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工业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产业集聚趋势体现得更为明显,产业集聚受到地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聚集程度以及发展产业会有所不同。我国地域广阔,对于产业集聚程度因地区各有差异,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本文借助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知识,从产业集聚与不同区域的经济之间相联系,产业聚集与中国地区差异之间的影响展开分析,并针对产业集聚对促进我国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带动西部地区平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我国整个行业以及和各区域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利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县域作为中国最基本经济单元,县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指导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以中部地区安徽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运用变异系数、锡尔指数等定量分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及其不平衡性; 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描述2000—2016年安徽县域经济差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成因。[结果](1)2000年以来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在显著,具有“阶段性”特征(缓慢上升期、快速上升期、平稳增长期),四大区域间差异及皖江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内部差异是研究期间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力。(2)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增强,县域经济局部形成“合肥—芜湖—马鞍山”集聚热点区,以及“宿州—阜阳—亳州”哑铃型塌陷冷点区。(3)资源禀赋差异、交通条件改善及区域发展政策是造成研究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主要因素。[结论]从制定扶持皖北政策、合理布局县域产业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增”,但农业经济增速放缓。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优质农产品占比不高等问题促使农业生产急需从规模增长型转向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型。探究区域农业生产的整体特征和空间相关性以及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环节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以期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和产业链逆向融合并引导生产环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26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莫兰指数考察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选用空间计量和门槛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分析。[结果](1)各地区的农业产值具有空间相关性;(2)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发展促进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其带动作用呈现“倒U型”关系;(3)对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生产,不受虹吸效应影响。[结论]适度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同时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着重在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引入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增长极并引导产业创造路径依赖,利用农业的空间相关性与加工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资源诅咒"与"资源福音"的争议在西部地区一直存在。西部油气资源富集的四川、陕西、新疆、青海、甘肃五省,其油气资源产业集群是否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是本文探究的核心命题。基于对西部五省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的客观分析,选用区位熵对西部油气资源产业集群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将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为资源外部性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同时,基于2003—2018年西部五省油气资源产业的产业集群度和地区GDP数据,对油气资源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产业集聚度越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同时,政府干预、物质资本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对外贸易等系数显著为正,与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相符。但由于现阶段油气资源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趋于饱和状态,即使提高人力资源的供给对经济增长影响效果目前并不显著。推动油气资源产业链不断完善,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加强油气资源产业国际合作将是西部地区油气资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江苏省2005—2015年间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变特征,为提升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用地与产业结构、改进土地利用政策等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发展率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呈增长态势,南北差异明显,高值点主要集中于苏锡常地区、南京市和南通市;(2)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空间离散程度不断下降,总体差异和区内区间差异呈现持续减小态势;(3)城市发展速度存在明显的时间阶段性与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4)各地级城市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高值集聚主要在苏南和苏中地区,高值集聚中心由单个城市向城市连绵区方向发展,苏北地区一直表现为低值集聚。研究结论:城乡建设用地外延扩张和低效利用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模式已无法适应发展要求,高效集约利用城乡土地才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的单一产业集聚向两产业协同集聚方向发展成为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理论假设,计算全国2013—2020年31个省市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并构建计量模型讨论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回归结果上来看:证实了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的假设;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其对北方地区影响效应更显著;并且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关系与单一门槛值,当文化与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跨越过门槛值后,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发挥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继续发挥协同集聚优势的政策建议,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算2010—2019年全国畜牧业产业集聚度并研究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及渠道路径。[方法]文章利用区位熵指数测算畜牧业产业集聚水平,构建畜牧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模型,结合调节模型、中介模型来检验畜牧业产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机制,并使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1)畜牧业产业集聚具有门槛效应,只有超过门槛值之后,畜牧业产业集聚才能推动经济增长;(2)在畜牧业要素禀赋多的地区的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要素禀赋具有调节作用,畜牧业子产业具有中介效应。