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抗日根据地时期,灾荒背景下出现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失调所引发的各种违法现象,其中买卖人口和偷盗的违法犯罪问题远甚于平常,常态的法律不足以维护根据地的社会秩序稳定,为此根据地党和政府围绕着生产救灾的中心任务,针对灾荒特定背景,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原则和具体的法律措施,为根据地处理这些违法犯罪问题提供了更为适用有效的法律依据,收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这为后世处理和解决特殊社会背景下的违法犯罪问题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2.
减灾是一项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重要实践活动。唐代减灾思想涉及对于减灾的重大战略意义、灾荒的自然成因和社会成因、以及减灾对策的选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认识。唐代减灾对策主要有十四项,构成四种类型,即灾荒预防对策、灾荒抗御对策、灾荒救济对策和灾后恢复对策。唐代减灾思想和对策,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与实用性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妇女在人类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认识。在古代中国,由于"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广大妇女不能享受与男子同等的权利,长期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提倡男女平等,为广大妇女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但作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仍然束缚着女性的发展及其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人口众多,广大女性不仅承担着子女教育抚养和赡养老人等重任,而且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她们的积极作用有着特别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灾荒频发的国度,救灾救荒活动因而成为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农业灾害史是中国经济史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农业灾害和减灾救灾方略的研究,早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5.
更正启事     
正《中国农史》2014年第2期发表李红英、汪远忠两位合作的论文,标题为《华北抗日根据地时期灾荒背景下的违法问题及法律应对研究》。由于编辑工作未尽周密,漏排[基金项目]一项,现予以补正:[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青年基金资助项目《近代应对灾荒的法制建设研究——以河北自然灾害为对象》(项目号:10YJC820058)  相似文献   

6.
妇女社会地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新疆作为民族地区,开展妇女社会地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统计调查资料,分析了新疆妇女社会地位的基本状况,从八个方面总结了妇女社会地位的进步,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新疆妇女社会地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减灾救灾,实现大灾之年全区糖料生产再上新台阶,进一步促进广西全区糖料蔗救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实现大灾之年广西全区蔗糖业的稳定发展,2月25日上午,由广西区农业厅组织的广西全区糖料蔗救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现场会在南宁市武呜县召开。会议分析了今年广西全区糖料蔗生产形势,  相似文献   

8.
占磊 《中国农史》2023,(4):72-81
南朝时期“东境”与“东土”和“东诸郡”所指范围相同,包括吴、吴兴、义兴和南徐州部分地区及以会稽为首的浙东诸郡。“东境”频繁的自然灾害冲击了传统的水稻种植业,造成大量流民,也破坏了都城的经济基础。南朝政府施行开仓赈济、跨区调粮、开漕泄水和推广麦作等政策以应对“东境”灾荒,渐意识到在“东境”等地督种麦是调和折中后具有长期和多方面效益的、可实行的方案。这不仅能接续受破坏的粮食生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救荒的作用,更可保障由“东境”、建康和缘淮地区共同构成的东部粮食供给系统的运转。另外,考察南朝政府灾荒观念之演变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在“东境”推广麦作的原因和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减灾救灾,实现大灾之年全区糖料生产再上新台阶,进一步促进广西全区糖料蔗救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实现大灾之年广西全区蔗糖业的稳定发展,2月25日上午,由广西区农业厅组织的广西全区糖料蔗救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现场会在南宁市武鸣县召开。会议分析了今年广西全区糖料蔗生产形势,开展了糖料蔗灾后恢复生产现场培训,部署了下一步糖料蔗生产管理工作。来自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等地市农业局及糖办的负责人共计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华洋义赈会的农村赈灾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招成 《中国农史》2003,22(3):56-61
华洋义赈会成立于1920年赈济华北五省大灾荒之后,从实践中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救灾”、“防灾救灾”等颇有特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发展、完善了一套赈灾运作机制,并在农村灾区实施了一系列赈务活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