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北特色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以阿拉善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展西北特色农牧业,充分利用当地特殊资源条件,增强西北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西北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方法]文章对西部农牧业整体分析和阿拉善盟特色农牧资源开发案例剖析。[结果]西北特色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亟需从模式创新、产业创新、体系创新以及完善理论和方法上寻找突破口,合理谋划应对方略。[结论]西北特色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发展高效生态科技构建以生物农牧业和物理农牧业为主体的现代生态农牧业模式,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三型农牧业"发展要求,形成动静脉产业联合体,创新农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缓解雷州半岛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结合雷州半岛旱地蔗区的地貌形态、水资源、灌溉条件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因地制宜地构建出了适合雷州半岛旱地蔗区实情的四种节水技术模式,即雷州半岛农垦蔗区:推广以"现代工程节水灌溉技术"为主的节水模式;青年运河流域旱地蔗区:推广以"渠道防渗"为主的节水模式;雷州半岛西南部机井灌区:推广以"低压管道"为主的节水模式;雷州半岛北部旱坡地蔗区:推广以"集雨节灌"为主的节水模式,并对这四种节水模式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3.
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面客观地分析西藏农牧业发展现状、资源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基础上,研究确立了新时期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目标和非均衡发展战略,提出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区域类型和资源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分类发展思路,将西藏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划分为“市场优势型、发展潜力型、区内市场主导型、资源保护型”等4个类型,明确了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罕见的夏秋冬春连旱,导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西南省区农业及以水为链条的产业面临一系列难题。记者深入旱区走访时发现,随着旱情进一步发展,大批游资开始进入到与干旱有密切联系的产业中,试图通过炒作"旱灾行情"来实现对相  相似文献   

5.
土地生态经济是农牧业再生产的基本内涵。土地生态经济的本质是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任何农牧业的再生产,都离不开一定丰度的自然资源。合理而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是农牧业再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农牧业再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以土地生态系统的产出与投入平衡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陕甘宁接壤区既是气候的敏感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带。为此,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 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合理保护和发展;应根据自然生态条件的差异,分区发展生态农 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业产业化;利用节水保水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措 施,实现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实施林灌草生态工程建设,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实施移民扶 贫开发及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和减少农村人口,减轻人口压力,以实现该区域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探究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对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西北五省区为例,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6~2018年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时空演绎规律。结果显示:2006~2018年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综合指数呈较快上升趋势,经济增速显著,各省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也较为一致;生态环境指数在近年来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良好;2006~2018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整体发展较为显著,协调类型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阶段,两者耦合关系不断向好向优发展,但五省区的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文章根据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规律,提出了西北五省区要加强"丝绸之路旅游"规划、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问:如何实现牦牛产业的绿色发展?答:"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农牧业"是逐级分解、逻辑关系明确的三个层次,符合国内外对该地区发展的要求、趋势与同行认可,是现代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的立足点。"现代、高原、特色、生态"四个关键词清晰地描述了青海农牧业发展的边界与指向,发展方向一定要符合"绿色"的总体要求,其内涵是极其丰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指出,"青海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发展战略。全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与青海发展战略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充分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创建"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开展"百乡千村"行动,从整体上提升青海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走出一条青海特色、绿色兴农之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中将农业水、土资源视为独立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容易导致无法正确评价区域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的问题,文章以西北旱区为例,将农业水、土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区划方法和地带性分异规律为指导,在充分考虑水土资源生态与环境现状、管理及趋势的基础上,分析确定分区目标、分区单元、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以县域作为基本分区单元,提出了一套从大尺度、中等尺度到小尺度,由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元素层组成的等级嵌套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并对西北旱区一级分区指标进行了信度分析与制图实践。结果表明,标准化后的数据具有相当好的可信度,该指标体系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尺度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系统的空间分异特征、时空量比关系和需求状况,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可为较大尺度范围内开展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提供指标方法,也对农业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分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全省农业区域化布局、提升区域农业发展层次,该文根据浙江省区域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提出了着力建设四大农业区:浙北浙东都市型、外向型农业区,浙中盆地丘陵综合型特色农业区,浙西北浙西南山区生态型绿色农业区,沿岸海域、岛屿和港湾海水渔业型蓝色农业区,并提出促进区域化布局的六项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西北地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刺激农业经济的增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通过构建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法计算关联度并分析比较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对变化程度用来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结果]关联系数结果表明影响陕西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农药施用量、农业柴油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及禽畜粪便利用率;影响甘肃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复种指数、秸秆利用率及禽畜粪便利用率;影响青海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主要是人均粮食产量、节水灌溉面积以及秸秆利用率;影响宁夏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主要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节水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以及秸秆利用率;影响新疆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主要是农药施用量、复种指数、有效灌溉面积及禽畜粪便利用率。关联度大小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宁夏(0. 743)、甘肃(0. 716)、青海(0. 674)、新疆(0. 619)、陕西(0. 585),针对青海、新疆和陕西地区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水平。[结论]在西北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重点加强资源减量化和再利用方面的建设,以及平衡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发展,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加快推进新疆巴州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历史悠久,素有"华夏第一州"美誉,地处新疆东南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现代农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等基础条件相对优越,是新疆重要的棉花、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巴州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农业领域,全州棉花、粮食、特色农产品、设施农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受自然生态脆弱、国内外市场波动、成本不断提高、自身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现代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文章梳理总结巴州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系列优势,系统分析当前农业产业结构及主要特征,粮食、棉花、油塘、特色经济作物等主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指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因素,从管理、生态保护、促进产业发展、加工产业升级、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等角度提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思路和合理化建议,从而加快推进巴州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大别山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别山贫困地区应立足生态和水源涵养的主体功能,依托山区特色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逐步在大别山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转变山区经济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把握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规律,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该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成途径,确定农业面源污染的评价指标,并利用该指标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时序特征,发现1985~2005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线性增长特征、阶段加速特征和农资污染为主特征。文章分析了2006~2007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中国存在3类污染区域:农资污染区、畜禽污染区和水土流失型污染区。根据时空特征分析,该文给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定西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资源利用率低、人口问题突出、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农业资金投入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要使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采取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人口增长、调整种植业结构、完善农业市场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吉林省西部位于半干旱半湿润过渡的生态脆弱带,农业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本区农业的发展,其最主要的障碍性因子之一是干旱缺水;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一些适合于本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而且能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北干旱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剖析西北当前农业生产与发展中存在的8个问题,提出建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十大基本原则,并针对西北干旱地区现有的一些地理特征,结合目前西北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按高山、山地及山前坡地和平原、盆地(绿洲)的划分,提出了9种适合西北干旱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探讨西北干旱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制度创新与浙江省节水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连阁 《水利经济》2006,24(4):12-15,27
通过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浙江水资源的现状、农业节水潜力以及浙江农业发展的战略等的分析,首次提出了浙江这一传统“水乡”的农业发展也必须走节水农业的道路。并进一步分析了浙江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上的问题,最后系统阐述了为推进浙江节水农业发展应如何推进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