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观作为发展实践的先导,作为发展的观点、理论和方法,针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问题作出回答.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这就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表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作出了科学回答,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构想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21年的一百年来,党在农村的领导工作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1921-1948年领导农民运动,获取无产阶级政权阶段;1949-1977年领导农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78-2004年领导农村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2005-2016年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解决"三农"问题基础阶段;2017-2021年领导农村迈入全面小康,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主要在于:坚持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领导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作为领导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坚持将维护农民利益和保障农民权益作为领导农村工作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3.
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的主题,也是我国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中央全面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刻变化,科学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出版单位:中国农业出版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十一五"期间,围绕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一号文件,分别就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等重要方面进行具体安排。一时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理论界和农口部门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5.
正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恰逢其时,这是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我们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行动,必将引领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加速前行。笔者以为,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突出十个重点。农业产业要优化。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煦照 《农业经济》2007,(12):10-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把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农业产业化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十六大提出的党在新世纪前期的战略任务.北京郊区工作必须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格局,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牢牢把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六项创新,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郊区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郊区.  相似文献   

9.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农民、政府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在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体系构成中,由于农民、政府和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是“十五”计划的主题,也是企业的主题,企业宣传工作者必须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开展工作,把搞活企业作为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加强服务,加大工作力度。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不均衡发展等重要问题。本文依据多源流模型和公共产品理论构建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大概经历了制度萌芽与停滞、恢复与探索、改革与发展、完善和提高四个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政策试点与政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与综合国力提升共同构成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的动力机制。针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面临的重要挑战,提出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等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历程表明,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始终把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线;必须始终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发扬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建设示范项目共完成投资19.67亿元,完成各项建设项目70.7万hm2,参与的示范县达1200个。项目主要有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西部防沙治沙以及经济林花卉基地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尚需进一步提高对该项任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明确“十一五”期间的任务。是以重点地区生态建设、名优经济林花卉基地建设和村屯绿化为重点;加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优质林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美丽中国,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内涵、思路路径及工作重点,为新时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文章利用自然观、系统观、发展观等哲学方法,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理论逻辑,提出农业绿色发展思路路径;利用公开报道数据,从水土资源保育、产地环境清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农业集约节约发展等方面,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结果 系统提出全面改善农业资源环境,不断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健全完善支撑保障体系。系统开展绿色发展试验示范,推动树立绿色消费观等农业绿色发展重点任务。结论 新时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进农业发展全过程绿色转型,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当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情况,对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评价,探讨多种农业发展的模式,为加快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提供助力,为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法和文献查阅法对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汇总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基础资源设施、科技应用、生态建设、经济效益、政府管理、农村发展6个方面23个指标对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评价,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黑龙江省农业业态配置情况,为黑龙江省未来农业发展模式提出建议。[结果]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权重值比较大,均为0.281 6;而农村发展、基础资源设施和政府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综合来看,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整体较好,但是在其他方面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结论]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进程良好,在农业发展中,基础资源设施、政府管理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都有待提高。今后,政府应该加强管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产业"等多种农业综合发展模式,促进黑龙江省农业更快速地发展,进而提升黑龙江省整体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象非洲”、“共产党还要我们穷多久”,这两种声音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县级领导的作用与县域经济的现状,关系到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应将山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农村工作中的点面关系,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摆到主导位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透彻理解并着力解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对蕴含其中的“美好生活”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解读。文章梳理了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要内容的“美好生活”这一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揭示了“美好生活”的哲学意蕴和深刻内涵,认为从哲学的层面说,美好生活是指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所追求的体现自由意志和价值实现的精神充实、幸福美满的实践生活,美好生活具有以人为本与人民当家作主的辩证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矿业城市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大力发展生态文明”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在矿业城市发展生态文明,有利于推进矿产资源集约与综合利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促进矿业城市转型。面对持续扩大的矿产资源需求和日益深化的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矿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矿产资源集约与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从优化国土开发空间,集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资源;实施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生态环境管理,深化大气污染和重金属、持久性化学物污染协同防治机制;促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促进生态文明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内涵,从水利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氛围浓厚、发展动力强劲、管理安全高效、综合效益显著6个方面,构建包含23项主要内容、52项评价指标的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将评价结果分为3个等级,从而构成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的评价体系已初步应用于首届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征集遴选工作,征集遴选出30个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并公布了第一批重点推介的10个标杆景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脱钩关系是实现地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方法]基于脱钩理论和方法,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出刻画系统间变化特征及相互作用关系的指标体系,对2006~2014年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脱钩程度、脱钩类型及脱钩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格局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1)滇中城市群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历了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脱钩指数呈现出"M"型波动变化趋势、剪刀差经历"V"型变化;(2)滇中城市群各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脱钩程度及时序呈现波动变化,强脱钩状态占整个研究期的37.5%,且脱钩指数均在T6(2011~2012)或T7时期(2012~2013)达到最高值,脱钩程度及空间格局呈现一定的演变趋势,以昆明和楚雄最为剧烈,曲靖和玉溪次之,而楚雄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结论]研究结果与滇中城市群的实际情况相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