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北林业局发挥自身优势,确立了以高产高效的种植业,肉牛养殖,北药开发为主的林区经济发展战略,使这一“小老穷”局焕发了生机。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特点农业劳动力转移,其特定的含义是:劳动力由种植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业)流向种植业以外的产业,起点是种植业,目标是种植业以外的任何其他产业,是一种以种植业为中心的辐射性的流动。它与一般的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结构性调整或存地区之间的水平流动不同,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种植业生产技术进步评价和经营规模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种植来生产技术水平已有较快的提高。1978-1988年期间,折合成小麦的耕地亩产由205公斤上升到304公折,平均每年增长11.8公折。最近10年内作物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应归功于技术进步(良种、地膜、模式栽培技术等)和化肥投入的增加。以土地生产为主导方向的技术进步模式,过去是,今后仍是我国种植业生产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当前,种植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更新换代应是提高种植业生产水平的主攻方向。扩大农户种植规模已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迫切现实问题,也是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扩大农户种植业规模的重点是扩大相对土地规模,即要减少种植业农户的数量。应积极创造条件,从政策上创造一个有利于扩大规模的环境,正确地加快这一进程,这一进程是漫长的,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达到理想的农户种植业规模状态也 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改变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使之合理化,这是我国当前农业调整工作的中心内容,也是编制我国农业规划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对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及其形成的经济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一直很不合理,种植业过大,林、牧、副、渔等生产部门过小;在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比重很小,基本上还是一种片面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单一农业生产经济。这个问题,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种植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模拟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了中国种植业生产结构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调整的原则,建立了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模型。本文通过模拟得出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幅度,同时发现,在不同情况下农业结构调整会使农民收入增加5.6%~7.55%。这验证了以下假设,即长期以来在行政干预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与失衡的条件下形成的种植业生产结构不完全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的方向进行结构调整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本研究将为制定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区域作物、种植业比较优势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针对目前种植业比较优势计量指标不能够综合表征优势这一不足,在分析了影响种植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和社会资源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比较优势原理,结合作物生产特点,构建了区域作物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区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评价模型和区域种植业整体比较优势评价模型,并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结构的形成,演变与调整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农业结构1978年农村改革以前,我国农业结构单一。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综合经营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抑制。在改革前的近30年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甚微,这一结构突出了“三个为主”,即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  相似文献   

8.
顾名思义,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的是一种初级的循环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例,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简单技术与土地相结合,消耗了种子、肥料及光与水,生产出大量的人类可食用的农产品。人类食用后产生的排泄物和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又可作肥料肥田。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一是很少有废弃物;二是产生的废弃物以农家肥的方式再次被利用。  相似文献   

9.
农垦种植业要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张世鉴农垦经济再上新的台阶,就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行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所谓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设备等条件下,使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这是深化农垦改革,促使农...  相似文献   

10.
清代陕南种植业的盛衰及其原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矛盾统一的角度探讨了清代陕南地区种植业盛衰的过程以及原因。清代前期,陕南种植业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发展,具有相当不同的面貌。其总的状况,是地广人稀、农耕区域狭小。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大批南方流民徙入陕南,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其中,以玉米、马铃薯等新作物的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粮食生产的兴盛最为显著,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在种植业中的地位亦有所上升。但自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陕南人口显著减少,农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的种植日见式微,种植结构与作物布局的不合理性愈加严重,种植业的各个重要方面程度不等地趋于衰退。导致清代陕南种植业由落后到兴盛、又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政策与农业垦殖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陕南种植业的盛衰史表明,第一,符合一定地区特点、具有灵活性、长期性和延续性的农业政策,能对种植业的发展起显著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必然严重地阻碍种植业的发展。第二,以滥用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换取来的种植业的兴盛,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其衰落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