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的关键作用因子,并进行风险评估和区划,对于提升该地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减轻干旱损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改进的相对湿润度指数、DEM资料、地形坡度资料和1990—2016年以县(市)为单元的行政区域的人口密度、GDP、人均GDP、耕地面积等社会经济数据来定量化评价山西干旱风险,从干旱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因子,构建相应的指数模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并基于GIS绘制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山西省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大同、朔州、忻州北部和西部、太原南部的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最强;孕灾环境脆弱性呈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的趋势,而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均呈东西两侧低、中间高的趋势;从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山西省干旱风险总体呈北高南低,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东部,较高风险区包括朔州西部、忻州中西部、太原大部,吕梁大部、晋中西部、临汾中部、运城西部为中风险区,临汾西部、晋中大部、长治东北部为较低风险区,临汾东部、运城东部、晋城大部、长治西部和南部风险最低。[结论]山西省干旱灾害的精细化风险区划,可为相关区域有效地开展抗旱活动提供定量化依据,增强干旱灾害防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区域作物脆弱性的研究主要基于气象资料、作物生长观测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忽略了作物对极端事件的反应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性。众多研究表明,植被指数能够表征水分胁迫下的植被特征,在对旱情的表达上比常规的间接方法更为直接,监测精度更高。研究以辽西北地区2006年玉米干旱为例,基于MODIS数据计算植被状态指数VCI和温度条件指数TCI,根据二者在旱情表达上不同的侧重和研究目的,确定模型参数,构建辽西北地区玉米干旱脆弱性模型,计算玉米干旱脆弱性,并将玉米干旱脆弱性划分为4级,借助GIS技术绘制辽西北地区玉米各生育阶段干旱脆弱性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辽西北地区玉米干旱脆弱性空间分布也在发生着变化。研究实现了玉米干旱脆弱性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变化描述,为区域因地制宜地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宁夏23年(1993—2016年)玉米和小麦干旱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趋势,探讨各县玉米和小麦的干旱风险成因及关键作用因子,以期为宁夏县级作物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成灾综合评价法,从干旱对玉米和小麦种植的危险性、玉米和小麦在干旱环境下的暴露性、玉米和小麦种植在干旱胁迫下的脆弱性和区域农业抗旱能力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作物干旱风险模型,利用1981—2016年气象数据资料及玉米、小麦生育期资料、玉米小麦产量和面积等数据,分析计算宁夏各地区的玉米和小麦的干旱风险。[结果] 23年间(1993—2016年)宁夏玉米和小麦干旱风险整体上呈逐步上升趋势,玉米干旱风险上升趋势明显,最高达到45%。而小麦干旱风险趋势较平缓,干旱风险水平在30%~40%之间。品种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干旱危险性指数和暴露性指数间差异较大,玉米干旱暴露度高,生育期较长,潜在蒸散量大,降水无法供应生育期内的需水量,因而玉米干旱风险较大。从空间分布来看,小麦干旱风险高值区分布范围较广,由于小麦生育期在雨季初期,降水量较少,且种植面积大,因而受旱面积较大。各县(市)玉米和小麦危险性、暴露性指数权重均在0. 3以上,是导致玉米和小麦干旱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结论]因此调整种植比例,减少小麦的种植面积,加强农村脱贫,增加农民收入,是减少干旱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干旱灾害风险的时空分布格局,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环境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确定10个指标,为河北省农业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 文章基于自然灾害理论,利用2000—2018年河北省气象站点数据,计算水分亏缺指数,并通过建立农作物减产率和水分亏缺指数的关系来确定不同干旱等级的临界阈值,建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干旱危险性评估模型。利用遥感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建立承灾体暴露性模型、环境敏感性模型和防灾减灾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进行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结果 (1)将信息扩散模型应用于小样本事件中,弥补资料不足带来的缺陷,可对不同级别的干旱进行风险评估;(2)干旱发生程度以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为主,发生严重干旱的概率极低,致灾因子是影响旱灾程度的关键因素;(3)冬小麦和夏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风险的空间分布是不均的,高风险区和中高风险区呈现零星点状分布,冀中和冀南综合风险比较高,防灾减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灾对该区的影响力度,而对于冀东地区来说,承灾体的暴露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决定了旱灾对该区的影响力度。结论 因此,建立的冬小麦和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有效地识别农业旱灾高风险区,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可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农业生态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构建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以期促进农业、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安徽省为例,在评价农业生态和城镇化指标系统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结果]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与城镇化评价系数及耦合系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度从失调逐渐发展到协调。其中2009年前城镇化的评价指数高于农业生态评价指数,2009年开始农业生态评价指数高于城镇化评价指数;耦合系数自2011年后处于磨合阶段,同时协调度也从失调等级转为协调等级。[结论]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良好,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研究结果对发展安徽省农业、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以四川盆地南部23个县(区)为研究区域,以川南地区大春粮食作物为评价对象,建立包括农业干旱灾害危险性、敏感性、脆弱性以及抗旱减灾能力的多因子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借助GIS技术绘制川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区划图。结果显示,23个县(区)中的翠屏区、南溪县、龙马潭区、江阳区、江安县、自流井区、宜宾县、长宁县、兴文县、纳溪县、合江县、泸县为旱灾高风险区,其余县(区)则为旱灾中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雷减灾能力4个方面确定13个评价指标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实现定量化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应用闪电监测资料、土壤数据库资料、GTOP30数据集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和相关地理信息数据,基于目标、准则、指标层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采用投影寻踪方法获取指标权重,定量化分析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防雷减灾能力强弱,研究综合雷电灾害风险并完成等级划分。