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为肉蛋奶产品消费的增加。这一变化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进而导致豆粕饲料需求以及作为豆粕生产主要副产品的豆油产量增加。本文借助ED模型(Equilibrium Displacement Model)对以上相关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中国植物油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居民不断增长的肉蛋奶产品消费量将会通过畜牧业生产扩张和现代化使豆油产量增加,从而给非大豆类植物油国内供给带来挤压效应。本文研究结论对油料作物种植户和作物结构调整等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并给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草食畜牧业对草业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肉、蛋、奶的需求,就要加大草业产品的生产与供应。深入分析了草业产品与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联系,探讨了草业产品的稳定供应对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希望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豆产量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近年来处于明显的下滑阶段.大豆净出口持续下降,总供给逐渐依赖于进口,供需矛盾逐渐凸显.大豆进口迅猛增长.豆粕进口大幅减少后开始恢复,豆油进口增势放缓;大豆出口稳定增长,豆粕出口极增后下降,豆油出口缓慢增长.大豆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政策调整较快,在国际市场变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保障国内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演进与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考察了改革后我国城乡居民食品结构的演进,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直接粮食消费持续减量,而肉、奶、蛋等动物性食品及水果等园艺业产品消费不断增加,“食物革命”悄然展开。参照英国、日本等国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食品消费结构变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应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果蔬菜等园艺作物,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相似文献   

5.
《农民科技培训》2007,(11):41-41,40
长期以来。豆油、棕榈油、菜油是我国食用油消费的主力军.在计算消费结构比例时.葵花籽油等部分食用油消费几乎按零计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被国际市场奉为“健康油”的葵花籽油.在我国逐渐畅销起来。由于葵花籽油与其它植物油有着明显的不同.各国的葵花籽油产量均没有占到主导地位。因此,葵花籽油价格一直受世界食用油市场的左右。  相似文献   

6.
叶行方 《山西农经》2017,(21):47-48
2006-2015年,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变化显著,呈现支出增加、结构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等特点。通过图表对2006年到2015年居民食物消费情况及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示食品消费结构优化,消费增加而且恩格尔系数也不断下降,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品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不断发展,人们对肉蛋奶等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畜产品质量欠佳、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农药残留含量超标等阻碍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为了实现畜产品更好的发展,探索畜产品安全管理策略以及发展绿色畜牧业的路径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豆的比较优势及中美大豆成本效益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为调节人们营养膳食结构的主要动、植物蛋白以及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大豆在世界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国在大豆生产和贸易上经历了从大豆净出口国到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进口的转变。本文从中国大豆的比较优势出发,在整合成本核算方法和指标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在大豆生产成本构成和效益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锡林郭勒草地样带食物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以锡林郭勒草地样带上典型草地牧区、浑善达克沙地牧区和农牧交错区为典型区,分析锡林郭勒草地样带农牧户食物消费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开展农牧户入户调查获取问卷数据,开展典型农牧户食物跟踪调查获取农牧区食物消费季节变化数据,结合2015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居民营养膳食结构宝塔(2016)和锡林郭勒盟经济社会数据,对研究区居民食物消费进行分析。[结果](1)农牧户食物消费以粮食、肉类、蛋奶为主,其中肉类消费以牛肉和羊肉为主。食物支出以蔬果、粮食和肉类为主,肉类消费量和肉类支出呈现倒挂现象; (2)食物消费量呈现季节变化,从夏季到冬季粮食消费量逐渐减少,肉类和蛋奶消费量增加,蔬菜消费量月际波动较大,水果、油类、饮料等消费量月际波动较小,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和能量摄取总量季节变化不明显; (3)区域间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和文化习惯不同使食物消费结构沿样带呈现差异化,食物间互补性和闲暇时间增加引起了食物消费结构季节性变化。[结论]居民食物消费沿锡林郭勒草地样带由北向南呈现梯度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农牧户食物消费呈现季节变化,食物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季节间食物互补性和闲暇时间。  相似文献   

10.
八面来风     
北京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依据农业部颁布的检测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行业标准,采用PCR方法对豆油、豆粕样品进行了检测。通过样品DNA的提取、PCR扩增、酶切验证、重复试验,共扩增出大豆种子及相关产品(豆油、豆粕)的5个基因。 其中,阳性大豆种子检测出4个小源基因,阳性豆粕检测出4个外源基因,阳性豆油检测出1个外源基因。通过  相似文献   

11.
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畜产品市场地区分布和地区间流通将呈现怎样基本格局,以及这种格局将如何演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国畜牧业政策乃至农业政策的制定。本文应用空间均衡理论,建立中国肉产品市场空间均衡模型(CMPSEM),通过设立和模拟基准方案,并考虑居民肉产品消费支出、饲料价格、生产技术、运输费用等相关变量的变化设立政策方案,进行模拟。通过与基准方案模拟结果的比较分析,研究中国肉产品市场空间均衡格局的各种潜在变动趋势。最后,考虑多因素共同作用对未来中国肉产品市场空间均衡情况做简单预测。  相似文献   

