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夏、商、西周时期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前后建立的三个奴隶制国家。农业生产已经逐步脱离了原始社会的状态,农业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生产工具、耕作栽培、田间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进入了协田耦耕时代。商代的奴隶们三人一组在连绵不断的井田上耕作,人们称这种耕作方式为"协田"。西周以后改为两人协同耕作,称为"耦耕"。所以夏商周也被称为协田耦耕时代。当时人们使用耒耜挖掘沟渠洫涝灌溉,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  相似文献   

2.
畜力的使用及其在农业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基础,土地的耕翻整治又是农作物生长发育、获得经济产量的先决条件。耕作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革命,是衡量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牛耕的发明,实现了从人力耕作到畜力耕作的转变,铁器的使用,实现了从木石农具、青铜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转变,这两个转变在农业史上便出现了生产力的飞跃。耕作机械的迅速发展,在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量淘汰耕牛的现象。这就使我们制订农业发展战略时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当前,牛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今后经过定向选育,牛仍然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一、科技兴农大有可为   国际农业发展历程表明,随着农业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农业技术革命进程不断加快,农业每一次飞跃都来自科技的大突破.1910年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和生产率;1914年工业合成氨技术及尿素、复合肥的生产技术,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粮食成倍增长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农业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世界农业经历了第一次技术革命,20世纪后期,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破,世界农业正在经历第二次技术革命.美国的杂交玉米、中国的杂交水稻等良种大规模推广,实现了粮食生产由靠扩大面积到提高单产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是以“土壤健康为中心的耕作革命”,发展保护性耕作、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长远战略方针。本文就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盘锦水稻种植区的适用性问题,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作物特点进行探讨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水乃生命之源。无论是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农业社会,还是拥有各种现代工具、技术的现代社会,水之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一直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中,一方面,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用水的具体方式上有了变化;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本身也对农业用水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现代社会在重视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效益。就农业而言,发展目标取向不单"保证数量"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  相似文献   

6.
宋元时期中西方的耕作农业:比较同时期中西农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丰斋 《中国农史》2001,20(3):96-103
中国宋元时期,西欧耕作农业发展起来.比较这个时期中西方耕作农业在经营理念、耕作制度、生产过程和生产效益等方面的差异,可以进一步看出,西欧耕作农业的粗放经营、"低产低效"是事实;但同时还更应该看到中西方的古代农业实践,实际上是走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气候变化适应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重要内涵,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农户"气候变化认知—适应性行为"决策分析框架,并利用湖北省"十县百组千户"的调查数据与结构方程模型,以探究农户气候变化认知(自然环境认知、经济需求认知、自我效能认知)对其(主动型、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结果](1)农户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提高能促进其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其中,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提高促进其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作用更大。(2)从影响路径来看,自然环境认知、自我效能认知通过影响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经济需求认知通过影响情感态度,以促进农户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3)多群组分析还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越大、种植规模越大的农户,其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越高,则越倾向于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结论]政府应及时发布气候变化的新闻资讯、加大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适应性耕作技术的相关培训、完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以强化农户自然环境认知、提高经济需求认知和自我效能认知,进而引导其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甘肃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三点做法:即: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培肥地力和推广系列化的旱农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9.
文章依据东亚的资料重新反思和检讨旧、新石器之间所发生的生计变化和内在逻辑。新石器革命经常又被称为"农业革命",但笔者分析认为,农业是人类改变生态龛的副产品之一,不宜以农业为指标探讨新石器革命的含意。新石器革命的第一步,肇始于末次冰期之后的气候暖化时期,当时水界进入人类生态龛中,并带来巨大变化。因此本文提出将新石器革命称为"蓝色革命"。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上,有些人群的食谱开始多包涵鱼等水生动物以及水边的鸟类,因此石质猎器和部分工具细小化。同时,因应捕捞发展的需求,在竹、木足够的地区,开始制作竹筏和木船,此乃促使磨制加工石器的新技术。了解磨制石器出现的需求,我们才容易理解,何以渔业不发达或缺木材的区域文化并不发展磨制工具技术。以渔业维生的族群逐步开始在水流平缓宽敞、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方半定居或全定居,并进一步尝试在自己生活范围中的其它可用的食物,其中也注意到谷类,开始采集及食用。在浅水里和水边采集及食用小螺和谷物的需求,促使人们发明陶器。本文强调,陶器的发明离不开水边的生计以及人类采集细小谷类的需求。此外,东亚考古资料阐明,人们用稻谷酿低度数的甜酒应早于煮饭,到了生产量增加时才用作主食。从狩猎为主要生计到渔业为主要生计因而定居,后因定居而到食用谷类,再进一步开始生产食物,此乃人类经历从"蓝色革命"而肇始的重大转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别人选择外出打工,他却选择留在农村;别人拘泥于传统耕作技术,他却迷上了农业科技,并一刻不停地学习、实践。当他先富裕起来,却不忘帮助乡亲们致富;后来,他有了更强的能力,组织起更多农民一起闯市场,惠及了越来越多的人。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化耕地质量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提出了耕地质量保护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决定>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作为2020年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明确将"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作为耕地保护的三大任务之一;将"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作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措施之一;并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等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是英国农业革命兴起并迅猛推进的时期。在此期间,议会圈地运动的兴起,改变了土地所有权以及土地经营模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农场的建立。在农业生产领域,诺福克四圃轮作制的推广,新作物的引入与种植,畜牧品种的培育与改良,新型农具的发明与应用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18世纪的农业革命,在提供工业化所需劳动力的粮食供应、生产原料、资本积累以及国内市场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由此推动着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绿肥的历史演变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生产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素有发达的农业。几千年以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采用了耕作、施肥、改土、轮作换茬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其中利用绿肥培肥地力,则是古代农业技术突出的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如何理解互联网的力量?为什么新经济具有如此强大的动力呢?我们已经习惯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衡量社会发展的状况。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工业革命,现在网络技术带来了新经济革命。 网络技术带来新经济革命 网络技术不仅仅改变了生产单位事  相似文献   