(3)内蒙古、吉林、湖北与新疆4省区位于产业集聚U型曲线右侧,畜牧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4)辽宁、湖南、海南、西藏、云南、贵州6省区刚过畜牧业产业门槛,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初步呈现;(5)广西、四川、河南和安徽4省区处于U型曲线左侧,需调整或改变他们的产业结构;(6)江西、河北、青海、黑龙江的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倒U型作用,且这4个省畜牧业产业集聚度已超过最优点,需注意规模不经济问题。[结论]各地应根据本地畜牧业要素禀赋与产业集聚情况,采用对应的产业政策,推动畜牧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探究碳生产率是否存在最优集聚规模,对于优化经济要素空间格局、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空间效应视角下经济集聚与碳生产率的内在联系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经济集聚与碳生产率之间存在正“N”型曲线,且在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碳生产率具有较强的时空依赖特征,在空间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3)产业结构在经济集聚对碳生产率的作用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经济集聚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促进碳生产率增长。基于此,本文从推进经济深度集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提出促进碳生产率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将区域经济研究理论与空间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找到适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新出路。运用Arc GIS及空间计量经济学软件Geo Da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对1998年至2014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研究。利用已经完善的ESDA分析方法即Moran I指数、Moran散点以及LISA显著性水平图,来揭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差异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特征。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各林业局的经济呈现了正自相关的发展态势,低低类型的经济发展地区分布不集中,数量不多,但是高高类型的经济地区较为稳定并且开始逐步形成了高经济产业集聚区,而且经济带动作用有所显现。基于研究,提出加强重点扶持力度,带动林区整体经济发展;加强重点扶持力度,带动林区整体经济发展;加强重点扶持力度,带动林区整体经济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高,产业集聚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发展结构,加强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依托于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发展区域产业集聚区。综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并通过延伸、完善综合交通走廊。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产业集聚区的规模;呈现出集聚内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态势,产业集聚效益日益显现。从产业集聚区经济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针对官渡产业结构问题及管理体制和现行政策不适应现代产业建设要求,并相应的提出官渡产业集聚区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是用来衡量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一项指标。通过对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进行研究,寻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对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文章以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7年相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值指数测算法,分别从聚集综合得分、农业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层面对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差异所在。[结果](1)因各省拥有不同的区域特征、经济水平和农业资源导致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山东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水平最高,依次是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2)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对各省贡献程度不同,对各自省份的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值的带动效应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所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而其共性特征便是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均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不断朝向更高的聚集程度、更大的产业规模化前进。[结论]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尚存在区域性差异性,为实现其产业的集聚度提高和可持续高效发展,建议加强相关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指导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的空间错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本文以中国34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分析单元,构建了工业用地配置与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指数,探索2000—2018年中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全国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2)各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指数贡献度的差异减小,总体呈现从沿海城市向内陆递减的特征;正向错位区域增加,分布从东部沿海扩张到中西部地区;负向错位区域减少,零星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3)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呈现集聚格局,且集聚格局变化较大;高值集聚区在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加强,低值集聚区由四川周边城市集聚转变为以四川为中心的周边省市集聚的格局。(4)土地利用政策、市场规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的影响变强,而劳动力规模、交通条件、技术创新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影响变弱。研究结论:城市工业用地配置与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土地利用政策、市场规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工业用地配置空间错位存在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等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异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扭转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SDA、GWR、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6年、2006年和2016年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单元两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年城镇化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发展度逐步向南呈好转态势、耦合度普遍较高,呈扩散趋势,协调度差异程度日趋减小;城镇化质量和数量关系可划分为7种类型,形成以基本协调型为主,轻度超前型为辅的空间格局;城镇化协调度空间聚效应明显;动力因子对各地区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从东北到西南作用逐步增大,外来因子不够稳定,社会因子从西向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大。