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基层治理呈现新的治理形态。本文基于对杭州市涝湖村“鹰眼盯”数字治理模式的案例分析,提炼出乡村基层数字治理的三重实践机制。研究发现:互动是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字赋能使得乡村基层组织与村民之间的互动朝着互动主体自主化、互动方式技术化和互动内容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信任模式逐渐向数字信任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乡村基层治理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促进了村民信任重建;整合则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动态过程,通过数字赋能,乡村基层实现了空间、结构和数据的再整合。此外,数字技术嵌入也给乡村基层治理带来种种挑战,如数字“负能”、“数字形式主义”、村民数字素养差异以及长效发展困境等。  相似文献   

2.
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是赋能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运作的重要工具。文章基于“一家亲”APP赋能鄂西南Q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考察,发现数字技术能够从主体参与、有效协商、决策落地、监督问责四大维度赋能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主要表现为通过数字技术能够孪生数字空间,实现民众有效参与;增强公共理性,实现有效协商决策;整合多元主体,实现决策有效执行;强化多维问责,实现全程有效监督。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数字治理技术工具、激活数字治理参与机制、构建数字治理组织机制、增强数字治理规则供给,提升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民主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3.
数字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数字时代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以“价值—制度—技术”三重内在逻辑为遵循。然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实践面临观念与思维转向滞后、主体与权力关系失衡、制度与结构冲突制约、技术与资源整合阻滞等层面的赋能困境。为此,数字时代技术赋能应以理念为前提,突出价值引导与思维转向;以组织为根本,调整优化结构与参与机制;以规范为关键,明确主体地位与技术定位;以保障为基础,强化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为纾解路径,以此赋能乡村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赋能型治理”,即通过深入挖掘、灵活应用治理资源,激活治理要素,激发和强化多元治理主体内在活力和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赋能型治理将重要治理要素赋能相应治理主体,以党建引领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合力;以载体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协同建构;以技术运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整体效能;以治理革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高效运转,从而有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赋能型治理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力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技术治理,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数字赋能已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持,其关键不仅在于数字技术广泛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服务于数字技术应用与治理数字技术的制度容量至少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层面看,受数字技术运行机制与乡村治理客观规律的双重制约,数字技术通过提供信息、重构流程、促进互动、强化监管赋能乡村治理,但其存在明显的能力边界;从实践层面看,由于数字技术变革与乡村治理制度变革的不一致以及赋能过程中技术逻辑与治理逻辑的相冲突,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逻辑链中存在着技术能力与制度容量之间的严重失衡。消除数字赋能治理的多重困境,需要建立一整套与技术能力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构建涵盖保障数字赋能、治理数字赋能、超越数字赋能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治理主体缺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村集体经济支撑等结构性困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重塑了乡村公共领域的治理结构,有效推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本研究通过建立“动因-行为-绩效”和“主体禀赋-场域支持”两个逻辑分析范式,构建了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动态过程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基于4个典型案例解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乡村治理绩效的作用机制,揭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乡村治理绩效的依存条件。研究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行为机制为:利益互嵌-协同联动机制、矛盾调解-长效稳定机制和民生普惠-扶持保障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行为机制为:资源整合-节本增收机制、村社共建-固基强村机制、“培训+就业”助农机制和认知驱动-文化造血机制。同时,“村‘两委’+合作社”共治模式能更显著地提升乡村治理绩效。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禀赋、村庄场域支持网络两类依存条件的积极作用,一要充分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潜力与动力;二要健全乡村治理格局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两委”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三要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选育机...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柔性治理是基层治理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型模式,这种模式在基层治理主体的选择层面,将国家、社会和农民的互动作为实现乡村"善治"的最终路径。文章从"多元共治"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乡村柔性治理中参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内容的多样化和治理效果的多面化,以期构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实现乡村治理秩序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人口流动与乡村公共性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更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命题。大众媒介作为乡村公共性的载体,发挥着联结整合的作用,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变革的技术支撑。通过提炼“媒介传播-公共性再生产-治理重构”分析框架,本文以华北前赵固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高音喇叭作为早期扎根乡土的适宜媒介和基层治理工具,表现出具有权威主导性的单向管控特征。社会结构转型使高音喇叭经历了从“国家象征”到“广告载体”祛魅化的角色嬗变,高音喇叭的信息传播功能受时空限制而明显削弱。面对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乡村社会中乡村公共性解体与乡村社会治理脱域,数字赋能下的村务微信群成为乡村公共性再生产与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载体。村务微信群使村民实现了跨时空的“共同在场”,塑造了虚拟的熟人社会,增进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强化了村庄共同体意识,推动了互动治理的形成,为乡村善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以“三圈理论”为分析框架,解析农村老年人宅基地置换案例,梳理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和实践成效,为农村养老和用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案借鉴。研究方法:“三圈理论”、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价值、能力、支持”维度的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宅基地置换模式符合政府政绩价值实现逻辑、村委会组织职能发挥逻辑、退地老人养老福利增进逻辑,主体均在模式推进中实现各自的“价值”成效。与此同时,政府、村委会、退地老人又在模式推进中进行着相互影响的互动行为,并在互动过程中嵌入利益联结机制、行政权威驱动机制、强社会关系驱动机制,共同推动了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实施。研究结论:农村老年人宅基地置换模式符合多主体利益及其实现逻辑,是协同解决宅基地低效利用和农村主体老龄化加剧问题的有益探索,建议持续关注农村老人需求,以资源投入和制度供给强化参与主体的利益实现三要素,保障模式的持续推进,促进农村养老和用地优化。  相似文献   

