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草地农业是指以多年生牧草及豆科牧草为主,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土地管理制度。一般多采用混种、轮种、或单种方式。由于目前世界粮食供应不足,若大面积种植固氮的牧草,发展草食动物,将有利于解决动物蛋白质不足问题,还可提供大量经济价值高的乳、毛、皮等畜产品。由于牧草增加了草地覆盖率和土壤有机质,从而保持了水土和增强了农业生产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引言牧草种质资源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而形成的一类植物资源,是良好的植物遗传基因库,摸清牧草种质资源的种类组成、分布、可利用性和特异性,对引种驯化,牧草新品种的培育,建立人工草地和饲料基地,改良天然草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目的是发掘利用牧草种质资源为发展畜牧业服务。  相似文献   

3.
时下,种草养畜业因投资少、见效快、无风险而日益火爆,成为许多种植户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牧草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发展种植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牧草产业的健康发展,发展种植以下三个环节尤其注意: 一、因地制宜,科学种植。许多牧草种植户错误地认为:种植牧草无需技术管理,只要种到地里就万事大吉了,这正是许多牧草种植户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殊不知牧草和杂草虽同为“草”,但杂草自然萌芽力极强,有着超强的抗贫瘠和耐旱的能力,但其适口  相似文献   

4.
李智高 《致富之友》2000,(11):13-13
目前我国草业发展已呈强劲发展势头。种植牧草成本低、易管理 ,有些品种一次种植多年收益 ,特别是种草养畜 ,可大大降低饲养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 ,已成为当前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亮点。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而且牧草品种繁多 ,近年又相继从国外引进、培育、推广了一系列高营养、高产量牧草品种 ,如果种植牧草不考虑自然条件与牧草品种配套 ,不注意牧草的季节平衡 ,不注意兼顾近期和长远的草地生产能力、经济和生态效益 ,而盲目引种 ,很难产生预期的效益。下面向广大农牧民朋友推荐几种适合我区推广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 :一、紫…  相似文献   

5.
一、贵州发展肉牛产业化具备的条件 (一)良好的资源与环境。贵州地处地亚热带,冬无严寒,牧草几乎全年都可生长收割,境内有428.7万hm~2天然草场,33.3万hm~2田地坎,200万灌木林地和林下草地等,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至少可养草食家畜1200多万牛单位,是贵州发展肉牛产业的天然基础;相对污染较轻的  相似文献   

6.
沙打旺是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它的优点:一是产量高,据内蒙清水河县试验结果表明,产草量比封禁多年的天然草地高10倍到15倍。二是营养丰富。据分析,营养成份优于苜蓿;可提高奶牛的产奶量2.5%——20%。三是能肥沃土壤。沙打旺根系具有根瘤,可以固氮。经试验,种植两年就可以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国家牧草产业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对牧草种植区农户种植牧草及其竞争农作物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单独对主要粮食作物的投入产出、要素弹性和边际产出等进行分析,得出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纯收益和收益率,分析了影响其单位产出的显著性要素及各要素的边际产出与投入产出比,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由于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环境因子的影响,牧草在不同的草地类型中分布不同。牧草适应能力强,对环境要求不严格,可生长在多个草地类型中,这是其分布的广泛性。也有只生长在一个特定的草地类型中,甚至仅生长在某一草地类型的特殊生境条件下的牧草,这类牧草对环境要求严格,生态幅度较窄,这是其分布的特异性。在不同的草地类型中牧草所  相似文献   

9.
牧草     
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和产品加工是河北省一项新兴的产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全省牧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利用黑龙港流域丰富的盐碱荒地资源,大力发展苜蓿草、鲁梅克斯草种植和草产品加工。1999年黑龙港流域牧草种植面积约15万亩,其中商品草基地达8万亩,东光、南皮、武邑、冀州等县草产品龙头企业已形成了公司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  相似文献   

10.
从青海省农牧厅获悉,国家重点牧草种子建设项目“中旱生禾本科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在青海建成通过验收,开始向市场提供优良牧草籽种。 据有关专家介绍,该基地的繁育的籽种适宜在青海范围、川西北、甘南、新疆、内蒙古、河北坝上、陕西、山西等地区大面积推厂种植。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西北五省区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占境内草地总面积的30%,近6.8万平方公里的草原被开垦,草地生态环境严重恶化。2001年国家农业部在青海投资2750万元,实施“中旱生禾本科牧草种子繁育基地”重点建设项目。该基  相似文献   

11.
草种栽培区划是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实行草种区划,不但可以充分发掘利用现有的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资源,还可以避免有些地区引种筛选的重复劳动和盲目的国外引种的失败。文章以我国主要的优良牧草—羊草为研究对象,开展羊草在我国适宜性区划与种植现状的研究。适宜性区划是基于自然要素的生态适宜性模型,结合牧草生物学特性,综合考虑各因子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联系牧草实际生产情况完成,种植现状通过统计数据获得。研究结果明确了羊草在全国生态范围内适宜性的分布区域,提出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生态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其中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区中北部,内蒙古区中东部,黄土高原区部分区域、华北区北端。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区中部、内蒙古区北部及中部、华北区中部。根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对羊草在我国的种植现状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截止2011年,我国羊草种植面积达66.37万hm~2。研究结果理论上科学,模拟结果上准确。  相似文献   

