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家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研究对于刺激消费和家具行业创新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消费者购买模式的研究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对家具消费者购买行为和模式进行回顾和总结,从购买行为和购买模式分别进行梳理探析,对家具消费者购买行为及模式的问题和进展简要总结,提出未来应对影响家具消费者购买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分享经济2017》预测共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将落点制造业,"全民共享"时代即将来临。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本文分析传统制造业及其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共享制造商业模式的转型尝试,最后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出发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商业模式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商业模式创新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也已基本得到各界公认。而中国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至今效果不佳,商业模式严重滞后,改革迫在眉睫。为此,从商业模式创新角度和地勘单位的运作模式及其自身资源实力状况来看,地勘单位可以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向探采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矿业公司的商业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2—2016年的中国家具产品出口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从不同家具种类层次上对家具产品出口量与出口种类之间的关联进行挖掘。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之间的家具产品在出口量上存在明显的关联。材质层中,其他材料制家具与竹藤家具、塑料家具与金属家具之间有较强的关联规则;用途层中,办公家具与其他用途家具、家具零件与其他用途家具之间有较强的关联规则。底层结果细化反映了材质层与用途层的挖掘结果,也突出了特殊用途家具之间的强关联规则。因此,应该及时掌握国际市场对中国家具产品出口量的潜在需求,对家具出口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推出家具出口销售优惠套餐包、促进中小家具出口企业抱团合作和增强家具产业链信息交互。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大企业的传统运营模式遭到严重冲击,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设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所受的压力。本文从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设计可以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接触更多潜在客户以及提高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程度、实现企业与伙伴的信息共享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设计在提升企业绩效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尽管高分子新材料已经面世,但是现今我国家具制造业的主要原材料依旧是林木资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家具制造上市企业经营绩效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当下我国家具制造业整体经营效益低下,亏损面较大且仍在扩大,其中定制家具企业在盈利能力上较占优势;我国家具制造业技术水平与规模不相适应现象显著;我国家具制造业偿债能力不足,存货积压、滞销问题显著。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7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指出,要"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构建最广泛的创新平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使创新资源配置更灵活、更精准,凝聚大众智慧,形成内脑与外脑结合、企业与个人协同的创新格局。"当前,我镇聚力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大力推广澳棉生产经营模式,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规模化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四众"新模式、新业态孕育兴起,线  相似文献   

8.
中国家具产业遵循比较优势理论,产业规模膨胀,出口额快速增加,成为世界第一家具出口大国。然而,家具产业并没有在"出口学习"中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文章通过建立中国家具产业动态系统模型并利用最优控制理论,验证家具中技术与对外贸易的相互关系,分析家具产业对外贸易与技术路径形成的原因,并预测在现有模式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说明了技术与贸易的协调关系以及产业的发展路径,并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了仿真,分析了政策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木质家具制造产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技术和贸易在木质家具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政府应该采用政策引导的方式,鼓励企业在发展贸易的同时增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形成贸易与技术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集群"概念的阐述以及家具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对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我国家具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五大家具产业集群,但同时暴露出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弊端,集群内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产业链不完善等。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家具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总结得出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的特征:从总体布局来看呈现出"南强北弱,东优西劣"的分布趋势,从集群内部来看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协同创新能力不足,提出了提高家具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哈尔滨市家具卖场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人口统计变量、服务品质、价格权衡、感知风险、社会认同、心流体验、期望绩效7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关联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消费者网购家具意愿的因素进行识别和筛选,并通过解释结构分析模型(ISM),进一步分解出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性分布及其逻辑性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消费者网购家具意愿的因素共17个,且处于不同的层次和级别,即相互影响又独立发挥作用,被划分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根源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7—2016年间中国木质家具出口蒙古和俄罗斯的贸易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国木质家具出口蒙古和俄罗斯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测算其出口潜力。结果表明:中国木质家具对蒙古和俄罗斯的出口均有不足。因此,应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高中国木质家具的竞争力水平,加大中国木质家具对蒙古和俄罗斯的出口。  相似文献   

13.
王晔  洪柳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25(3):24-25,27,55
知识产权在地勘单位的产业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何构建适合地勘单位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则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途径。华东有色地质调查公司基于知识产权的商业模式与新兴策略包括:技术更新推动商业模式更新;知识产权商业化推动商业模式更新;知识产权资本化提升技术成果价值。在创新模式时,企业要把握好顾客需求及企业关键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成果专利化、知识产权商业化和知识产权资本化四个方面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价值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知识产权的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集群——国外家具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外家具产业的发展经验,集群是家具产业发展的共同选择之一。究其原因,与家具产业的特性密切相关:家具产业的发展必须顺应潮流而动,并需要众多配套供应和相关服务,对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推动我国家具产业发展,有必要借鉴国外家具产业发展的经验,加大对家具产业集群的扶持力度,以集群作为家具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由此,政府要致力于制度和环境的改善,为集群的形成和良性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健康的内部机制;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羊群效应”,鼓励和推动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并始终把创新作为集群保持长久竞争力的不变法则。  相似文献   

15.
采用2002~2007年中国木质家具出口美国、香港、日本、英国和韩国的相关数据,运用CMS模型对中国木质家具出口数据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木质家具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标市场进口规模对中国木质家具出口产生正效应,而产品结构的变化对中国木质家具出口产生负效应。同时,提出中国木质家具企业适应国际技术标准和出口需求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家具出口贸易增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出口额、贸易产品及家具企业等方面简要介绍了我国家具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分析了实现该增长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优越的国际国内环境,指出要实现中国家具产业的持续发展,应在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重视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培养家具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业务流程管理、传统绩效评价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SOM网络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型,解决了模型构建的4个基本问题:输出层设计、权值初始化、优胜邻域设计和学习率设计;并在流程仿真的基础上对所构建的评价模型进行验证。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对林业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的运行状态进行聚类,并根据聚类结果,对林业企业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证明:应用这一评价方法可以方便地、动态地、有效地对林业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深刻影响中国农机行业发展,本文以拖拉机制造行业为例,探讨政策的定额补贴模式对农机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定额补贴模式下的农机购置补贴对企业创新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偏离效应,表现为补贴政策既难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也难以带动高质量产品销售,对农机企业的创新激励不足,导致政策设计与政策目标实现的需要相偏离;二是扭曲效应,表现为补贴政策主要带动了中低端农机市场需求的增加,引致社会资源向中低端产能重复扩张,最终造成高端产能供给不足而中低端产能过剩的局面;进一步地,供给过剩加剧行业内部竞争,部分企业采取"套取补贴资金+降低产品质量"的策略开展价格竞争,冲击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不仅导致企业减少创新投入,还诱发企业生产"大马拉小车"产品,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产业困局,鼓励农机企业创新的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