10.
岑明丹  高慧 《山西农经》2023,(24):35-37
数字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是驱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数字经济逐渐向乡村地区渗透,数字技术在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方面均有重要功能。但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存在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发展不平衡和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制约。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应通过提升数字乡村新基建水平、推进农村新业态发展、增强村民数字化应用能力和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等举措,真正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优势。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分析了“黄-蓝经济区”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其互动发展的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对利用基尼系数方法对“黄-蓝经济区”1980年以来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得出其互动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区域差异系数过小,即区域内发展过于均衡。然后基于空间分析理论,提出了“黄-蓝经济区”互动发展的空间模式,即按照发展时间依次为增长极模式、轴线模式和网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数据资本时代,挖掘数字红利以加速乡村发展是全面脱贫后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数字乡村建设承载着这一目标应运而生。“国家—农民”关系视角下,农民主体性保障不足、被动性卷入的参与方式,以及陷入娱乐化与主体赋能的迷思,建构了数字乡村的“悬浮式”推进路径,由此造成下沉困境。这一困境滥觞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工具理性主体化,并进一步溯因至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目标责任的行为导向、农民能力贫困及主体性激励不足致使回应无力,以及政策供需错位压缩其制度化成长空间。为此,实现数字乡村建设本体性价值回归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践行人本主义数字乡村建设理念,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推动数字赋能主体激励内生化,同时从多个要素入手整体构建数字乡村发展制度。  相似文献   

13.
钟海 《农村经济》2023,(9):61-71
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和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由此决定了乡村治理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党建引领协同型治理的运作逻辑。本文基于陕西省Z县推行的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实践的田野调查,从党政互动与组织联结、任务量化与压力传导、社会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对党建引领协同型治理的实践运行样态及其逻辑机理展开考察。研究发现,党建引领协同型治理是乡村超常规治理实践中生发并运行有致的一套治理机制,具有领导小组模式下的组织系统虚实结合与条块统合、指挥部模式下治理资源的跨部门协同与跨层级整合、中心工作模式下治理力量的组织动员与伦理聚合的逻辑机理。这为我国特定制度情境和实践场域中重新审视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未来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探索中,必须通过优化治理结构体系、完善治理体制机制和增强治理本领等举措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持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从国家治理转型的高度,剖析耕地保护制度的初心与使命,为实现生态文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中国耕地保护治理的转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类行动主体相互嵌入形成动力机制和制衡机制。政府和市场主导的供给治理导向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虽然规定了框架规制,但地方政府的执行偏差、社会公众的参与缺位造成了“占优补劣”的后果。政府和社会主导的管制治理导向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了优质耕地,维持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主导的赋能治理导向的耕地休养生息制度完善了“占补平衡”的政策目标,加强了生态修复,建立了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供给治理、管制治理与赋能治理的协同组合可以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多重平衡。研究结论: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多主体参与的互动性连结,供给治理导向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管制治理导向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奠定了耕地保护治理的基石,赋能治理导向的耕地休养生息制度是在改进的耕地占补平衡和加强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基础上的嵌入性治理,与前两者形成合力,高效推进中国耕地保护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5.
王蕾 《山西农经》2023,(24):44-46
“数商兴农”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重视数字经济对农村经济的赋能作用。基于此,从“数商兴农”的背景出发,探讨数字经济赋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深入分析在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审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有效对策,通过因地制宜打造农村经济特色、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以及持续优化数字化人才引进模式,以期在“数商兴农”的框架下,更好地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朱艳 《农业经济》2023,(7):55-57
数字乡村是释放乡村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数字乡村治理存在的数字依赖、信息失真等风险,应以数字赋权为导向,通过完善数字乡村治理规则,重构乡村治理“政社关系”,关注新的数字空间,重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而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相似文献   

17.
“八八战略”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现实生活中,城乡融合还存在生产要素单向流动、城乡数字鸿沟、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文章以浙北长兴县为研究个案,在剖析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产业融合、城乡治理融合、城乡公共服务融合逻辑机理的基础上,研究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的路径。认为该县在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创造出产业协同、治理融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融合新范式,能为类似县市以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深度融合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数字赋能场景下,企业生产技术、组织效率、商业模式发生系统性重构。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个类别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利用2017~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验证数字赋能场景下企业创新能力强化正向促进社会责任承担意愿的假设。构建“投入-协同-创造-转化-溢出”的价值共创演进机制螺旋模型,推动共同分享、共同识别、共同创造基准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快速迭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技术+平台”形式赋能农业扶贫领域意义重大,各领域的直播带货新业态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及辐射效应,但不同的带货主体都有自己的优劣、机遇和风险。基于此,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目前的多元主体互联网直播带货模式效果进行现状整合及分析,主要从地方官员直播、网红主播直播、官媒主持直播、官媒+网红主播直播四个主体方面进行分析,为互联网新业态赋能“三农”振兴与发展提供理论现状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实施路径。首先基于架构者理论,研究发现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内部架构者能量群、外部架构者调节群和数字农业创新生境三个方面。其次数字赋能下的能量群内部主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群和调节群之间相互作用促进数字农业创新主体的集聚,进而逐渐形成复杂的数字农业创新链,包括数字农业企业创新链、产学研创新链和辅助创新链,多元化的链条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创新生态网络。最后提出“环境—主体—链条—网络”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包括营造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环境、打造数字农业创新生态“命运共同体”、优化数字农业多层次创新生态链、构建数字农业热带雨林式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