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工荒假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熊启泉先生观点的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成本上升尽管给岗位劳动力供给带来短缺,但这种短缺作为一般规律,并不必然导致某些领域肯定短缺特定阶层的劳动者,例如民工;且在现实中,由于民工存在着对企业状态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屡次上当受骗迫使民工的谨慎心态加重,进而造成民工荒假象。这种假象其实是由许多矛盾包括岗位准入与岗位引力、劳动力供给总量与有效供给、产业趋势与人的素质、教育模式与经济结构、公平与效益、岗位与身份等一系列结构错位所形成的一种似是而非的幻觉。  相似文献   

2.
民工供给量的统计分析——兼论“民工荒”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在对农林牧渔业所需的劳动力与乡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总量、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角度,对民工供给量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表明,到2003年年底,中国乡村尚有未达到城镇退休年龄的剩余劳动力7700万人;但25岁以下民工存在着700万人的供需缺口,主要是25岁以下女工供不应求。因此,虽然目前总量上不存在“民工荒”,但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乡村劳动力确实可能供不应求。今后,中国乡村有可能出现青年劳动力短缺与中老年劳动力过剩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东南沿海地区民工短缺问题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 《农村经济》2005,(5):113-115
2004年春开始,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存在民工短缺问题,它既影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又危及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该区的生存和发展,本在探究东南沿海地区民工短缺的原因,提示这一现象的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扭转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短缺局面的具体对策,劳动密集型产业应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南沿海的经济增长模式应得以转变,加强职业培训,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4.
东南沿海地区『民工短缺』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昔日“民工潮”,今朝“民工荒”。本文认为劳资关系紧张,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严重是出现“民工短缺”的根源,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效应是出现“民工短缺”的导火索,内地省区改革和工业化进缺”的导火索,内地省区改革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吸纳了部分当地劳动力等也是形成当前缺工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民工短缺问题的根本是调节劳资关系,一视同仁地改善民工的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关键是加强对农民工输出的政策引导,适时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用工荒"实质上是民工权利荒,是农民工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和回应的"诉求荒".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民工依然未能摆脱低工资、低待遇、低保障、低权利的生存状态,诉求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进一步加剧了用工结构短缺.赋予农民工应有的社会地位,从法律上切实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是破解"用工荒"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吕伟伟 《南方农村》2005,(1):31-33,35
今年以来,我国主要劳动力输入地区普遍出现了结构性、区域性民工短缺。珠三角地区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长三角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部分地区逐步加剧的企业缺工矛盾已经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同行业生产产生了直接影响。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到其他企业或周边地区“挖工”,从而使缺工问题迅速扩散,造成局部地区缺工矛盾激化。  相似文献   

7.
四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近些年来,各地充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把劳务开发,特别是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目前各地又瞄准西部大开发和“十五”计划这大机遇,积极加强领导,主动出击,大力拓展输出渠道,力争在劳务开发上作出更辉煌的成绩。民工们也跃跃欲试,纷纷向全方位流动,寻找就业空间。但是,我们得清楚地看到,新世纪、新时期,机遇和挑战是并存在,既有希望,也有险阻和困难。  相似文献   

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具有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优势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然而,“人少地多”成为制约兵团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矛盾。一方面是职工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是还有相当数量的农地资源闲置。2003年初兵团耕地面积1057.08千公顷,种植业人口366051人,人均耕地面积2.89公顷(43.32亩),当年播种面积911.97千公顷,尚有145.11千公顷土地未耕种,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6.3%。如果加上对季节工的需求,则兵团劳动力短缺更为严重。在植棉团场外来民工多的可以占到一线土地承包人数的70%以上,在种植粮油的团场可以占到40%以上。但是,引进外来劳动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兵团土地资源闲置问题。  相似文献   