12.
正全球油脂油料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和高度融合的市场,我国油脂油料进口不受配额限制,进口量远高于谷物。2020年我国油脂油料进口量和国内产量均创历史纪录,国内食用植物油供应充裕,但由于国际市场油脂油料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上涨。去年以来,国内生猪养猪持续快速恢复,豆粕消费需求不断增加,预计2021年我国油脂油料进口量和国内大豆压榨量将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6月开始对大豆进口放宽政策、实行有序进口以来,大豆市场波动不大,豆油、豆粕市场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有较大变动,6月底7月初豆油市场在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市场带领下,发起了一轮强劲的飙升行情,全国上涨幅度在500~1000元/吨.而且豆油出现回流东北现象,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仍在继续并有扩大之势.豆油价格7月中旬在高位振荡,大豆、豆粕市场价格在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局部均衡理论的中国大豆及其制品供需变化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80~2009年的相关数据,综合考虑大豆及其制品(豆油、豆粕)之间的相互联系,基于局部均衡理论建立大豆及其制品供需预测的联立方程模型,并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估计该联立方程系统;同时建立ARIMA模型模拟和预测供需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联立方程模型,预测基准情景、价格情景、人口高位情景以及人口低位情景下中国大豆及其制品2010~2020年的供需变化,并分析大豆及其制品供需变化的特点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大豆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和总产量均会增加,但是,大豆及豆油消费量的增长幅度远大于生产总量的增长幅度;且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农户大豆出售价格并不能有效缩小大豆及豆油的产需缺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相似性度量方法的基础上定义了食物消费结构收敛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检验方法。基于粮农组织的食物平衡表数据,本文分别计算了跨期和跨地区的食物消费结构相似性,进而检验了中国食物消费结构是否已经收敛到稳定状态。研究发现,中国食物消费总量虽然有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趋势,但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在2006年前后已经基本完成,此后进入了缓慢调整的阶段,且营养结构先于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到稳定状态。当前,收入增长对中国食物消费结构调整的驱动作用已经非常微弱。谷物、肉类和果蔬类的供能结构变化在中国食物消费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与典型国家的食物消费结构也早在2000年前后或更早就已经趋同到了稳定状态。中国三大营养要素的结构几乎完全趋同于日本和韩国,但食物消费结构与两国的趋同程度只达到且稳定在80%左右。对中国未来食物消费需求的预测要更加重视中国食物消费模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食物结构调整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 80年代我国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2%。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一,平均每个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占整个生活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逐步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大豆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5年以来,中国进口的大豆、豆油和豆粕数量急剧增加,对中国大豆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这一情况受到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也随之采取多种措施对本国大豆产业进行扶持.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定量评价影响中国大豆贸易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大豆进口价格、贸易伙伴国的产业政策、中国大豆市场开放程度对中国的大豆贸易格局变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畜产品成本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的畜牧业生产结构中,以养猪业为主,猪肉在肉类总量中的比重占60%以上。我国的耗粮型家畜占牲畜总头数的50%左右,而全世界草食型家畜占牲畜总头数90%。草原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牛羊肉、牛奶、毛绒等生产方面是不可替代的。通过畜产品成本比较优势的测度,确定不同草原类型区畜牧业生产方向,对推动草原畜牧业发展,增加肉蛋奶的有效供给,有效地减轻粮食生产的压力,进而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正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要求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确保蔬菜、肉蛋奶、粮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积极组织蔬菜等副食品生产,加强物资调配和市场供应。为维护畜牧业正常产销秩序,保障肉蛋奶市场供应,现就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主要食物消费结构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联机制。[方法]基于1990—2015年面板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与农业碳排放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影响程度和方向因食物种类而异。[结论](1)从影响方向看,农业碳排放对肉禽类、奶类等动物性食物消费和粮食、蔬菜、食用植物油等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动的冲击响应方向基本相反,这主要是由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替代性导致;农业碳排放对食物消费变化冲击的响应方向呈正负交替变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平缓,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供求的收敛型"蛛网"变动特点引起。(2)从响应时间看,农业碳排放变动对植物性食物消费冲击响应更为迅速,主要是由于动物类食物调整生产周期明显长于植物类食物产品;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代替动物性食物消费的方式在短期内(3~4年以内)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但是长期看来效果并不明显;所有食物消费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冲击效应在8~9期以后均逐渐消失,说明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持久,农业碳减排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努力。(3)从影响程度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对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贡献最大的是其自身,说明农业碳排放基数庞大,减排工作任务艰巨,尽管肉禽类食物消费导致的碳排放量比重较大,但研究期间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并不是主要由这类食物消费的变化导致,而是由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化导致。研究结果为在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农业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