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为了保证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农村残疾人就业提供可靠的保障,本文采用实地分析的方法,以河北省为例,从农村残疾人就业现状着手,检视出就业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河北省经济发展目标,从多个角度为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的改进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民事纠纷与调解》 在我国农村,法律规范与民间行为规范共存,冲突、融合,共同作用于农村社会。农村民事纠纷因其特定的空间有着自己的特点:农村熟人社会的特殊性。农村纠纷往往发生于熟人之间,即使不是亲戚,至少也是乡邻。在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中发生纠纷,如果当事人对簿公堂,将对本来稳定的熟人社会的特定生活圈子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应该如何调解农村民事纠纷?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行的农村救助政策,由于各项政策出发点,目标、标准都有很大差别,并没有合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因而还存在着重迭交叉、覆盖不全、资源浪费、政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迫切需要融合政策和资源,构筑完善的中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因此,本文以甘肃为例,分析了农村社会救助现状和困境,提出了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建设要求的农村社会救助困境的若干消解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某省5市30个乡镇1000名农村残疾人的问卷调查,从农村残疾人经济与生活、婚姻与家庭等各方面,反映农村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农村残疾人功能缺陷,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自我生存能力有限,家庭收入普遍偏低,消费水平不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家庭仍是农村残疾人生存的主要依托,40%的成年农村残疾人未婚或没有配偶。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农村社会管理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因此,从化解预防矛盾入手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一员,残疾人事业是文明而崇高的事业。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和有力支撑,也是我们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根本原贝l和指导方针,必须贯彻到残疾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要切实尊重和维护残疾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要满怀对残疾人的深情厚意,深入基层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疾苦,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以建设包容多元差异的社会空间为切入点,探索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下城市更新促进城市共建共享共治的理论和现实路径,以期为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城市更新是处理城市发展和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社会空间融合是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促进城市发展与安全统筹的关键工具;(2)社会融合理论和社会空间理论构成社会空间融合问题的认识基础,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社会互动和身份认同是解构社会空间融合问题的4个关键维度;(3)空间融合、资源升级、纽带建立和认同感塑造是城市更新实现社会空间融合目标的4条理论路径;(4)城市更新促进社会空间融合的现实路径以空间治理为载体,并可以从多尺度共治、多主体合作和多维度干预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结论:统筹发展和安全背景下,社会空间融合应成为中国城市更新实践的重要导向。空间治理是城市更新的载体,通过多尺度共治、多主体合作和多维度干预助力社会空间融合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日前发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扶持10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增加收入、提高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土地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控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频繁的土地调整是当前我国村级土地制度实践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已有的研究大多只注意到土地调整的负面效应,却忽视了土地调整本身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控制职能。在当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看业:一方面,土地是其赖以生存的资源,定期或不定期的土地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另一方面,土地调整客观上也有利于农民的自我管理和农村社会的自我调节。而对于乡村干部来说,土地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源,而且是对农村社会实行控制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他们往往利用土地调整,对农村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
《农家之友》2006,(11S):1-1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残疾人有60%-70%是生活在农村。 他们身体条件差,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少。他们的就业出路也很窄。就是农村劳务输出.残疾人也根本占不到什么优势。所以,他们中90%以上的人.只能靠种田种地维持生活。而大多数的农村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种田种地的能力也弱.承包的土地也少,国家给予农民的实惠政策,残疾人得到的相对就少,很难脱贫。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运用实地问卷调查 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社会资本和社会结构理论,通过对两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农村社区的个体工商户在不同经营阶段所运作的关系型社会资本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农村关系型社会资本的运作规律,进而揭示了农村社会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失业风险、异质性资本与农民工社会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17年课题组在湖北和广东4个城市调查的进城农民工数据,从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三个维度选取衡量指标,采用熵值法计算样本农民工社会融合水平,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失业风险、异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失业风险对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合具有显著负效应,高社会融合水平者比低社会融合水平者对失业风险的反应更为强烈;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进城农民工对失业风险的反应强于建筑业的进城农民工;积累型人力资本相比初始型人力资本更有利于进城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可用型社会资本比可及型社会资本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福利社区化是福利多元主义背景下实现农村残疾人福利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其意义在于凸显农村社区在残疾人福利服务中的价值功能,实现残疾人福利由"政府—家庭"模式向"社区中心主义"过渡。但由于传统"村落管理"弊端的影响,农村社区存在残疾人福利功能不足、福利效能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残疾人多元化、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福利需求。为此,必须立足农村社区实际,以保障"残疾人福利权"为中心,加强农村社区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完善残疾人社区福利服务机制,确保农村残疾人福利社区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经济效益增值乏力、人口红利衰减等供给冲击,锻铸农业韧性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农村产业融合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其对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本文从农业弱质性视角探讨了农村产业融合赋能农业韧性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较为系统地从抵抗力、恢复力和再造力三个层面构建了农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韧性的影响效应、机制和差异。研究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分维度促进作用的强弱依次表现为抵抗力、恢复力和再造力;农村产业融合可以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对农业韧性产生促进作用;农村产业融合的韧性治理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在粮食主产区,产业融合仅对农业恢复力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在粮食非主产区,产业融合对农业抵抗力和再造力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残联公布,安徽省于2010年9月起启动2010年度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计划对25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建房补贴,每户补贴资金不低于5000元,其中国家彩票公益金补贴任务数2000户。项目计划到2010年年底完成。  相似文献   

16.
数字技术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越来越强,本文立足于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通过对澳大利亚残疾人和数字融合相关的调查研究,强调并分析在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一些优秀案例,探讨在过去十多年中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广大残疾人提供数字融合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陕西YL现代农业园区西村为典型案例,以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为社会背景,以农业技术为切入点,以文献分析、村民访谈与实地调查的有机融合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基础与运作机制的描述与分析,探讨乡村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变迁的内在实践和逻辑,以及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动力与趋势,从而认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寻求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本土化解释。  相似文献   

18.
陈玮 《农业经济》2023,(9):94-95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趋势,针对农村地区的养老难题,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是解决我国农村养老困境的重要途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有助于解决我国养老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现状,能够满足社会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可进一步增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为了让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真正落地,应该健全医养融合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医养融合服务管理人才,提高农村养老护理水平;强化医养融合服务的资金扶持,优化农村养老资源的配置;加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市场化运作,促进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华南农村社会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繁 《中国农史》2005,24(1):116-124
20世纪华南农村社会史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华南农村社会研究经典著作产生和多学科研究传统形成时期;1950~1990年代的华南农村社会史研究则体现了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取向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0年代至今,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成为华南农村社会史研究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0.
农民发展创新中的社会网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发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农民发展创新过程中的社会网络进行研究。农民社会网络包括功能性社会网络与社会构建性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在发展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农民可以通过与网络中其他角色的互动来调动实施发展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在此过程中社会网络的社会资本功能得以充分显现。社会网络需要经历不断的塑形与被塑形的动态过程,维系社会网络的机制是网络内建立起的信任、社会规范及认同的价值体系。在农村发展实践中应考虑有助于农民社会网络建立与扩展的干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