[结果]贵州省雷电灾害风险西部高于东部,整体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其中西部的水城、六枝、普定、晴隆以及贵阳的云岩区、南明区、白云区中北部为高风险区,次低及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威宁及赫章西部区域、开阳东北部、平塘中东部、独山、荔波、万山、玉屏、碧江、思南、石阡、沿河的部分区域。[结论]通过灾前风险识别,可针对性的制定综合对策,为提高贵州省雷电灾害防御能力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Landsat8 TVDI的河套灌区旱情分析——以临河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套灌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粮、油生产基地,该区域地处我国干旱区,及时有效地监测评价该地区的旱情状况,对农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遥感手段监测河套灌区旱情状况,将研究区分为无旱、轻旱和干旱3个旱情等级,并对统计结果进行评价,以期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7月1日的两景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针对遥感参数进行计算反演,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等遥感参数分级统计,评价临河区旱情。[结果]3个旱情等级中,无旱的面积为466.38 km~2,占临河区面积的20.02%;轻旱的面积为1 176.50 km~2,占临河区面积的50.49%;干旱的面积为687.12 km~2,占临河区面积的29.49%。临河区东北地区旱情面积比重较大;西南地区靠近黄河及人工渠旱情面积较小或者无旱情发生。[结论]该方法适合农业旱情的快速监测评价,能较好地反映区域旱情空间分布,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评价研究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成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研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非常必要,然而诸多传统的评价方法存在评价指标过多、指标权重可信度不高、评价结果多变等缺陷。文章引用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对成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方法]该文引用欧氏距离法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体系,以成都为实证研究案例,对2000年—2016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成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ASDI)范围在0.53-0.72,整体处于持续增长的趋势,在2000—2009年处于低持续发展状态;2010—2016年处于中持续发展状态,并且很多评价指标已经达到目标系统参考值。[结论]利用欧氏距离法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理论是科学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并通过该方法提出了成都农业可持续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武都山区农业冰雹灾害发生规律及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武都区1971~2010年冰雹资料入手,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 得到冰雹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 最后得到冰雹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武都区冰雹危险性等级由西北1 600m以上高海拔区向 东南及低海拔区递减,和冰雹路径相符,冰雹灾害风险等级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研究结果为预防和减轻冰 雹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玉米干旱风险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内蒙古地区农业保险业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防灾减灾等的重大科技需求,急需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技术服务,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为了填补内蒙古干旱风险区划研究的空白,文章针对内蒙古玉米的作物特性进行研究,利用119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温度、降水、日照、相对湿度、风速等观测资料,综合考虑了致灾因子和承载体的地域特性,建立了内蒙古玉米气候区划、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气候生产潜力、气候适宜性5个方面的干旱风险评估指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各指标进行重分类和叠置分析,确定内蒙古玉米干旱风险动态评估分级指标体系,对内蒙古2011~2013年玉米干旱进行了风险评估模拟。评估结果与内蒙古2011~2013年玉米实际年景十分相符,证明了该风险区划方法在内蒙古地区的可行性,可以为有关部门控制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防御或减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制定救灾措施、农业灾害保险政策、进行风险转移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提高农村地区洪涝灾害科学应对水平,减轻农业损失,构建了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分析评估指标的灵敏度,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方法 文章结合2018年山东潍坊市的气象、地理和社会经济资料,构建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WGA算子分析指标的灵敏度,并得到潍坊市风险评估值,借助GIS绘制潍坊市农业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图,以此为基础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结果 (1)地形高程差和河网密度的指标灵敏度最大,最大日降水量次之,暴雨频率、汛期降水量、地均农业GDP、卫生机构数量的指标灵敏程度低。(2)潍坊市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从西往东逐渐减弱;孕灾环境敏感度最强的是潍坊西部和南部的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极易造成洪涝灾害;潍坊市的承灾体易损性呈现出从西北到东南逐级递减的现象;防灾减灾能力较弱的地区位于潍坊市的中部。(3)潍坊市综合风险总体态势是从西南到东北逐级递减。(4)应对致灾危险,提高气象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适当调整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应对孕灾敏感,兴修水利工程,发展林业;应对承灾易损,注重抗涝作物的栽培,加强对农业的自救;增强防灾能力,推行相应的保险协议,科普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从而减少洪涝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结论 通过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掌握潍坊市各地区的风险等级,因地制宜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 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21%和21.45%;(2)农作物成灾面积增加1%,粮食产出减少0.04%, 2002~2012年农作物成灾面积减少57.75%,对粮食产出增加的贡献为7.97%;(3)在控制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成灾面积后,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粮食损失比例为1.98%,洪涝、低温严寒影响不显著.[结论]2002~2012年间全国各省市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共计93起,频率约为0.27,造成粮食生产额外平均损失比例约为0.53%.  相似文献   

14.