[结论]未来应抓住政策优势,打破地域隔阂,走精细化发展道路,缓解人地矛盾;依托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因子驱动,促进经济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减少核心城市对周围地市的虹吸效应,提高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计算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指数,分析广东省主要农作物集聚度时空变动情况,并实证检验农业集聚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根据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的计算公式,计算2005、2008、2011、2014年广东省水稻、薯类、蔬菜、柑橘、香蕉、菠萝、荔枝、龙眼、茶叶9类农作物的集聚程度。建立农业GDP与空间基尼系数、农业GDP与区位熵之间的相关模型,分析农业集聚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以市场化、效益驱动为导向的市场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瓜果茶叶类经济作物布局更是依靠市场驱动来发挥优势;农业产业集聚度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互相促进、强化,存在正相关关系。提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优势布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牵引作用和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与融合等建议。[结论]农业产业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7个地级市为研究的地域单元,定量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并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等3个层面上阐述了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往对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较多,对结果研究较少,文章基于作用结果的角度,综合评价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方法]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结果](1)经济助推城镇化是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评价因素,其次是社会助推城镇化、环境助推城镇化和科技助推城镇化;(2)从经济和社会城镇化而言,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上升阶段;(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E1)以及单位土地使用面积SO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2)是评价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对当地环境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标;(4)而集聚区每万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是评价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科技推动作用的重要指标。[结论]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方面表现为一定的助推作用,对环境和科技城镇化的影响与各地域集聚区发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产业空间匹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发展与区域优势要素相匹配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达到均衡发展状态。方法 文章从水土资源匹配和产业相对优势匹配两个角度定义了农业空间匹配质量,以长三角为例量化该地区41个地级市的匹配质量,随后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对农业空间匹配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效应为-0.146 4,空间计量模型的空间滞后影响力为0.27。长三角各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总体趋势上表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2011—2015年达到最大值。结论 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相对优势匹配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增长模型中体现了空间的适应性,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空间集聚。科技、劳动力和城市化都是其主要的驱动力,推动着水土资源匹配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王济干  杨亚平 《水利经济》2023,41(3):1-7, 15
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绿色发展效率是当前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并使用泰尔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研究其空间差异以及分布动态变化趋势,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将科技人才集聚纳入回归模型以探究绿色发展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7—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显著,且省内差异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绿色水平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显示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总体离散程度呈扩大趋势,效率值集中度降低,且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特征;科技人才集聚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升国内有机农业空间布局规模化、集聚化程度,辨明有机农业企业及其生产组织主体的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我国有机农业、企业及生产组织主体空间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与调控。方法 文章采用ArcGIS、相关性分析法和SPSS数据处理,通过中国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构建有机农业数据库,分别使用定量与定性方法,分析全国有机认证企业的基地分布格局与特征,并深入剖析四川省有机农业认证企业基地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2012—2021年中国以及四川省有机认证企业基地数量存在非均衡性空间分布,且四川省内地区差异性日趋显著;(2)四川省有机农业企业基地的空间分布不具有显著集聚特征,重心由中部向东部偏移,分布区域呈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3)分析显示:种植基底条件、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比重、交通运输能力、城市发展水平、产业补贴力度和政策指引强度8类综合影响因子对四川省有机农业企业基地的空间分布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城市经济水平和交通运输能力等因子的相关性较为显著。结论 社会、经济、政策和自然4种因素对我国有机农业企业基地分布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能力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力最为显著。未来中国和四川省有机农业企业基地的空间优化发展应重点培育优势地区企业和基地的外部环境与要素条件,以形成有机农业企业认证基地的优势规模空间与良好的区域乘数效应;依据有机农业认证企业基地分布重心的变化,可提供相应的空间政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服务与条件支持,促进现有基地中心地区与空间集聚区的强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农业生产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安徽省地级市的农业产值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整后农业投入产出数据,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8-2018年地级市农业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当前安徽省只有少数地级市农业生产效率达到有效,大部分地级市农业生产效率处于增长状态,存在较大发展潜力;另外,各地级市由于技术进步水平和生产规模等不同,农业生产效率也具有较大差异。基于此,安徽省应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各地级市需因地制宜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