12.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差,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链,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认为应保护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环境,科学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才能促进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基于黄土高原近30余年来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LUCC),分析该地区LUCC及其环境效应,为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地统计和趋势分析等。研究结果:(1)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整体上未发生变化,仍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但植被覆盖度提升显著;(2)黄土高原LUCC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影响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主要由人类活动导致;(3)黄土高原LUCC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及碳循环等生态环境过程将产生长期的影响,植被恢复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消极的作用。研究结论:黄土高原植被生产力已接近水资源承载力阈值,提升人工植被稳定性、促进水资源平衡仍为现阶段促进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变短,可以享受自然与人文风光的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游客首选的旅游形式之一。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如何开发并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陕北黄土高原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其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很大潜力。文章通过梳理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分类方式,从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等2个方面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旅游资源现状,总结出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拥有资源数量较多、类型多样,分布较为集中、利于组合开发等比较优势,提出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旅游应采取打造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旅游品牌、利用科技手段建立先进营销模式及开发个性化的旅游服务营销产品等营销策略,从而推动陕北黄土高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该文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节水型区域的典型———甘肃省定西市农村发展沼气"三料"俱缺的现状,将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利用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采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技术,以沼气发酵生产为纽带核心,把种植、养殖联结起来,充分利用节水型区域的雨水集流,建立起"种草+养畜+水窖+沼气+太阳灶+高效农业"能源生态型良性循环体系,对定西不同区域条件下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开展对"三沼"综合利用的研究和推广,从而达到干旱半干旱节水型区域农村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废物资源化、生活用能再生化,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Land greening in China is regarded as contributing a great deal to greening of the Earth. The phenomenon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climate change, arising atmospheric CO2 and ‘Grain for Green’ (GFG) land management policies. However, limited knowledge is known how much land greening is from contributions of the GFG practice. Therefore, the study took the typical region of the GFG practice, the Loess Plateau, as the study area, and used 1982–2015 satellite-observed GIMMS3g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ta, ERA-Interim climatic variables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solar radiation) an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data with the help of a developed TPRC-based NDVI model to derive GFG-induced NDVI after 1999. Furthermore, this study tracked the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GFG-induced NDVI and assessed contributions of the GFG practice to regional vegetation changes. Results showed that satellite-observed NDVI and TPRC-based NDVI both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spatial pattern from the northwestern to southeastern Loess Plateau, but their greening trends were separately 0.0022 and 0.0009 per year in 1982–2015 (p < 0.05). Note that the satellite-observed greening trend was much steeper with a slope of 0.0056 per year after 2006 (p < 0.05). The subsequent analyses documented that GFG-induced land greening were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the steep trend. In space, evident greening patterns began to be observed in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 from 2006 to 2008, afterwards expanded towards 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Loess Plateau. In 2011–2015, the increase magnitude of GFG-induced land greening in the Loess Plateau averagely accounted for 8.5 % in comparison to estimated TPRC-based NDVI, but in six natural zones were various, ranging from 3.2%–15.7%. In some regions of central Loess Plateau, GFG-induced NDVI contributed even more than 20 % to vegetation increase.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at land use management contributes more to land greening dynamics over the Loess Plateau compared to climate change and aris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These findings likely provide som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curbing or enhancing specific-location vegetation changes in future regional land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相似文献   

17.
平凉市位于黄土高原中部,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时间集中,对平凉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根治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要利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以及生态修复措施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中国是世界苹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研究我国苹果生产及其需水量时空演变特征,对苹果产业发展、生产水资源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全国苹果种植及其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研究较少。方法 文章基于1980—2018年苹果生产和单位水足迹数据,从全国、省域和苹果主产区3个视角,深入探究苹果生产及需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1)中国苹果生产发展经历了稳定发展、快速增长、迅速下降、缓慢增长和略有下降5个阶段,全国产量呈不断增加趋势,且苹果生产得到了优化。(2)中国苹果生产的单位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但苹果生产需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3)我国五大苹果产区的苹果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发生了一定变化,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黄土高原产区已经替代渤海湾产区成为我国苹果生产最重要的区域,尤其是陕西省,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近年来,西南冷凉高地产区和特色产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4)我国各地的苹果生产需水量空间差异很大,其中山东、河北、辽宁、陕西、甘肃、山西和河南相对较大。尽管渤海湾产区苹果生产需水量仍然最大,但比重明显下降,而黄土高原产区需水量不断增加,已占全国总生产需水量的32.18%。结论 我国苹果生产及其需水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且空间差异较大,应进一步提高苹果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缓解水资源压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厘清苹果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变化及产区差异,是促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法 文章基于2004—2018年我国8个苹果主产区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全局ML指数,从静态、动态不同角度,对我国苹果环境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不同产区之间的差异。结果 (1)我国及各主产区苹果环境技术效率均未达到最优状态,区域差异明显,黄土高原主产区高于环渤海湾主产区,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相比,环境技术效率明显偏低;(2)规模效率是当前我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主要来源,黄土高原主产区纯技术效率略高于规模效率,环渤海湾主产区纯技术效率偏低;(3)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提高,区域间增速差异较大,黄土高原主产区增速高于环渤海湾主产区;(4)技术效率是我国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增长源泉,技术进步贡献度相对较低。结论 我国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各产区要通过因地制宜制定苹果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借助农业科研院所创新优势、加强果农高素质培训等方式提高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征入手,阐述了植被在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指出了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恢复林草植被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