9.
强化服务破解"民工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入夏以来,在东南沿海,一向被认为廉价且“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却令人意外地发生大范围短缺,20多年来,这几乎是第一次让老板们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工而展开了争夺战。“民工荒”的背后.可见的不仅是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更凸显了对民工“简单利用、忽视保护、不重培养”时代的不合时宜。苏州市作为我国主要劳务输入地之一,在善待、培养民工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仅今年1—6月,该市外来劳动力登记人数就迭44.44万人,吸纳苏北劳动力约15万余人.完成了年度目标11万人的136%。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另一方面,城市下岗职工迅速增加,再就业工程任务十分艰巨。相当多的大中城市采用“腾笼换鸟”的办法,纷纷制定歧视性法规,严格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行业和工种,控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总量,清退不符合本市规定的外地务工人员,给下岗职工再就业腾出岗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劳动力不同质的转移,大量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低素质化等现象,留守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农村劳动力一定程度的畸形转移与结构性缺失,使得农村发展过渡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文章基于22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受人力资本、家庭、收入、就业因素的影响。其中,(1)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的贡献率是最大的,留守农户拥有技能、接受培训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结构;(2)家庭因素,家庭年纯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土地经营情况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影响较大,(3)收入因素,本人月收入的影响权重较大;(4)就业因素,就业因素的影响力度较小,农户从事的行业以及就业地点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针对模型结果,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也极为复杂:城乡分割、隔离,城市内部的分割,等等。劳动力市场分割必然对劳动力的收入产生影响。一、劳动力城乡分割的收入分配差别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首先表现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20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所形成的城乡就业隔离政策,不仅是行政上的隔离,同时又是体制上的隔离,即不允许农村劳动力自由进入城市就业。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政府对农民的自由流动和就业选择权利有条件的认可,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进入的行政控制逐步放松。但是,  相似文献   

13.
在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今年相继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事实上,我国每年还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富余劳动力需要安置就业,大量耕地的占用和加入W TO而引发出农民失业,中国不应该存在“缺人”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民工荒”?“民工荒”问题的提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所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11月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9800万人,且一直以5%的增幅稳步增长。由于受实际统计覆盖面局限,民工的实际人数远在统计数据之上,今后几年还将会有上亿农民补充到城市的就业大军中去。另一方面,由于受稳健财政政策的影响,我国总体经济增…  相似文献   

14.
羊年正月初一,年味正浓,江苏省阜宁县的许多打工仔、打工妹却早早地告别家人,踏上外出务工的旅程.到正月初八,该县近10万回乡过年的打工者已基本返城.组织民工有序流动的正是当初推介他们打工的阜宁县劳动力交流大厅.不仅如此,春节期间,阜宁县劳动力交流大厅始终未曾关门,随时接受打工者的咨询与求助,并开展输出工作,短短的10天时间,就新组织1600多劳动力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15.
<正>从一年前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民工慌",到目前农民工辞职找工作、企业招不到工人的"民工荒",短短一年时间,珠三角的劳动力市场经历截然不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我国技术工人短缺的深层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人劳动力产权完整与否是决定技术工人供给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整的劳动力产权由生存权、基本发展权、剩余收益分享权和对劳动力的控制权等权利构成。目前,我国工人劳动力产权残缺,表现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基本生产权受到限制;在职培训缺乏,基本发展权没有保障;收益相对较低,剩余收益分享权被忽略;参与企业管理、劳资谈判协商的机制不健全,对劳动力的控制权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工人劳动力产权“残缺”使劳动者对技术工人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打折扣,进而导致投资不足,引发“技工荒”。因此,我国解决“技工荒”的根本出路在于健全工人劳动力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国家不到3%。而在工业化的初期,这些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余劳动力,个别国家甚至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例如美国)。从整体上看,这些国家非农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但这些国家受本国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模式仍各具特色。英国圈地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15世纪末,止于19世纪中叶。从转移模式看,英国选择的是圈地运…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关于"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供应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说法没有根据,也不合适。中国还没有到劳动力全面短缺的时候。去年工资性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四成以上,而国家各类补贴的比重仍仅为3%左右。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城乡统筹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力价值是由其成本决定的,并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相比,农村劳动力价格过低。原因在于:一是劳动力市场总量供过于求;二是劳动力市场在结构上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从属劳动力市场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存在导致了这部分市场供给严重过剩,劳动力价格难以提升。要打破市场分割,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者价值。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是社会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国营农牧团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劳动力在供给、配置、流动及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出现了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现象.农牧团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如何将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有效的结合并充分利用和保护,促进团场可持续发展,笔者以农二师23团为例提出如下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