[目的]彭阳县玉米种植区域广泛,但干旱灾害频发,常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加强彭阳县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利用彭阳县气象数据以及地形、土壤类型等数据,基于灾害风险评估原理,运用相关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结合GIS技术对彭阳县玉米干旱灾害进行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彭阳县北部及西部降水少,玉米干旱危险性较高,南部和东部降水多,玉米干旱危险性较低; 草庙乡土壤保水性最差,玉米干旱敏感性最高,白阳镇、城阳乡土壤保水性最好,玉米干旱敏感性最低; 新集乡、白阳镇、草庙乡耕地面积所占总面积最大,玉米干旱暴露性最高,小岔乡耕地面积所占总面积最小,玉米干旱暴露性最低; 白阳镇灌溉田比例最高,玉米防灾减灾能力最强,彭阳北部1镇3乡都没有灌溉农田,玉米防灾减灾能力最弱。综合来看,彭阳县西北部玉米干旱综合风险较高,西南部和东南部风险较低,其余地区以中等风险为主。[结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科学认识农业干旱的基础,为科学管理以及制定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玉米主产省自然灾害灾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农业大国,自然灾害给玉米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全面梳理我国各玉米主产省的自然风险,可为农业经营提供参考,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方法]文章以玉米相对气象产量为研究基础,采用气象减产率和气象产量减产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对各玉米主产省的受灾情况进行评估,使用灾损率和灾害异常指数对主产省主要灾种进行识别评价,最后通过灰度重心模型对水旱灾情的空间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该文选取地跨中国三大玉米带的11个玉米主产省份为研究对象,从全国和省际两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自然灾害对我国玉米种植的威胁较大,各主产省份的风险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量波动较大。从灾种情况来看,我国最主要的农业灾害有水灾、旱灾、风雹灾和冷冻灾4种,各玉米主产省受水、旱灾害的影响最为普遍,受旱灾的影响最大,且近年来其影响有扩大趋势。从空间尺度上看,我国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呈东北—西南一线,和我国镰刀弯玉米带有很大的重合部分,给我国玉米种植的防汛抗旱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结论]自然灾害对我国玉米种植造成很大隐患,必须加强玉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玉米灾情综合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农业巨灾风险的有效评估与水平测量,既是"三农"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方法]文章以我国28个不同省份地区的651个村1 355户农户的入户调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作为样本,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农业巨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进行评估与测度。[结果]我国农业巨灾风险总体属于高风险等级,而区域风险分布差异较大,西部风险最高,中部居中,东部风险最小。其中,西部和中部区域的农业巨灾风险属于高风险,东部区域属于中等风险。东部区域在防灾减灾能力、承灾主体能力、孕灾环境水平、防灾减灾保障性等方面均优于中西部区域。[结论]研究认为,在影响农业巨灾风险的因素中,虽然客观致灾因子无法规避,但建设提高孕灾环境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降低农业巨灾的风险感知与风险程度;同时,培育风险文化和建设经济能降低风险脆弱性。  相似文献   

17.
农业干旱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阐述了基于不同数据源开展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为明确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概况,便于把握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关键技术与问题。[方法]通过气象、遥感、统计3类数据,以使用数据源作为索引,对我国农业干旱灾害监测、评价及预警、灾害时空格局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统计文献,了解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概况,分析农业干旱的基础和困境,明确国内农业干旱灾害的发展过程和最新进展,阐述未来农业干旱的研究重点。[结论]基于气象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最为系统,时间序列跨度长、空间分布范围广,在监测、预警、评价和格局分析等方面都有细致的研究; 基于遥感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主要以监测和灾害评价为主; 基于统计数据开展农业干旱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损失评价方面; 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在逐渐增多,在监测、预警、评价等方面也有所突破。农业干旱研究的关键技术,以及研究的系统性、研究内容和发生机理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