15.
作者展望了世纪之交我国社会经济与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探讨了21世纪农业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社会,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阐述了21世纪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重点、主要领域和战略思路;指出21世纪必将迎来一场新的农业科学技术革命,要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契机,迎接跨世纪的历史机遇;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导向,建设粮食安全与食物保障体系;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解释了农业技术进步和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内涵,构造了农业技术发明可能性曲线;其次,从农业技术与要素投入的"互补性"特征出发,基于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类型选择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研究部门农业技术创新的"诱致性"表现;再次,在二元经济体制背景下,利用劳动生产率指数和土地生产率指数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路径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要素"诱致性"特征;最后基于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和研究部门对我国农业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风险偏好、风险感知与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4省844户水稻和玉米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获取了农户风险偏好指数,探讨了风险偏好、风险感知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影响,并考察了不同风险感知情况下风险偏好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风险厌恶、感知风险存在的农户较倾向于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尤其是秸秆还田+免耕或深松组合技术。农户具有"模糊厌恶"特质,确定概率风险偏好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影响大于模糊概率风险偏好的影响。②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当农户感知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存在时,风险偏好对其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反之,当农户感知自然灾害风险不存在时,风险偏好对其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正>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中,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江苏扬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采取积极措施将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引入传统农业,以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济产业链,形成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强大竞争力。基于上述要求,园区正在积极打造扬州现代农业示范点,努力通过国家园区"信息化、生态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建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推动高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类型选择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解释了农业技术进步和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内涵,构造了农业技术发明可能性曲线;其次,从农业技术与要素投入的"互补性"特征出发,基于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类型选择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研究部门农业技术创新的"诱致性"表现;再次,在二元经济体制背景下,利用劳动生产率指数和土地生产率指数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路径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要素"诱致性"特征;最后基于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和研究部门对我国农业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氾胜之,西汉末期著名农学家。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氾胜之总结推广了"区田法"。他把土地分成若干个小区,做成区田。每一块小区的四周打上土埂,中间整平,深挖作区,调和土壤,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采用宽幅点播或方形点播法,推行密植,注意中耕灌溉等。区田法的推广和运用,大大提高了关中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