用地类型不同;(3)高级别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高于低级别城市和城镇;(4)县级市城区的道路广场用地失调明显.研究结论:判定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否合理,必须考虑其历史、社会经济水平,盲目类比国外是不可取的.DEA方法可以较好地定量刻画城镇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提出了中国的城镇用地结构的建议标准.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从城市规划、立项审批、用地批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至房地产登记等一系列过程是一个主线清晰、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然而,由于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不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同一块土地在不同的文件里地类名称不一致的情况,引起对土地批准和使用情况认识的偏差,从而给规划和土地审批以及土地调查和登记等工作带来不便.为解决上述问题,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开展了城市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接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整合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促进规划和国土数据融合;根据管理需求细分用地类型,支撑精细化管理。研究方法:采用实地调研、需求分析、对照转换、征求意见、实践验证等研究方法,对整合原则、分类标准异同点、对应关系、地类细分及编码等关键环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制定了一套深圳市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地类及其与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论:深圳市2011年调查实践表明,采用工作地类进行调查,不但可以通过一次调查获取两套适用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精细化管理的数据,而且在数据获取源头为规划和国土数据的无缝融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土地利用优化的机遇、数据源及潜在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土地空间优化配置的可能性。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前人基于大数据进行土地利用优化的经验,分析目前可以使用的潜在数据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数据模式下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潜在应用的工作思路。研究结果: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相关的大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产品、个体时空数据、手机APP数据、电子地图数据、社交应用网络数据、智能交通数据、物联网传感器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台站观测数据10类,其可能的应用包括空间质量评价、空间用地布局优化和土地空间扩展预测。研究结论: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日益增多的大数据源为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优化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数据支撑,为区域/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理念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县级“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三生用地"分类研究是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的基础,而分类的关键在于科学识别及归并土地利用的各项功能。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三生用地"两级续分分类体系。研究结果:依据土地利用的产业属性、社会属性和管理属性将县域土地划分为17个类型,提出了"三生用地"的数量结构与组合结构两种分类表达范式。以南安市丰州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研究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8.94%、19.07%、77.29%,涵盖了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生产—生活用地、生产—生态用地、生产—生活—生态用地6种用地组合模式。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一致性且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势平坦的沿江地带,而与生态用地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互补性且主要分布在北部低山丘陵地区,不同用地组合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局部集聚、全局分散"的特征。研究结论: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吻合度较高,说明所建构的分类体系与表达范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Spatial social data collected through participatory mapping are increasingly used to assess social dimensions for land 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However, there has been limited research to evaluate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identify potential land-use conflict. Using data from Queensland, Australia, we applied multiple approaches (land-use preferences, weighted preferences, combined place values and land-use preferences, and value compatibility scoring to identify land-use conflict potential and to assess these methods for four different land uses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mining, and conserv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approaches were evaluated using selected reference sites in the study area to determine which spatial attributes and methods were most predictive of conflict potential. Weighted preferences, and combined place values and land-use preferences were most effective for all land use types. The conflict mapping results for mining and conservation were sensitive to the number of place value and land-use preference points available for analysis and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participating in the mapping process. To determine the inferential quality of conflict mapping results, we operationalised confidence level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unique participants that mapped preferences in a given location. Overall, the highest confidence in mapped results was observed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followed by mining, conservation, and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Confidence levels varied across the study area and by reference sit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rease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preference-based conflict mapping methods while demonstrating a means to assess the inferential quality of conflict mapping results. The generation of confidence levels can assist in the prioritization and allocation of planning resources to places with both high conflict potential and high confidence.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和诠释了我国现行的城镇低效用地范围总体框架下的城镇低效用地内涵,它具有时代性、相对性、资源性特征。综合比较分析我国城镇低效用地类型划分和判定标准,由于缺乏政策支撑和严格的量化标准,低效用地认定困难。文章提出按低效城镇产业用地、低效城镇生活用地、低效村庄用地和其他低效用地等四种类型划分城镇低效用地,建议从产业发展、空间品质、利用强度、经济效益、民生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判定与识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黄河口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分析,为科学规划黄河口地区生态布局和进一步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利用3S技术对近20年来5景覆盖黄河口地区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析,在科学制定分类标准基础上,结合目视解译和监督分类法提取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近20年来,黄河口地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区域及面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黄河口地区滩涂湿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和北部区域;受河流改道等影响,黄河口地区东部滩涂湿地区域和面积均发生过明显改变;黄河口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占比最大,滩涂湿地面积占比次之,盐碱地面积占比最小;耕地、城镇及建设用地、裸地和盐碱地面积多年来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城镇及建设用地面积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他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呈不规则递增趋势;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除盐田及养殖池面积呈增长趋势外,其他湿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结论]黄河口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大,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检验北京市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的规划控制成效。研究方法:遥感影像分析、GIS空间分析、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规划农用地边界在控制农用地减少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与1983年总体规划相比,1993年总体规划在农用地边界控制方面的成效略有改善。研究结论: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的规划控制尚存在较大问题。可能的调整手段包括:(1)加强对城市建设“界外选址”的控制;(2)在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村镇居民点的扩展规模;(3)建立科学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4)加强农用地规划中的公共参与和公众监督。  相似文献   

18.
平谷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逐渐降低;评价结果与平谷区城市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论:提出的评价方法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为合理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供基于GIS技术支撑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思路。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以GIS手段进行基本农田数据分析、处理为基础,以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依据,可形成对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的智能支持,从而基本实现规划成图的自动化,提高编制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